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氚核簡介,氚核的產生,氫的同位素,氚核聚變反應,核聚變實驗,
氚核簡介
氚是元素氫的一種放射性同位素 。(音‘chuān’),英文名稱:Tritium,亦稱超重氫符號簡寫為3H,氚還有專用符號T。其原子核由一個質子和二個中子組成。氚的拉丁文名為tritium,意為“第三”又稱超重氫。氚的質量數為3,在天然氫中,氚的含量為10-15%。1934年,英國E·盧瑟福等人在加速器上用加速的氘核轟擊氘靶,通過核反應發現氚,美國W·洛齊爾等證實重水中存在氚,1939年美國L·阿耳瓦雷茲等證明氚有放射性。但是由於氚的β衰變只會放出高速移動的電子,不會穿透人體,因此只有大量吸入氚才會對人體有害。氚會發射β射線而衰變成氦3(3He),半衰期為12.5年。
3H→3He+e
氚核的產生
利用反應堆的中子,採用氟化鋰、碳酸鋰或鋰鎂合金做靶材,能大量生產氚:
Li + n→4He +3H ,然後利用熱擴散法,使氚富集至99%以上。氚主要用於熱核武器、科學研究中的標記化合物,製作發光氚管,還可能成為熱核聚變反應的原料。
氚可與氧化合成氧化氚,即超重水。除氕氘氚外,氫還有兩種同位素:氫四(4H)和氫五(5H),這兩種同位素都不穩定,在自然界中極少。
氫的同位素
氫有三種同位素:1H(氕)、2H(氘)、3H(氚),平時見到的氫以1H為主,含少量2H;氦也有3He(氦3)和4He(氦4)兩種同位素,3He不穩定,一般見到的是4He。
氚核聚變反應
氫聚變為氦的反應可以有多種形式:
4個1H聚變為一個4He;
2個2H變為一個4He;
2H +3H =4He + n
還有其它的形式,上面只是簡單的說明,其實聚變過程中還有其它粒子產生。
總之要聚變成4He,至少要有4個核子(質子或中子),因為質子和中子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如果聚變中的核子超過4個了,多餘的通常會以中子形式釋放出來。
可以仔細研究4He的核質量,以及中子、質子的質量,會發現由兩個質子加兩個中子組成的4He核,比兩個自由質子及兩個自由中子質量之和要小,此即質量虧損的來源,核聚變的巨大能量就來源於這個質量之差。
還可以理解為聚變後,每個質子和中子的質量都減小了。正如當一人從高處跳到地面,如果釋放的能量通過輻射發散到外太空,可以發現那個人的質量有微小的下降。
核聚變,即輕原子核(例如氘和氚)結合成較重原子核(例如氦)時放出巨大能量。因為化學是在分子、原子層次上研究物質性質,組成,結構與變化規律的科學,而核聚變是發生在原子核層面上的,所以核聚變不屬於化學變化。
熱核反應,或原子核的聚變反應,是當前很有前途的新能源。參與核反應的輕原子核,如氫(氕)、氘、氚、鋰等從熱運動獲得必要的動能而引起的聚變反應(參見核聚變)。熱核反應是氫彈爆炸的基礎,可在瞬間產生大量熱能,但尚無法加以利用。如能使熱核反應在一定約束區域內,根據人們的意圖有控制地產生與進行,即可實現受控熱核反應。這正是在進行試驗研究的重大課題。受控熱核反應是聚變反應堆的基礎。聚變反應堆一旦成功,則可能向人類提供最清潔而又是取之不盡的能源。
核聚變實驗
核聚變研究進入全新階段。據美國《科學》雜誌線上版15日訊息稱,美能源部下屬桑迪亞國家實驗室日前在其世界最強輻射源——“Z機”(Zmachine)裝置內開啟了氘—氚受控核聚變實驗。當未來氘—氚比例達到50∶50時,它所產生的能量將是現有最大能量的500倍。
受控核聚變若能成功,幾乎能使人類擺脫能源危機的困擾。其所需的原料——氫的同位素氘從海水中就可以提取,據估測,1升海水中提取出的氘若完全參與聚變反應,放出的能量相當於300升汽油燃燒釋放的能量。而氫的另一種同位素氚,又名超重氫,半衰期為12年,極為珍貴和危險,但它與氘之間的聚變卻最為容易,遠遠勝於目前常見的氘—氘聚變。
研究團隊將氚—氘的混合物加注到設備燃料中,在加入氚之後,“Z機”會激發出更大的能量,其原本已經很驚人的產生中子數上限將得到前所未有地大幅飆升,當燃料與強電磁場融合時,中子數會提高60倍至90倍,新混合燃料產生的能量也將是原來的500倍。
然而,這種方式不能一蹴而就,在實驗中第一次添加的氚僅用了不到氚總量的0.1%,在接下來5年中,繼續添加到燃料中的氚和氘比例才能達到50∶50。
該項目團隊高管邁克·庫尼奧表示,創造出如此巨大能源的設備此前從未出現過。
與位於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的國家點火裝置(NIF)不同的是,“Z機”的磁場可以約束出現的α粒子,並沿著場線將它們捕獲,從而匯集更多的能量來維持聚變。
不過,氚分子體積太小容易滲透到設備的任何部位,使用時需在設施控制以及輻射防護方面達到相當高的要求,實驗必須非常謹慎地進行,團隊也將在可控制的情況下逐漸增加燃料投放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