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政府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推翻
清王朝,建立了中華民國。
孫中山於1912年元月1日在南京就任臨時
大總統,布告中外,稱民國元年。是年2月,
袁世凱竊國,民國臨時政府移駐北京。此間,山東行政區劃沿用清末舊制,為3
道、10
府、3個直隸
州、8個府轄州,96
縣。至1913年(民國二年)1月,北京政府廢除清朝的府、州,但沿用道制,為省、道、縣三級。山東由原“濟東泰武臨道”“兗沂曹濟道”“登萊青膠道”三道,改為岱北道、岱南道、濟西道、膠東道等四道,共轄107縣。1914年(民國三年)6月3日,內務部奉袁世凱申令,公布各省、道區域名稱,將山東的岱北道改為
濟南道、岱南道改為
濟寧道、濟西道改為東臨道,膠東道依舊。各道轄區是:
濟南道(駐
歷城縣)轄二十七縣,即歷城縣、章丘縣、鄒平縣、淄川縣、長山縣、桓台縣(原名新城縣,1914年前後改為?水縣,1914年6月改為此名)、齊河縣、齊東縣、濟陽縣、長清縣、博興縣、高苑縣、博山縣、泰安縣、萊蕪縣、新泰縣、肥城縣、惠民縣、陽信縣、無棣縣、濱縣、利津縣、樂陵縣、霑化縣、蒲台縣、商河縣、青城縣。
濟寧道(先駐
滋陽縣後駐
濟寧縣)轄25縣,即濟寧縣、滋陽縣(兗州縣)、曲阜縣、寧陽縣、鄒縣、滕縣、泗水縣、汶上縣、嶧縣、金鄉縣、嘉祥縣、魚台縣、蘭山縣(後改為臨沂縣)、郯城縣、費縣、蒙陰縣、莒縣、沂水縣、菏澤縣、曹縣(原名曹州)、單縣、城武縣、定陶縣、巨野縣、鄆城縣。
東臨道(駐
聊城縣)轄29縣,即聊城縣、堂邑縣、博平縣、茌平縣、清平縣、莘縣、冠縣、館陶縣、高唐縣、恩縣、臨清縣、武城縣、夏津縣、丘縣、德縣、德平縣、平原縣、禹城縣、陵縣、臨邑縣、東平縣、平陰縣、東阿縣、陽穀縣、壽張縣、濮縣、朝城縣、觀城縣、范縣。
膠東道(駐
福山縣煙臺)轄26縣,即福山縣、蓬萊縣、黃縣、棲霞縣、招遠縣、萊陽縣、牟平縣、文登縣、榮成縣、海陽縣、掖縣、平度縣、濰縣、昌邑縣、膠縣、高密縣、即墨縣、益都縣、臨淄縣、廣饒縣、壽光縣、昌樂縣、臨朐縣、安丘縣、諸城縣、日照縣。
北伐以後,1927年(民國十六年),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廢道制,存省、縣兩級。1928年(民國十七年),濟南發生“
五三慘案”,山東省政府在
泰安成立,
孫良誠任主席,“未到任之前,著石敬事代理主席”,於6月1日“在泰安省政府宣誓就職”。1929年(民國十八年)省政府駐地復設濟南,陳調元任省政府主席。同年,濟南劃為市,青島劃為特別市。1930年(民國十九年),
青島特別市劃為中央
直轄市,並從英國手中正式收回威海衛。是時,全省轄108個縣。
1932年(民國二十一年),南京國民政府行政院頒發《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暫行條例》,規定省以下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為省政府之派出機構。1936年(民國二十五年),國民政府又頒發《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組織暫行條例》;同年,山東省政府制定《山東省分區設定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暫行規程》,將全省劃分為12個行政督察區,各區設專員兼本區保全司令。但當時僅在濟寧、
菏澤、
臨沂設立了3個專署,次年,又在臨清、惠民、聊城、
牟平分別設立第四區、第五區、第六區、第七區等4個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其餘各區未及設立,
蘆溝橋事變爆發,是年底,省政府流亡魯西。
“七·七”事變前七個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及其轄區如下:
第一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設在濟寧縣;領濟寧縣、汶上縣、東平縣、嘉祥縣、魚台縣、滕縣、鄒縣、滋陽縣、曲阜縣、寧陽縣等10縣。
