氣功研究

氣功研究是以氣功為研究對象,對其理論、功法及功效進行研究,以便更好的繼承和發展氣功文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氣功研究
  • 類別:中醫基礎術語
概念,解讀,中醫套用,一、健身氣功研究綜述,二、以往氣功研究綜述,

概念

研究氣功的功法、理論和治療疾病作用。

解讀

氣功是我國文化遺產的瑰寶,它源遠流長,內容豐富。《氣化論》、《經絡論》是中醫的重要理論。“氣”是本質,是內容,氣運行於經絡之中。“氣”分外氣與內氣。內氣是指運行於經絡中的“氣”,外氣是發放於體外之“氣”。調整內氣可以強身治病,發放外氣可以為他人治病。氣功研究是以氣功為研究對象,對其理論、功法及功效進行現代化研究。

中醫套用

一、健身氣功研究綜述

健身氣功是以自身形體活動、呼吸吐納、心理調節相結合為主要運動形式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是中華悠久文化的組成部分。根據國家體育總局1998年的《中國社會體育現狀調查》報告,氣功是我國居民參與體育鍛鍊的首選運動項目。但是,“由於出現一些人藉機宣揚愚昧迷信和唯心主義,甚至危害社會政治穩定情況”,氣功的發展受到挫折,出現了“談氣功而色變”的狀況。
可喜的是,國家體育總局健身氣功管理中心應時而生。健身氣功管理中心以“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結合時代精神加以繼承和發展”為指導思想,按照體育總局“講科學,倡主流,抓管理”的總體工作思路,以科研課題招標的形式,成立專家組,依託集體的智慧,在廣泛調研和科學實驗檢驗的基礎上,編創了四種健身氣功新功法——健身氣功·五禽戲、健身氣功·易筋經、健身氣功·六字訣、健身氣功·八段錦。編創健身氣功新功法的目的與指導思想非常明確——“挖掘整理一批經歷史考驗,證明確有健身效果,內容健康、科學的傳統導引功法,從文化學、社會學、管理學、生物醫學、心理學的角度,對其進行多方位、多角度的研究,並在此基礎上編創一批健康、科學、文明的健身氣功新功法,迅速占領被‘法輪功’邪教破壞的社會氣功陣地。”健身氣功管理中心在四種健身氣功編創伊始就進行了一些生理學、心理學、免疫學等心身健康指標的測試,並對四種健身氣功的認可情況進行了調查。在此後進行的大範圍試點推廣中又擴大了樣本量,對短期鍛鍊(3個月)和長期鍛鍊(6個月)的健身效果進行了科學測試。測試、調查結果表明四種健身氣功對提高中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具有顯著的效果。

