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和民族問題理論

《民族和民族問題理論(第9輯)》收錄的論文是中國學術界改革開放以來有關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基本觀點研究的部分成果。《民族和民族問題理論(第9輯)》由俞可平、李慎明、王偉光編著。

基本介紹

  • 書名:民族和民族問題理論
  • 類型:民族工作、民族問題
  • 出版日期:2008年7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801097804
  • 品牌:中央編譯出版社
  • 作者:俞可平 李慎明
  • 出版社:中央編譯出版社
  • 頁數:281頁
  • 開本:16
  • 定價:38.00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媒體推薦,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民族和民族問題理論(第9輯)》由中央編譯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俞可平,1959年出生,浙江諸暨人,政治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著名的政治學者,中共中央編譯局副局長。主要研究領域是當代中國政治、政治哲學、比較政治、全球化、治理與善冶、公民社會、政府創新等。以《民主是個好東西》而廣為海內外熟悉。在改革開放三十周年之際,提出中國改革到了“突破”的關口。在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俞可平認為急需突破的領域之一,就是反腐敗。

媒體推薦

人對人的剝削一消滅,民族對民族的剝削就會隨之消滅。民族內部的階級對立一消失,民族之間的敵對關係就會隨之消失。
——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
凡是民族作為民族所做的事情,都是他們為人類社會而做的事情,他們的全部價值僅僅在於:每個民族都為其他民族完成了人類從中經歷了自己發展的一個主要的使命(主要的方面)。
——馬克思:《評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的著作(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
我們越是深入地追溯歷史,同出一源的各個民族之間的差異之點,也就越來越消失。一方面這是由於史料本身的性質,——時代越遠,史料也越少,只包括最重要之點;另一方面這是由這些民族本身的發展所決定的。同一個種族的一些分支距他們最初的根源越近,他們相互之間就越接近,共同之處就越多。”
——恩格斯:《愛爾蘭史一古代的愛爾蘭》

圖書目錄

序言
郝時遠序言:馬克思主義能夠解決民族問題
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
金天明氏族、部落、部族、民族——論民族共同體發展的歷史類型
王明甫“民族”辨
郝時遠重讀史達林民族定義讀書筆記
詹真榮論馬克思恩格斯的民族政治思想
朱西周 試論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中關於民族問題的理論
周傳斌論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的歷史發展
許立坤 馬克思恩格斯民族綱領述論

馬克思主義與民族運動
劉祖熙馬克思恩格斯和波蘭民族解放運動
廖謹慎 周存誠 第一國際時期馬克思恩格斯關於民族運動的幾個重要思想
胡永樹馬克思恩格斯與義大利民族統一運動
楊健吾 馬克思恩格斯關於民族運動的理論與1848年歐洲民族獨立運動

馬克思主義與民族問題
唐鳴 馬克思主義關於民族矛盾的基本理論觀點及其生命力
鄭信哲論馬克思主義的民族平等觀及其實現途徑
周仲秋馬克思恩格斯為何拒絕將平等作為理論範疇使用
陳玉屏關於階級、民族與民族主義的思考
葉 江馬克思與阿克頓對民族主義批判的比較研究
王希恩批判、藉助和吸納——對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於民族主義論述的再認識
歐陽傑列寧的“民族自決權”思想及貢獻——以政治社會學為研讀新視角

文摘

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
金天明氏族、部落、部族、民族——論民族共同體發展的歷史類型
民族學從單純對“某一民族的描述”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但是,對作為民族學研究的主要對象——民族共同體(亦稱人們共同體)發展的幾個歷史類型,人們的認識卻很不一致。西方資產階級學者對這個問題只能停留在解釋某些表面現象而無法看到它的實質,這是因為他們囿於本身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本來就不足為奇。令人不安的是,我國民族學界長期來由於受“左”的思想影響,嚴重地忽視了對民族學理論的研究,以致在上述這一基本理論問題上,眾說紛紜,莫衷一是。這種情況不僅影響我們學習和正確理解馬克思列寧主義關於民族問題的理論和政策,同時也不利於我國民族學的正常發展。
筆者認為,解釋民族共同體發展的歷史類型——氏族、部落、部族、民族形成過程的依據,只能是物質生產方式的發展規律,而不是生物學的或人類學的某種理論,更不是唯心主義的主觀想像。氏族、部落之所以能發展成部族,再由部族發展而成為民族,其動力就是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發展。也就是說,民族共同體的各個發展階段是受到物質生產方式的制約,隨著生產方式的變換,按一定順序向前發展的。大家知道,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類社會從原始公社發展到社會主義社會,先後經歷了五種社會經濟形態,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有各自相應的民族共同體歷史類型。

序言

民族問題是人類社會普遍存在的具有深厚歷史根源和重大現實意義的事務之一。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不同歷史階段的民族共同體形式隨著國家形態的演變,在國際之間、地區之間和國家內部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民族這種共同體形式所具有的語言、聚居、經濟社會生活、風俗習慣等文化特點及其所由形成的價值觀念,構成了人類群體多樣性差異的基本標誌。在各民族的交往互動中,這種差異性引發的奇異感、歧見感、鄙視感及其所導致的不公正性,成為產生民族不平等的社會觀念基礎,也是引起民族矛盾最普遍的原因。而將這種差異感放大到人類膚色、體貌等生物學範疇,則導致了種族歧視和種族主義的產生。
在階級社會中,民族大幹世界的差異性在階級統治的作用下,使民族之間形成了統治與被統治的關係。居於統治地位的民族,其統治階級將社會觀念中普遍存在的對異己民族的歧視和排斥,上升為階級統治意識,放大到民族關係這一社會關係領域,從而導致階級壓迫必然實行民族壓迫的統治政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