第二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設在菏澤縣;領菏澤縣、曹縣、定陶縣、城武縣、單縣、金鄉縣、巨野縣、鄆城縣、鄄城縣等9縣。
第三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設在臨沂縣;領臨沂縣、沂水縣、郯城縣、嶧縣、費縣、莒縣、日照縣、蒙陰縣等8縣。
第四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設在臨清縣;領臨清縣、清平縣、館陶縣、丘縣、平原縣、禹城縣、齊河縣、恩縣、德縣、高唐縣、夏律縣、武城縣、長清縣等13縣。
第五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設在惠民縣;領惠民縣、陽信縣、濱縣、商河縣、青城縣、高苑縣、桓台縣、長山縣、鄒平縣等9縣。
第六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設在聊城縣;領聊城縣、博平縣、茌平縣、堂邑縣、冠縣、朝城縣、觀城縣、濮縣、范縣、壽張縣、陽穀縣、莘縣等12縣。
第七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設在牟平縣;領牟平縣、榮成縣、文登縣、海陽縣、福山縣等5縣。
其餘各縣,仍直接隸屬於省。
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1937年“七·七”事變後,日軍不斷南犯,很快侵占濟南。韓復榘不戰而逃離省城,沈鴻烈任山東省政府主席;省政府也遷離濟南,先後在曹縣、東阿、惠民等地流亡,爾後,流亡到沂水縣的東里店。此時,國民黨山東省政府成立有魯西、魯北、膠東三個行署,並劃分為十七個行政督察區,於1938年(民國二十七年)至1942年(民國三十一年)間,各區先後成立行政督察專員
公署。
第一行政督察區,轄鄒縣、滕縣、寧陽縣、滋陽縣、魚台縣等5縣;
第二行政督察區,轄濟寧縣、嘉祥縣、巨野縣、鄆城縣、壽張縣、東平縣、汶上縣等7縣;
第三行政督察區,轄臨沂縣、蒙陰縣、莒縣、日照縣、沂水縣等5縣;
第四行政督察區,轄平原縣、恩縣、德縣、禹城縣、齊河縣、長清縣、丘縣、高唐縣、夏津縣、武城縣、臨清縣、清平縣、館陶縣等13縣;
第五行政督察區,轄無棣縣、利津縣、霑化縣、樂陵縣、德平縣、臨邑縣、陵縣等7縣;
第六行政督察區,轄茌平縣、博平縣、堂邑縣、冠縣、陽穀縣、莘縣、朝城縣、肥城縣、平陰縣、東阿縣、聊城縣等11縣;
第七行政督察區,轄榮成縣、文登縣、牟平縣、福山縣等4縣:
第八行政督察區,轄昌樂縣、安丘縣、益都縣、臨朐縣、濰縣等5縣;
第九行政督察區,轄棲霞縣、蓬萊縣、黃縣、招遠縣等4縣;
第十行政督察區,轄濱縣、陽信縣、惠民縣、商河縣、青城縣、高苑縣、桓台縣、長山縣、鄒平縣等9縣;
第十一行政督察區,轄曹縣、金鄉縣、單縣、城武縣等4縣;
第十二行政督察區,轄章丘縣、歷城縣、齊東縣、濟陽縣、淄川縣、博山縣、泰安縣、萊蕪縣、新泰縣、桓台縣等9縣;
第十三行政督察區,轄海陽縣、萊陽縣、即墨縣、平度縣、掖縣等5縣;
第十四行政督察區,轄蒲台縣、博興縣、廣饒縣、壽光縣、臨淄縣等5縣;
第十五行政督察區,轄郯城縣、嶧縣、費縣、泗水縣、曲阜縣等5縣;
第十六行政督察區,轄菏澤縣、定陶縣、范縣、濮縣、觀城縣等5縣;
第十七行政區督察區,轄昌邑縣、膠縣、高密縣、諸城縣等4縣。全省共轄3個行署區,17個行政督察區,107個縣。
行政督察區
1945年(民國三十四年),
何思源任省政府主席時,魯西、魯北、膠東三個行署被撤銷,而設立魯北、魯西北、魯西、魯南、魯中、魯東6個政府辦事處。