二、以往氣功研究綜述

對曾經的氣功研究之“如火如荼”,大約借用汪衛東(1994年)的一段話即可窺見一斑:“1979年以後,具有悠久歷史的中國氣功學從沉默中崛起,並以銳不可擋之勢,迅速席捲中華大地;又隨著改革開放的大潮,不斷地湧向世界,中國傳統瑰寶的氣功養生方法已逐漸成為整個人類的共同財富。十多年來,不斷升溫的氣功熱給中國氣功學術發展史上寫下了光輝的—頁,其發展速度之快,涉及面之廣,參與人數之眾,涉及學科之多,其它任何一門學科可能都無與倫比!”
1、氣功概念研究綜述
概念是思維形式最基本的組成單位,是一門學科理論建設的基石。“氣功”一詞自出現之初就納入了諸多的內涵,況且“氣”在中國又是一個廣義性和多義性的辭彙,因而,關於“氣功”概念的爭議始終存在著。
劉貴珍在《氣功療法實踐》中寫到:“‘吐吶、導引、定功、靜功、內功、調息、靜坐’等都屬於氣功的範圍。這些名稱雖不相同,但都是從不同角度,通過姿式、呼吸、心神的調煉,來達到培育元氣的目的。這就是我們統稱的‘氣功’。所以,我們把培育元氣的健身法稱之為氣功”。自此以後,傳統養生保健的鍛鍊方法所稱謂的“導引、吐納、調息、胎息、靜坐、禪定、內丹術、周天功等等”被統稱為“氣功”。隨著對“氣功”研究的不斷進展,從各個學科角度研究氣功的各種學說紛紛湧現,由於各自出發點不同,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對氣功概念的認識也必然不同。有人認為氣功是一種呼吸鍛鍊的方法,有人說是一種運動方法,有人認為是一種特殊的思維方法,有的說是一門體悟人與自然關係的科學,有的說是一門探索生命奧秘的學問,有的說是一種修身養性的技術,有點認為是一種健全身心的技能,……。
其實,無論各種各樣的氣功概念如何表述,它們的共性都是“調身、調心、調息”,它們的目的是、也只能是“健康”。調身指身體姿勢的調整、軀體的運動,調心指心理的調節、意識的運用,調息指呼吸的調整與鍛鍊。無論是重視調身的導引功、動功等,還是重視調心的所謂靜功、定功、禪坐、周天功等,或者是重視調息的所謂的吐納、胎息、踵息等,都離不開“三調的結合”。無論是為了培育正氣、培養元氣,還是延年益壽、長生久視,或者陰平陽秘、形神合一,無非“健康”二字而已。
2、氣功文化學研究綜述
氣功從傳統中走來,根植於傳統文化的沃土,是中國民族傳統文化的構成部分之一,體現著中國民族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張岱年認為中國文化基本精神是一個包含許多要素的思想體系,“天人合一、以人為本、剛健有為、貴和尚中”是其主體內容。李中華從七方面對中國文化的基本特徵進行總結——“統一性、連續性、非宗教性、泛道德性、內傾性、中庸和平、鄉土情誼”。氣功以和諧為原則,外求“天人合一”,體現人與自然和諧的自然觀、世界觀;內求內傾性的“自足、自洽”,體現內在的泛道德性的和諧中庸的人生觀。
《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從整體自然觀出發,把天、地、人看成是“沖氣以為和”的整體,然後將“自然之道”、“治國之道”、“治身之道”都歸納於一個共同的自然規律中。“自然之道”指人與自然界、自然環境的關係;“治國之道”指人與社會環境的關係;“治身之道”指人自身內部系統、各器官、各組織之間的關係。老子以“道法自然”的原則統一了自然、社會和人自身,體現了“和諧”的健身觀。傳統養生的“調於四時”、“順四時而適寒溫”等說法,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認為人在天地之間是自足的,不需要任何外來的幫助。”這種內傾性的文化崇尚內在的自足、洽,追求內在的和諧。這是健身氣功的理論依據之一,它決定了氣功的實踐重“體悟”、重“意識的運用”的“內煉性”特徵。氣功指導理論的“全憑心意練功夫”、“精神內守”、“獨立守神,肌肉若一”、“入靜”、“致虛極,守靜篤”等等,無不體現著這種“內傾性”文化的特徵。儒家文化總是教人自己省察,所謂‘求諸己’、‘三省吾身’。孔子把“仁”與“壽”相聯繫,認為施仁要“由己到人、由內到外”,強調“己”的重要性。孔子說:“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又說:“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孟子講求“存心養性以修身”,也是內傾性精神的體現。《孟子·盡心》:“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天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道家文化提倡“游心於形骸之內”、“為腹不為目”、“歸根”。道家的“坐忘、心齋、見獨、守一”等都是“以心體道,體其同一”的方法。“中國化的佛教亦有‘明心見性’、‘依自不依他’、‘佛向性中求,莫向身外求’等說教,都是在向內用功。”
李土生(2002年)在《儒道釋論養生》中,從儒家、道家和佛家文化的生命觀與生命哲學角度,分別論述了氣功與傳統文化的淵源,認為:“道教重視修煉,儒家重視頤養,佛教重視悟性。”王松齡(1988年)在《中國氣功的史·理·法》中,通過對《老子》、《莊子》等道家文化代表書籍以及道教、道家的一些代表人物的分析與闡釋,介紹了道家文化部分的氣功理論;通過討論佛教小乘派、大乘派的傳入、基本理論與禪法,研究了佛家文化的氣功理論,認為“坐禪、參禪雖主要在於精神境界的修持,但其修持的結果亦同樣可以引起生理變化反應”。
同時,王松齡又“甘冒天下之大不韙”對“儒家氣功”之說頗有微詞。他認為:“自明、清以來,特別在晚清以至民國時期,頗有一些人以‘儒家功’相標榜,‘儒家功’甚囂塵上。實即以儒家之理解釋得自佛、道之法,或說是用氣功的觀點解釋儒家言。由於理學統治中國思想界近七百年,其‘流風餘韻’至今未絕,而其理論又半淵源於佛、道,故後之佛、道人物亦頗有引理學之理釋氣功者,故此亦或為標榜‘儒家功’者提供一些藉口。”
