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樂大蒜紫皮

民樂大蒜紫皮AlliumsativumL.(Garlic)以鱗莖入藥。春、夏採收,扎把,懸掛通風處,陰乾備用。 含揮髮油約0.2%,油中主要成分為大蒜辣素,具有殺菌作用,是大蒜中所含的蒜氨酸受大蒜酶的作用水解產生。尚含多種烯丙基、丙基和甲基組成的硫醚化合物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民樂大蒜紫皮
  • 來源:蒜AlliumsativumL.
  • 主要成分:大蒜辣素
  • 性狀:呈扁球形或短圓錐形
民樂紫皮大蒜,功用主治,民樂大蒜特色,民樂縣,

民樂紫皮大蒜

【來源】蒜AlliumsativumL.(Garlic)以鱗莖入藥。春、夏採收,扎把,懸掛通風處,陰乾備用。
【主要成分】含揮髮油約0.2%,油中主要成分為大蒜辣素,具有殺菌作用,是大蒜中所含的蒜氨酸受大蒜酶的作用水解產生。尚含多種烯丙基、丙基和甲基組成的硫醚化合物等。
【性狀】呈扁球形或短圓錐形,外面有灰白色或淡棕色膜質鱗皮,剝去鱗葉,內有6~10個蒜瓣,輪生於花莖的周圍,莖基部盤狀,生有多數鬚根。每一蒜瓣外包薄膜,剝去薄膜,即見白色、肥厚多汁的鱗片。有濃烈的蒜臭,味辛辣。
【用法用量】3~5枚。生食,煎湯,煮食均可,或製成糖漿服。外用適量,搗敷,切片擦或隔蒜灸。
【生長地區】全國各地均產。
【採制】6月葉枯時採挖,除去泥沙,通風晾乾或烘烤至外皮乾燥。
【科屬】為傘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芫荽的全草。為百合科植物大蒜的鱗莖。
【性味舊經】性溫,味辛平;入脾、胃、肺經。
【不良反應】外用能引起皮膚發紅,灼熱,起泡,故不宜敷之過久,皮膚過敏者慎用。
【注意事項】大蒜性溫,陰虛火旺及慢性胃炎潰瘍病患者應慎食。
【植物形態】大蒜
多年生草本,具強烈蒜臭氣。鱗莖大形,具6~10瓣,外包灰白色或淡棕色於膜質鱗被。葉基生,實心,扁平,線狀披針形,寬約2.5厘米左右,基部呈鞘狀。花莖直立,高約60厘米;佛焰苞有長喙,長7~10厘米;傘形花序,小而稠密,具苞片1~3枚,片長8~10厘米,膜質,淺綠色;花小形,花間多雜以淡紅色珠芽,長4毫米,或完全無珠芽;花柄細,長於花;花被6,粉紅色,橢圓狀披針形;雄蕊6,白色,花葯突出;雌蕊1,花柱突出,白色,子房上位,長橢圓狀卵形,先端凹入,3室。蒴果,1室開裂。種子黑色。花期夏季。
【營養成分】每100克含水分69.8克,蛋白質4.4克,脂肪0.2克,碳水化合物23.6克,鈣5毫克,磷44毫克,鐵0.4毫克,維生素C3毫克。此外,還含有硫胺素、核黃素、尼克酸、蒜素、檸檬醛以及硒和鍺等微量元素。
注意事項:大蒜性溫,陰虛火旺及慢性胃炎潰瘍病患者慎食。
文獻記錄
去皮後的大蒜——蒜米
《名醫別錄》:“散癰腫魘瘡,除風邪,防毒氣”。
《新修本草》:“下氣,消谷,化肉”。
《本草拾遺》:“初食不利目,多食卻明。久食令人血清,使毛髮白”。
《隨息居飲食譜》:“生者辛熱,熟者甘溫,除寒濕,辟陰邪,下氣暖中,消谷化肉,破惡血,攻冷積。治暴瀉腹痛,通關格便秘,辟穢解毒,消痞殺蟲。外灸癰疽,行水止衄”。
①《別錄》:“味辛,溫,有毒”。
②《醫林纂要》:“辛甘,熱”。
③《隨息居飲食譜》:“生辛,熱;熟甘,溫”。
【歸經】入脾、胃、肺經。
①《綱目》:“入太陰、陽明”。
②《本草經疏》:“入足陽明、太陰、厥陰經”。