魯北為第一辦事處,領第五區、第十區、第十四區的3個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魯西北為第二辦事處,領第四區、第六區的2個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魯西為第三辦事處,領第二區、第十一區、第十六區3個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魯南為第四辦事處,領第一區、第三區、第十五區的3個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魯中為第五辦事處,領第八區、第十二區、第十七區的3個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魯東為第六辦事處,領第七區,第九區、第十三區的3個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與此同時,成立煙臺行政區(隸屬於第七督察專員公署)、利廣沾棣墾區(隸屬於第五督察專員公署)、臨冠丘特區(隸屬於第四督察專員公署)。全省共轄6個政府辦事處。17個行政督察區,107個縣,1個行政區,2個特區。
日本投降後,1946年(民國三十五年)9月,濟南市劃入第十二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設在濟南。
是年10月22日,何思源調離,
王耀武任省政府主席。1947年(民國三十六年)3~8月間,王耀武調整了山東行政區劃,撤銷6個政府辦事處,設魯東、魯西南2個行署。魯東行署轄第七區、第十三區、第十七區等3個行政督察區;魯西南行署轄第一區、第二區、第三區、第十一區、第十六區等5個行政督察區。撤銷第九區、第十二區2個行政督察區,並調整了其餘各區的區劃。調整後的區劃是:
滋陽縣、曲阜縣、
鄒縣、滕縣、泗水縣、嶧縣、魚台縣等為第一行政督察區;
濟寧縣、
嘉祥縣、
汶上縣、東平縣、巨野縣、鄆城縣、壽張縣等為第二行政督察區;
郯城縣、臨沂縣、沂水縣、
日照縣、費縣、莒縣等為第三行政督察區;
長清縣、齊河縣、
平原縣、禹城縣、高唐縣、丘縣、館陶縣、臨清縣、武城縣、德縣、恩縣、清平縣、夏津縣等為第四行政督察區;
樂陵縣、德平縣、霑化縣、陵縣、臨邑縣、商河縣、陽信縣、無棣縣、利津縣、惠民縣、濱縣等為第五行政督察區;
東阿縣、平陰縣、茌平縣、陽穀縣、冠縣、朝城縣、莘縣、博平縣、堂邑縣、聊城縣等為第六行政督察區;
福山縣、海陽縣、牟平縣、榮成縣、文登縣等為第七行政督察區;
濰縣、昌樂縣、安丘縣、益都縣、臨朐縣、昌邑縣等為第八行政督察區;
歷城縣、章丘縣、淄川縣、博山縣、齊東縣、長山縣、濟陽縣、青城縣、鄒平縣、高苑縣、桓台縣等為第十行政督察區;
曹縣、金鄉縣、單縣、城武縣等為第十一行政督察區;
即墨縣、
萊陽縣、黃縣、蓬萊縣、招遠縣、棲霞縣等為第十三行政督察區;
壽光縣、
臨淄縣、廣饒縣、博興縣、蒲台縣等為第十四行政督察區;
泰安縣、萊蕪縣、新泰縣、寧陽縣、肥城縣、蒙陰縣等為第十五行政督察區;
菏澤縣、濮縣、定陶縣、觀城縣、范縣等為第十六行政督察區;
膠縣、高密縣、平度縣、諸城縣、掖縣等為第十七行政督察區。
濟南、煙臺、威海等為省轄市,同時設立臨冠丘政治局和利廣沾棣墾區。青島市屬中央直轄。全省共轄2個行署區,3個省轄市,15個行政督察區,107個縣,1個政治局,1個墾區。
1948年(民國三十七年)6月,魯東、魯西南兩個行署被撤銷。行政督察區只有第一區、第二區、第三區、第四區、第五區、第八區、第十區、第十一區、第十四區、第十五區、第十六區等部分殘留,其餘各區均因其專員公署潰散而消亡。
1948年9月24日,濟南解放,山東省政府主席王耀武被人民解放軍活捉,國民黨山東省政府垮台。
日偽山東省公署
濟南淪陷後,日本侵略軍利用漢奸組成了“治安維持會”,臨時代行“政府職權”。日軍則繼續向山東各地進犯。
1938年(民國二十七年)3月5日,偽山東省公署成立,馬良任偽省長,省以下設道、縣、區、鄉。5月,偽山東省公署按偽北京臨時政府令,將全省劃分為魯西、魯東、魯北、魯南4道和濟南、煙臺兩市。始為107個縣,即墨縣、膠縣劃歸青島市(屬偽中央直轄)後,為105個縣。
魯西道轄泰安縣、滕縣、濟寧縣、陽穀縣、菏澤縣、曹縣、寧陽縣、嶧縣、汶上縣、東阿縣、朝城縣、濮縣、鄆城縣、巨野縣、金鄉縣、單縣、滋陽縣、萊蕪縣、新泰縣、泗水縣、曲阜縣、鄒縣、肥城縣、平陰縣、魚台縣、壽張縣、定陶縣、嘉祥縣、城武縣、范縣、觀城縣、東平縣等32縣。
魯東道轄平度縣、諸城縣、高密縣、日照縣、萊陽縣、蓬萊縣、黃縣、福山縣、牟平縣、掖縣、棲霞縣、文登縣、招遠縣、榮成縣、海陽縣等15縣。
魯北道轄歷城縣、濟陽縣、齊河縣、長清縣、章丘縣、德縣、臨清縣、聊城縣、濱縣、陽信縣、惠民縣、樂陵縣、商河縣、臨邑縣、平原縣、禹城縣、恩縣、高唐縣、茌平縣、武城縣、夏津縣、館陶縣、冠縣、利津縣、蒲台縣、霑化縣、無棣縣、德平縣、清平縣、博平縣、堂邑縣、丘縣、莘縣、青城縣、齊東縣、陵縣、鄒平縣等37縣。