綜上所述,氣功沐浴著傳統文化從遠古中走來,它必然的體現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從文化學視角對氣功進行研究是一項有價值的工作。但是,必須注意的是,僅僅是生硬地從古籍中揪幾個辭彙冠以某某氣功功法之名,然後自詡為哪一家文化的功法,是不能稱其為真正意義上的氣功文化學研究的。
3、氣功的歷史學研究綜述
用歷史學的方法研究氣功,從浩如煙海的古代文獻中把關於氣功的記載挖掘出來,研究氣功的產生與發展過程,對促進氣功發展具有一定意義。因而,關於氣功史的研究有著大量的參考文獻。李志庸(1988年)的《中國氣功發展史》堪稱關於氣功史學研究集大成者,他在書中把整個氣功發展史分成九個時期——氣功學的起源、氣功學的形成、氣功學的成長、氣功學的進步、氣功學的興盛、氣功學的普及提高、氣功學的新發展、氣功學的繼承和氣功學的科學時代。李志庸認為:①如果沒有早期的醫療實踐就不會產生原始的氣功;如果沒有醫學理論作為基礎,就更不會有氣功的飛躍發展。②宗教與氣功發展的關係是比較密切的。③仿生和內省是中國氣功學本身發展中的兩個基本特點。馬濟人(1992年)主編的《實用中醫氣功學》中對有關氣功的書、人、功三方面進行了探索,從氣功的起源,然後按照不同歷史時代發展脈絡,對氣功的發展歷史進行了疏理。研究認為中國氣功起源於4000多年前的唐堯時期;在春秋戰國時期,古代氣功的鍛鍊和套用,已經相當廣泛了;古代的氣功,到漢代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具體表現在功法上具體化了,內容也更豐富了;魏晉南北朝,氣功學術有長足的進步,出現了如嵇康、葛洪、陶弘景等代表性人物,以及《黃庭經》、《抱朴子》、《養性延命錄》等代表性著作;古代氣功發展到隋唐時期,出現兩個特點:一為在醫療上被廣泛套用,隋唐三大古典醫籍:《諸病源候論》、《備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中都有關於古代氣功套用於臨床的記載,二為傳統內丹術開始興起。《周易參同契》開始被用來指導內丹術;兩宋金元時期,內丹術在隋唐五代興起的基礎上,形成流派,開始融合於醫學氣功之中,並且由於宋代革新了印刷術,為刊印書籍創造了條件。既有國家系統校訂刊行的醫籍,也有佛經道藏之類的叢書,氣功專著也日見增多,此為保存、推廣氣功做出了一定的貢獻;進入明清時期,古代氣功的發展達到了一個新的高潮。更廣泛地為醫家所掌握、所套用,所以在醫學著作中這個方面的資料也就更多了;內丹術日趨成熟,功法內容基本定到氣功著作大量編集出版,鍛鍊方法紛紛總結推廣。
“以史為鑑”,通過對氣功史的挖掘、整理和研究,梳理氣功的“來龍去脈”,可以給現代的研究以豐富和有益的啟示。因此,對氣功史進行研究是必要的和有意義的。歷史並非是任人擺弄的文字,歷史是過去的事實,氣功史的研究應該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而不能斷章取義、妄加評判,甚至是惡意曲解。發展永遠是硬道理,今天的研究要在現代的科學技術發展的基礎上去尊重歷史、研究歷史,從而“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4、氣功傳統中醫理論基礎研究綜述
氣功機理與中醫基礎理論密切相關。許多傳統保健體育功法的動作編排和設計,乃至功理和作用的闡述,都是以中醫基礎理論為指導思想。虞定海,吳京梅(1990年)在《中國保健體育》中從以下五個方面對氣功的中醫基礎理論進行了總結。①陰陽學說,傳統保健體育是通過各種保健養生的運動方法,調動體內積極因素,及時調整人體陰陽,使之保持功態平衡,陰陽學說在傳統保健體育中得到了廣泛的套用;如氣功中的動功和靜功,動功為陽,靜功為陰,因此在練功方式上要求動功和靜功密切結合,互為補充,平衡陰陰,全面改善健康狀況。②五行學說,傳統保健體育中也可常見運用五行學說來具體指導各種功法的鍛鍊。如六字吐納功用於治療疾病時,則首先辨明疾病所屬的臟腑和經絡,再分別選用相應的吐音,如肝噓,心呵,脾呼,肺口四,腎吹等;③臟腑學說;④經絡學說;⑤精、氣、神學說。總之,氣功以中醫學天地人三才一體的整體健康觀為指導思想,從中醫基礎理論各個方面對氣功的研究為氣功健身理論奠定了深厚的基礎。
5、氣功現代科學原理基礎研究綜述
氣功實驗研究在上世紀50年代末已經開始,那時主要是對氣功的人體效應進行研究,即觀察練功之後的一些生理、生化指標的變化。如練功後的腦電、肌電、皮膚電、呼吸、消化液、血壓、心率、皮膚溫度、血液成分、尿17—酮類固醇等。到了70年代末在開展民眾性氣功鍛鍊的基礎上加強了對氣功的實驗研究,除了進一步在氣功生理指標方面做一定的工作外,生化、免疫和細胞形態的工作也有相當的數量。
馬濟人(1992年)主編的《實用中醫氣功學》總結氣功生理效應的研究包括氣功的呼吸生理效應、氣功的心血管效應研究、氣功的神經生理效應;氣功的心理效應的研究認為“得氣感是一種生理與心理的綜合效應”、“意守是一種自我反饋過程”、“自發動是一種心理順從和心理放大效應”。秦潮(1996年)在《現代氣功生理學》中從生理學的角度較為全面的對氣功生理學研究進行了綜述,包括:氣功與神經、體液調節以及生物反饋與調節,氣功對生物分子及細胞的效應,氣功對血液和免疫功能的效應,氣功對血液循環系統的效應,氣功對呼吸系統的效應,氣功對消化系統的效應,氣功對能量代謝及體溫的效應,氣功對特殊感覺器官的效應,氣功對神經系統的效應,氣功對內分泌及生殖系統的效應。這本書可謂有理有據,有理論闡述,又有翔實的實驗數據。王極盛(1989年)在《中國氣功心理學》中對氣功的心理效應、氣功增進心理健康的作用和氣功鍛鍊的心理學分析進行了詳細的闡釋。研究認為:氣功能改善情緒、加強意志、最佳化性格,氣功能促進心理健康,能夠防治心身疾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