功用主治

行滯氣,暖脾胃,消症積,解毒,殺蟲。治飲食積滯,脘腹冷痛,水腫脹滿,泄瀉,痢疾,瘧疾,百日咳,癰疽腫毒,白禿癬瘡,蛇蟲咬傷。
行氣消積,殺蟲解毒。用於感冒、菌痢、阿米巴痢疾、腸炎、飲食積滯、癰腫瘡瘍。
①《別錄》:"散癰腫蠿瘡,除風邪,防毒氣"。
②《唐本草》:"下氣消谷,除風破冷"。
③《食療本草》:"除風,殺蟲"。
④《本草拾遺》:"去水惡瘴氣,除風濕,破冷氣,爛痃癖,伏邪惡;宣通溫補,無以加之;療瘡癬"。
⑤《日華子本草》:"健脾,治腎氣,止霍亂轉筋、腹痛,除邪辟溫,療勞瘧、冷風、痃癬、溫疫氣,敷風損冷痛,蛇蟲傷,並搗貼之"。
⑥《日用本草》:"燥脾胃,化肉食"。
⑦《滇南本草》:"祛寒痰,興陽遭,泄精,解水毒"。大蒜-中藥材
⑧《綱目》:"搗汁飲,治吐血心痛;煮汁飲,治角弓反張;同鯽魚丸治膈氣;同蛤粉丸治水腫;同黃丹丸治痢瘧孕痢;同乳香丸治腹痛;搗膏敷臍,能達下焦,消水,利大小便;貼足心,能引熱下行,治泄瀉暴肩及乾濕霍亂,止衄血;納肛中,能通幽門,治關格不通"。
⑨《四川中藥志》:"治肺結核,血痢,及崩中帶下"。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1.5~3錢;生食、煨食或搗泥為丸。外用:搗敷、作栓劑或切片灸。
【宜忌】陰虛火旺者,以及目疾、口齒、喉、舌諸患和時行病後均忌食。
①《本草經疏》:"凡肺胃有熱,肝腎有火,氣虛血弱之人.切勿沾唇"。
②《本經逢原》:"腳氣、風病及時行病後忌食"。
③《隨息居飲食譜》:"陰虛內熱,胎產,痧痘,時病,瘡瘧血證,目疾,口齒喉舌諸患,鹹忌之"。
【選方】①治心腹冷痛:蒜,醋浸至二、三年,食至數顆。(《瀕湖集簡方》)
②治夜啼腹痛,面青,冷證也:大蒜一枚(煨、研、日乾),乳香五分。搗,丸芥子大。每服七丸,乳汁下。(《世醫褥效方》)
③治水氣腫滿:大蒜、田螺、車前子等分。熬膏,攤貼臍中,水從便漩而下。(《稗史》)
④治臌脹:大蒜,入自死黑魚肚內,濕紙包,火內煨熟,同食之。忌用椒、鹽,蔥,醬。多食自愈。(姚可成《食物本草》)
⑤治腳轉筋:急將大蒜磨腳心,令遍、熱。(《攝生眾妙方》)
⑥治寒瘧,手足鼓顫,心寒面青:獨蒜一枚,黃丹半兩。上藥相和,同搗一千杵,丸如黑豆大。未發時以茶下二丸。(《昔濟方》蒜丸)
⑦治瘧病:獨頭蒜,於白炭上燒之,末,服方寸匕。(《補缺肘後方》)
⑧治食蟹中毒:乾蒜煮汁飲之。(《姚僧坦集驗方》)
⑨治髒毒:鷹爪黃連末,用獨頭蒜一顆,煨香爛熟,研和入臼治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陳米飲下。(《本事方》蒜連丸)
⑩治鼻衄不止,服藥不應:蒜一枚,去皮,研如泥,作錢大餅子,厚一豆許,左鼻血出,貼左足心,右鼻血出,貼右足心,兩鼻俱出,俱貼之。(《簡要濟眾方》)
產地與品種
我國大蒜的主要產地:山東省濟寧市金鄉縣、萊蕪市、商河縣、蒼山縣(臨沂市)、廣饒縣(東營市)、茌平縣、成武縣,河北永年縣、大名縣北部、江蘇邳州市、射陽縣、太倉市,河南省杞縣、中牟縣賀兵馬村,上海嘉定,安徽亳州市、來安縣,四川溫江縣、彭州市,雲南大理、陝西興平市及新疆等地。
它原產地在西亞和中亞,自漢代張騫出使西域,把大蒜帶回國安家落戶,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大蒜是人類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調料,在烹調魚、肉、禽類和蔬菜時有去腥增味的作用,特別是在涼拌菜中,既可增味,又可殺菌。習慣上,人們平時所說的“大蒜”,是指蒜頭而言的。
大蒜的品種很多,按照鱗莖外皮的色澤可分為紫皮蒜與白皮蒜兩種。紫皮蒜的蒜瓣少而大,辛辣味濃,產量高,多分布在華北、西北與東北等地,耐寒力弱,多在春季播種,成熟期晚;白皮蒜有大瓣和小瓣兩種,辛辣味較淡,比紫皮蒜耐寒,多秋季播種,成熟期略早

民樂大蒜特色

甘肅民樂地理:地理坐標在東經100°22’59”~101°13’9”,北緯37°56’19”~38°48’17”之間。海拔1589~5027米。縣境東與山丹、永昌二縣接壤,南與青海省祁連縣、門源縣相連,西南與肅南裕固族自治縣交界,西和西北同張掖市甘州區毗鄰。縣城位於縣境中

民樂縣

部洪水河東岸,地理坐標東經100°49’,北緯38°27’。東北距山丹縣城75公里。東距首都北京市直線距離1385公里。由張掖乘火車經西安、鄭州、到北京2573公里;經包頭到北京2360公里。東南距永昌縣城175公里;距甘肅省會蘭州市534公里,直線距離372公里。南距青海省祁連縣城136公里;距門源縣城165公里;距青海省會西寧市285公里,直線距離220公里。北距張掖市65公里。境內祁連山巍峨挺拔,終年積雪。洪水河、童子壩河、大堵麻河、海潮壩河、酥油口河5條主要河流縱貫南北,水草豐美,是古代遊牧民族遷徙、駐牧之地。橫貫縣境沿祁連山北麓的舊大路,經大馬營灘直通甘涼大道。扁都口是通往甘、青的咽喉,兩山夾峙,群峰疊蟑,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史有河西走廊南大門之稱,是歷代封建王朝設防的重地。現在,(西)寧張(掖)公路縱貫全境,北與甘新公路、蘭新鐵路相接,交通便利。民樂大蒜特色民樂縣紫皮大蒜依靠冷涼地區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祁連山冰雪相融的水資源滋養,形成蒜頭大、蒜瓣肥、蒜汁濃、蒜素高、耐嚴寒、殺菌效能強等品質,曾榮獲農業部“首屆農業博覽會金質獎”和“中華老字號”產品等稱號,2006年在國家商標局註冊了“雪域王”紫皮大蒜商標,又通過了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認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