魯南道轄益都縣、臨沂縣、莒縣、安丘縣、濰縣、昌邑縣、廣饒縣、臨淄縣、昌樂縣、臨朐縣、博山縣、費縣、沂水縣、郯城縣、淄川縣、長山縣、壽光縣、高苑縣、博興縣、桓台縣、蒙陰縣等21縣。
偽十道
唐仰杜任偽省長期間,1940年(民國二十九年)7月,效仿清代,山東設“九州十府”的政區建制,將全省由四道改為濟南、登州、萊濰、青州、沂州、兗濟、
泰安、曹州、東臨、武定等10道。
濟南道駐濟南市,轄歷城縣、長清縣、章丘縣、齊東縣、齊河縣、濟陽縣、鄒平縣等7縣;
登州道駐煙臺市,轄煙臺市公署、威海衛專員公署、龍口警察署和福山縣、萊陽縣、牟平縣、蓬萊縣、黃縣、文登縣、榮成縣、海陽縣、棲霞縣、招遠縣等10縣;
萊濰道駐濰縣,轄濰縣、高密縣、安丘縣、昌樂縣、昌邑縣、平度縣、掖縣等7縣。
青州道駐益都縣,轄益都縣、博山縣、淄川縣、長山縣、臨淄縣、桓台縣、臨朐縣、廣饒縣、壽光縣、博興縣、高苑縣等11縣;
沂州道駐臨沂縣,轄臨沂縣、莒縣、沂水縣、諸城縣、日照縣、費縣、郯城縣等7縣;
兗濟道駐濟寧縣,轄濟寧縣、滕縣、滋陽縣、嶧縣、寧陽縣、汶上縣、金鄉縣、鄒縣、曲阜縣、泗水縣、嘉祥縣、魚台縣等12縣;
泰安道駐泰安縣,轄泰安縣、萊蕪縣、新泰縣、肥城縣、東平縣、平陰縣、東阿縣、蒙陰縣等8縣;
曹州道駐菏澤縣,轄菏澤縣、曹縣、巨野縣、單縣、鄆城縣、濮縣、城武縣、定陶縣、范縣、觀城縣等10縣;
東臨道駐臨清縣,轄德縣、臨清縣、聊城縣、平原縣、禹城縣、恩縣、武城縣、夏津縣、高唐縣、冠縣、館陶縣、茌平縣、博平縣、清平縣、堂邑縣、莘縣、丘縣、陽穀縣、壽張縣等19縣。
武定道駐惠民縣,轄惠民縣、商河縣、臨邑縣、陽信縣、樂陵縣、濱縣、德平縣、陵縣、無棣縣、霑化縣、利津縣、蒲台縣、青城縣等13縣。
濟南市由省公署直轄。
1945年8月,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後,偽山東省公署瓦解。
抗日時期中共政權
1937年底,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在抗日的烽火中,中共領導的抗日民主政權相繼誕生;由抗日根據地和抗日游擊根據地,逐步發展形成了所轄政區。
1938年5月,中共中央派
郭洪濤來山東時,曾指示:要建立民主政權,創建山東
抗日根據地。
八路軍主力部隊115師入魯以後,隨著鬥爭的開展和人民抗日武裝力量的不斷壯大,在基礎比較好的一部分地區,陸續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權。至1940年3月,山東縣級民主政權已達40多個。同年8月1日,省級政權機關--山東省臨時參議會和山東省戰時工作推行委員會(下簡稱“戰工會”)成立。是年年底,全省已建立了70多個縣級政權,14個專員公署和1個行政主任公署。1941年,山東省戰工會作出“關於全省行政區劃的決定”,將全省劃為膠東、冀魯邊、清河、魯中、魯南、魯西6個行政區。同年10月,根據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十八集團軍總司令部(簡稱“集總”)的指示,魯西區合併到冀魯豫區;1942年湖西一帶劃歸冀魯豫區,統屬晉冀魯豫邊區政府管轄,不再是山東解放區的轄域。同年,山東開闢濱海地區。
行政專署區
1943年9月,山東省戰時工作推行委員會改為山東省戰時行政委員會,黎玉任主任委員。領膠東、魯中、魯南、清河、冀魯邊5個主任公署及濱海直屬專員公署,共轄18個專署區,92個縣單位。這個時期山東解放區的行政區劃是:
東海專署區,轄文登縣、榮成縣、文西縣、牟海縣、牟平縣、海陽縣及威海等7個縣單位;
北海專署區,轄黃縣、招北縣、蓬萊縣、福山縣、棲霞縣、棲東縣等6個縣單位;
西海專署區,轄掖縣、掖南縣、掖北縣、萊陽縣、平度縣、平西縣等6個縣單位;
南海專署區,轄平南縣、萊西南縣、即墨縣、高密縣、膠縣、萊東行署等6個縣單位。
泰山專署區,轄泰安縣(北部)、萊蕪縣、萊東(博萊)縣、淄川縣、章丘縣、歷城縣、泰歷縣等7個縣單位;
泰南專署區,轄泰安縣(南部)、泰寧縣、費北縣、新泰縣、泰泗寧縣等5個縣單位;
沂蒙專署區,轄沂南縣、沂東縣、沂臨縣、費東縣、蒙陰縣、沂水縣等6個縣單位;
沂山專署區,轄沂北縣、莒沂縣、臨東縣、臨朐縣、安丘縣、淮安縣等6個縣單位;
魯山專署區,轄沂源縣、博山縣、益都縣等。
第一專署區,轄曲阜縣、泗水縣、鄒縣等;
第二專署區,轄費縣、滕縣、嶧縣等;
第三專署區,轄臨沂、邳縣等。
清河行政區
清西專署區,轄鄒平縣、長山縣、高苑縣等;
清東專署區,轄昌邑縣、壽光縣及壽濰直屬區等;
主任公署直屬縣有臨淄縣、博興縣、蒲台縣、霑化縣及廣北、益壽臨廣四邊辦事處和廣博蒲三邊、墾利、清東、濱利沾等縣單位。
冀魯邊行政區
轄德縣、匡吾縣、平原縣、禹城縣、臨邑縣、齊河縣、濟陽縣、德平縣及臨北邊辦事處等。
濱北行署區(相當專署,下同),轄諸莒邊、莒北縣、日北縣等3個縣單位;
濱南行署區,轄臨沭縣、郯城縣、東海縣、贛榆(不久改為竹庭縣)縣等4縣;
濱中行署區,轄莒南縣、莒縣、日照縣、藏馬縣及莒臨邊等5個縣單位。
行政公署
1943年10月,山東省臨時參議會首屆二次會議決定,各行政主任公署改稱行政公署。1944年初,冀魯邊區與清河區合併,成立渤海區行政公署。同年2月,在解放區成立青島、濟南兩市的抗日民主政府。1945年4月,濱海專署改為行署,原轄的3個行署改為專署。
1945年8月13日,山東省政府成立,黎玉為主席。領膠東、魯中、魯南、渤海、濱海5個行政公署,21個專員公署,1個市,120個縣單位。這個時期的行政區劃是:
膠東行署,轄4個專署區,1個市,29個縣,1個特區。北海專署,領蓬萊縣、福山縣、東棲縣、棲霞縣、北招縣、黃縣等6縣和龍口特區;西海專署,領濰北縣、濰南縣、昌北縣、昌南縣、北掖縣、南掖縣、平西縣、平北縣等8縣;南海專署,領即東縣、即西縣、膠高縣、平南縣、五龍縣、平東縣、萊西縣等7縣;東海專署,領榮成縣、石島縣、文登縣、崑嵛縣、牟平縣、乳山縣、海陽縣、牙前縣等8縣。煙臺市為膠東行署直轄市。
魯中行署,領轄5個專署區,25縣。泰山專署領泰安縣(北部)、萊蕪縣、博萊縣、章丘縣、歷城縣、淄川縣、泰歷縣等7縣;沂蒙專署領沂南縣、沂東縣、沂臨縣、費東縣、蒙陰縣、沂中縣等6縣;泰南專署領泰安縣(南部)、泰寧縣、新泰縣、費北縣等4縣;沂山專署領沂北縣、莒沂縣、臨東縣、臨朐縣、安丘縣、淮安縣等6縣;魯山專署領沂源縣、博山縣、益都縣等3縣。
魯南行署,領轄3個專署,13縣。鄒縣、費縣、溫河縣、雙山縣等4縣為第一專署;臨沭縣、兗濟縣、鳧山縣、滕縣、嶧縣等5縣為第二專署;臨沂縣、蘭陵縣、邳縣、趙?縣等4縣為第三專署。
渤海行署,領轄6個專署,35縣。樂陵縣、東光縣、振華縣、東南縣、滄縣等5縣為第一專署;德平縣、商惠縣、匡吾縣、德縣、齊臨縣、平禹縣、濟陽縣、商濟惠等8縣為第二專署;鹽山縣、慶雲縣、陽信縣、靖遠縣、新青縣等5縣為第三專署;霑化縣、墾利縣、蒲台縣、濱縣、沾陽棣等5縣為第四專署;昌濰縣、臨淄縣、壽光縣、廣饒縣、博興縣、益臨壽廣四邊等6個縣級單位為第五專署;鄒平縣、長山縣、桓台縣、高苑縣、青城縣等5縣為第六專署。
濱海行署,轄3個專署,13縣和2個辦事處。膠縣、高密縣、諸城縣、莒北縣及海北辦事處等為第一專署(濱北);臨沂縣、臨沭縣、郯城縣、東海縣、竹庭(贛榆)縣和新浦辦事處為第二專署(濱南);莒縣、莒南縣、日照縣、藏馬縣等為第三專署(濱中)。
1945年下半年至1946年上半年,山東解放區的行政區劃又有所變動:
膠東行署
煙臺、威海兩市劃為省轄市;萊東、萊西兩縣劃為行署直轄縣;石島劃為特區,隸屬於東海專署。調整後全區轄4個專署區、2個特區、31個縣。
東海專區,轄文登縣、榮成縣、崑嵛縣、牟平縣、牙前縣、海陽縣、乳山縣和石島特區等7縣1個特區;
北海專區,轄黃縣、招遠縣、招北縣、棲霞縣、棲東縣、福山縣、蓬萊縣、長山特區、龍口特區等7縣2個特區;
南海專區,轄五龍縣、萊西縣、平南縣、平東縣、即東縣、即墨縣、膠高縣等7縣;
西海專區,轄掖縣、掖南縣、平度縣、平西縣、昌邑縣、濰縣、濰南縣、昌南縣等8縣。
魯中行署
由原來的5個專署,合併、調整為3個專署和淄博特區。調整後,第一專署(泰山區),領泰安縣、萊蕪縣、章丘縣、章歷縣、歷城縣;第二專署(沂蒙、泰南區),領新泰縣、沂南縣、泰寧縣、沂水縣、沂東縣、沂源縣、蒙陰縣、費北縣;第三專署(沂山區),領臨朐縣、沂北縣、淮安縣、安丘縣、昌樂縣、莒沂縣、益都縣;淄博特別專署區轄淄川縣、博山縣。
魯南行署
由3個專署13縣,調整為2個專署14縣。曲阜縣、滋陽縣、鄒縣、泗水縣、平邑縣、費縣、滕縣為第一專署(北部區):趙?縣、邳縣、嶧縣、臨城縣、運河縣、麓水縣、銅山縣等為第二專署(南部區)。
渤海行署
由原來的6個專署、35縣調整為4個專署、36縣、3個市。黃驊縣、靖遠縣、滄縣、南皮縣、吳橋縣、東光縣、振華縣、樂陵縣、慶雲縣等為第一專署(冀魯邊區);齊河縣、濟陽縣、匡吾縣、商河縣、臨邑縣、德縣、平禹縣、德平縣、惠民市等為第二專署(魯北區);壽光縣、益壽縣、廣饒縣、臨淄縣、桓台縣、博興縣、高苑縣、長山縣、鄒平縣、青城縣、齊東縣、周村市、羊角溝市等為第三專署(清河區);霑化縣、利津縣、墾利縣、陽信縣、無棣縣、惠民縣、蒲台縣、濱縣等為第四專署(墾區)。
濱海行署
由3個專署,調整為2個專署。諸城縣、莒縣、莒北縣、日北縣、藏馬縣、膠縣、膠南縣、高密縣等為第一專署(濱北區);臨沂縣、郯城縣、東海縣、竹庭縣(贛榆縣)、臨沭縣、日照縣、莒南縣等為第二專署(濱南區)。
全省共轄5個行政區,2個直轄市,15個專區,1個特別專署區,118縣,3個市,2個特區(縣級)
按照舊縣制,屬山東省的68縣,屬河北省的8縣,屬江蘇省的4縣。
山東省六十八縣是:榮成縣、文登縣、牟平縣、海陽縣、福山縣、蓬萊縣、棲霞縣、黃縣、招遠縣、萊陽縣、平度縣、掖縣、昌邑縣、濰縣、即墨縣(以上15縣屬當時的膠東行署),壽光縣、廣饒縣、臨淄縣、博興縣、桓台縣、高苑縣、長山縣、青城縣、鄒平縣、齊東縣、惠民縣、霑化縣、陽信縣、無棣縣、濱縣、利津縣、蒲台縣、德縣、陵縣、臨邑縣、濟陽縣、樂陵縣、商河縣、德平縣、平原縣、禹城縣(以上26縣屬當時的渤海行署),淄川縣、博山縣、泰安縣、萊蕪縣、新泰縣、蒙陰縣、沂水縣、臨朐縣、安丘縣、益都縣、昌樂縣、章丘縣、歷城縣(以上13縣屬當時的魯中行署),費縣、泗水縣、曲阜縣、鄒縣、滕縣、嶧縣、滋陽縣(以上7縣屬當時的魯南行署),諸城縣、日照縣、莒縣、臨沂縣、郯城縣、高密縣、膠縣(以上7縣屬當時的濱海行署)。
河北省(津浦鐵路東)8縣是:慶雲縣、鹽山縣、寧津縣、吳橋縣、東光縣、南皮縣、滄縣、靜海縣(屬當時的渤海行署)。
江蘇省(隴海鐵路北)4縣是:東海縣、贛榆縣(屬濱海行署)、邳縣、銅山縣(屬魯南行署)。
山東省津浦鐵路以西諸縣,當時仍屬晉冀魯豫邊區的冀魯豫行署和冀南行署領轄,不屬於山東解放區的行政區域。
1946年下半年,國民黨對山東解放區發動進攻。為適應戰爭的需要,解放區於8月份,將濱海行署所轄的濱北專署劃歸膠東行署管轄。濱海行政公署改為濱海專員公署,直屬省領導;該署領臨沂縣、郯城縣、莒縣、莒南縣、東海縣、竹庭縣、日照縣、臨沭縣等8縣。
1947年2月25日,國民黨軍隊侵占山東解放區首府臨沂。1948年,解放軍轉入反攻,先後收復和解放張店、淄博、威海、泰安、昌濰、棗莊、濟南、臨沂、煙臺、連雲港、徐州等地。同年6月,成立昌濰直屬專署。9月,魯南、魯中兩個行署與濱海專署合併,成立魯中南行政公署,領7個專署和淄博特區。全省轄渤海、膠東、魯中南3個行署區,1個直屬專署區,17個專署區,140個縣單位。
人民政府
1949年3月,山東省政府更名為山東省人民政府,並於4月15日進駐濟南市。6月2日解放青島市,至此山東全境解放。全省轄渤海、膠東、魯中南3個行署區,濟南、青島、徐州、
濰坊4個直轄市,淄博工礦特區、昌濰直屬專署區和15個專區,2個行署轄市、9個專署轄市,137個縣,1個特區,3個辦事處,29個市轄區。其區劃如下。
濟南市,轄11個區。
青島市,轄7個區。
徐州市,轄6個區、1個縣(銅山)。
濰坊市,轄5個區。
淄博工礦特區,轄博山市、張店市、周村市3市和淄川、博山2個縣。
昌濰(直屬)專署,轄益都縣、昌樂縣、安丘縣、丘南縣、益臨縣、壽南縣、濰縣、淮安縣、臨朐縣。
渤海行署駐惠民縣,轄:
德州市;
墾利專區惠民縣、無棣縣、霑化縣、利津縣、濱縣、陽信縣、海濱縣、墾利縣、蒲台縣;
清河專區羊口市(羊角溝)、高青縣、廣饒縣、益壽縣、長山縣、章歷縣、桓台縣、博興縣、壽光縣、臨淄縣、鄒平縣、齊東縣;
濼北專區臨邑縣、商河縣、濟陽縣、河西縣、禹城縣、平北縣、德縣、德平縣、惠濟縣、齊河縣、齊禹縣、平原縣、陵縣(匡吾);
滄南專區南皮縣、慶雲縣、鹽山縣、東光縣、寧津縣、吳橋縣、樂陵縣。
膠東行署駐萊陽縣,轄:
煙臺市;
東海專區威海市、石島市、榮成縣、文登縣、崑嵛縣、乳山縣、海陽縣、牙前縣、牟平縣;
北海專區龍口市、黃縣、蓬萊縣、福山縣、棲霞縣、棲東縣、招遠縣、招北縣和長山島特區;
南海專區萊東縣、即東縣、平南縣、萊西南縣、五龍縣、即墨縣、平東縣、萊西縣和嶗山辦事處;
西海專區平度縣、平西縣、昌南縣、濰南縣、濰北縣、昌邑縣、掖縣、掖南縣;
濱北專區膠縣、膠南縣、膠河縣、藏馬縣、五蓮縣、莒北縣、諸城縣、高密縣。
魯中南行署駐臨沂縣,轄:
新海連市;
濟寧市;
泰山專區泰安縣(津浦路以東)、萊蕪縣、章丘縣、歷城縣、新泰縣、泰寧縣;
泰西專區泰西縣、肥城縣、長清縣、平陰縣、東平縣、寧陽縣、汶上縣;
濱海專區臨沂縣、莒南縣、莒縣、日照縣、竹庭縣、臨沭縣、東海縣、郯城縣;
沂蒙專區沂水縣、莒沂縣、沂南縣、蒙山縣、蒙陰縣、沂源縣;
台棗專區嶧縣、麓水縣、費縣、趙?縣、蒼山縣、蘭陵縣、邳縣、銅北縣、華山縣、豐縣、沛縣、臨城縣、棗莊辦事處、湖區辦事處。
尼山專區濟寧市、濟北縣、滋陽縣、泗水縣、曲阜縣、鄒縣、平邑縣、白彥縣、滕縣、鳧山縣。
冀魯豫邊區
冀魯豫邊區,通常系指太行山以東,泰山以西,河北、山東、河南三省及蘇北、皖北之結合部,東緣津浦,西臨平漢,南跨隴海,北界漳河。山東津浦鐵路(今京滬鐵路)以西的魯西地區,自1941年10月與冀魯豫區(時稱小冀魯豫)合併,成立冀魯豫邊區,至1948年8月撤銷邊區,成立平原省,各專區及縣建置分合撤併頻繁,區劃多經更變,其演變情況大致如下。
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全面爆發。8月日軍分兵南侵,年底,京漢鐵路上的安陽、新鄉,津浦鐵路上的濟南、泰安等地先後淪陷。1938年2月下旬,日軍又逼近徐州。至此,平漢路以東,津浦路以西,隴海路以北的冀魯豫地區處於敵人包圍之中。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泰西、湖西、魯西北、魯西南等地,先後舉行武裝起義,建立抗日武裝和民主政權,開闢抗日根據地。是年,壽張縣、莘縣、陽穀縣、冠縣、館陶縣等相繼建立抗日民主政府。
同年11月,115師、129師(一部)挺進冀魯豫平原,有力地推進了抗日民主政權和革命根據地的建設和發展。
1939年1月,中共魯西區黨委(即中共山東分局第2區黨委)在館陶縣成立,共領導7個地委、42個縣委、工委。
一地委,領館陶縣、冠縣、丘縣、臨清縣、堂邑縣、莘縣、朝城縣等7縣;
二地委,領觀城縣、濮縣、聊城縣、范縣、陽穀縣、壽張縣、朝(城)南縣等7縣;
三地委,領武城縣、夏津縣、平原縣、高唐縣、恩縣等5縣;
四地委,領清平縣、茌平縣、博平縣、禹城縣、聊城縣(東北部)、齊河縣等6縣;
五地委,領原冀南區的魯北各縣,不久即交冀魯邊領轄:
六地委,領長清縣、肥城縣、泰安(西)縣、平陰縣、汶上縣(東部)、滋陽縣、寧陽縣、東阿縣、東平縣等9縣;
七地委,領鄆城縣、巨野縣、菏澤縣、嘉祥縣、濮南縣、東(平)西縣、汶上縣(西部)、壽(張)南縣等8縣。
不久,二地委撤銷,六地委改稱泰西地委,後稱一地委;七地委改稱運西地委,後稱二地委;一地委與二地委一部組成魯西北地委,後稱三地委;四地委與二地委一部組成運東地委,後稱四地委。
同年5月,魯西南地委、湖邊地委成立。魯西南地委領曹縣、東明縣、成武縣、定陶縣;湖邊地委領魚台縣、鄒西縣(鄒縣西部)、滕西縣(滕縣西部)等。
這一時期,中共各地方黨委的建立,為以後抗日根據地行政區劃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1939年,抗日鬥爭形勢發展迅速,山東津浦鐵路以西有20餘縣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權。泰西地區有長清縣、汶上縣、泰安(西)縣、寧陽縣、東平縣、平陰縣、肥城縣等;運西一帶有鄆城縣、巨野縣;魯西北一帶有冠縣、莘縣、館陶縣、武城縣等;運東一帶有聊城縣、壽張縣、陽穀縣、茌平縣等;魯西南一帶有曹縣、東明縣、巨野縣;湖西一帶有魚台縣、金鄉縣等。
1939年9月25日,魯西北行政委員會成立,領轄冠縣、館陶、丘縣、莘縣等。
1939年10月26日,泰西行政委員會成立,年底成立泰西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領轄長清縣、肥城縣、泰安(西)縣、寧陽縣、東平縣、平陰縣、汶上縣等。
1940年4月15日,泰西、魯西北兩個行政委員會合併,在東平縣戴廟村成立魯西行政主任公署,領泰西、運西、魯西北、運東4個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各縣隸屬關係是:
泰西專署(後稱魯西第一專署),轄長清縣、肥城縣、泰安(西)縣、寧陽縣、東平縣、平陰縣、汶東辦事處等;
運西專署(後稱魯西第二專署)轄鄆城縣、巨野縣、菏澤縣、嘉祥縣和汶西(汶上縣西部)、東西(東平縣西部)、壽南(壽張縣一部)、范縣、觀城縣、濮南縣等;
魯西北專署(後稱魯西第三專署),轄館陶縣、冠縣、丘縣、臨清縣、堂邑縣、莘縣、朝城縣及朝北(朝城縣一部)、聊堂(聊城縣西半部)等;
運東專署(後稱魯西第四專署),轄聊城縣、茌平縣、博平縣、清平縣、東阿縣、陽穀縣、禹城縣、齊河縣等。
同年5月,魯西北專署所轄的丘縣、館陶縣劃歸冀南行署第三專署;臨清縣劃屬冀南第四專署,高唐縣劃屬冀南第六專署。10月,成立張秋縣(陽穀、壽張各一部),隸屬運東專署;觀城縣由運西專署劃歸魯西北專署。
1941年1月,冀魯豫區行政主任公署在河南省的內黃縣張?成立。5月,運西專署所轄的菏澤縣、巨野縣析出,與曹縣、定陶縣、成武縣、東明縣、東垣縣(東明縣一部)等,劃歸冀魯豫組成第三專署。
同年6月底,為粉碎日寇對根據地的夾擊、封鎖,中共北方局和十八集團軍總司令部決定,魯西與冀魯豫兩區合併,10月成立新的冀魯豫區行署,下轄7個專署。原魯西行署轄之第一(泰西)、第二(運西)、第三(魯西北)、第四(運東)專署,序號不變;原冀魯豫行署所轄第一(直南)、第二(豫北)、第三(魯西南)專署,改為第五、第六、第七專署。
與此同時,湖西專署成立,隸屬山東戰時工作推行委員會,領轄單縣、單西辦事處、曹芳辦事處(單縣的曹馬、芳桂兩區組成)、金鄉縣、魚台縣、沛滕邊等。
1941年8月24日,晉冀魯豫邊區政府作出決定,調整行政區劃,將所轄之太行、太岳、冀南、冀魯豫區的22個專署,以晉冀魯豫邊區政府第一、第二、第三……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為序命名。此後,冀魯豫區第一至第七專署,改名為第十六至二十二專署,各專署名稱更變情況如下:
原名稱更變後名稱
冀魯豫區第一專署晉冀魯豫邊區冀魯豫
(泰西)第十六專署
冀魯豫區第二專署晉冀魯豫邊區冀魯豫
(運西)第十七專署
冀魯豫區第三專署晉冀魯豫邊區冀魯豫
(魯西北)第十八專署
冀魯豫區第四專署晉冀魯豫邊區冀魯豫
(運東)第十九專署
冀魯豫區第五專署晉冀魯豫邊區冀魯豫
(直南)第二十專署
冀魯豫區第六專署晉冀魯豫邊區冀魯豫
(豫北)第二十一專署
冀魯豫區第七專署晉冀魯豫邊區冀魯豫
(魯西南)第二十二專署
同年秋,第十六(泰西)專署之長清縣分為峰山、長清2縣;十九(遠東)專署之齊河縣、禹城縣(西部)劃歸第十六專署;聊城縣改名為築先縣。
1942年7月,在泰兩、運西、運東地區結合部劃出東平、張秋、汶上、壽張等縣成立第二十三專署。朝城縣改名為南峰縣。
同年10月,中共北方局決定,將山東所轄的湖西專署劃歸冀魯豫區領轄。12月,第十六(泰西)專署與十九(遠東)專署合併,稱第十六專署。轄長清縣、峰山縣、肥城縣、泰安(西)縣、禹城縣、齊河縣、茌平縣、築先縣、博平縣、陽穀縣、東阿縣、平阿縣(平陰縣與東阿縣東部)、清平縣、汶東縣、寧陽縣、崑山縣(東平湖以西地區)等。
1943年,第十八專署(魯西北)之冠縣、丘縣、館陶縣、臨清縣、武城縣、莘朝縣(莘縣、朝城縣各一部組成)、聊堂縣和第十六專署之清平縣等,劃歸冀南區,組成冀南第七專署。
1944年5月,經北方局批准,冀南區與冀魯豫區合併,組成了通常所指的冀魯豫邊區。原冀魯豫區所轄的第十六、十七、十九、二十、二十一專署,分別改為第一、八、九、十、十一專署;原冀南區所轄的第一、二、三、四、五、六專署,分別改為第二、三、四、五、六、七專署,另設水東專署。
日本投降後,冀南、冀魯豫兩區分置。冀魯豫區初轄6個專署。1946年1月,在濟寧一帶設第七專署。菏澤市成立。
第七專署轄:崑山縣、寧陽縣、東平縣(東部)、汶上縣(東部)、張秋縣、南旺縣(鄆城、汶上、嘉祥三縣結合部)、嘉祥縣、巨野縣、濟寧縣、濟寧市。3月,撤銷第七專署,除濟寧市直屬冀魯豫行署外,各縣多劃入第二專署。
至此,冀魯豫行署共轄6個專署2個直轄市。原屬山東省境內的48個縣市,區劃如下:
泰西縣、肥城縣、長清縣、河西縣(長清縣改為河西縣、峰山縣改為長清縣)、平陰縣(1945年平阿縣改為此名)、東阿縣、寧陽縣、陽穀縣、築先縣、茬平縣、博平縣、齊禹縣(齊河、禹城兩縣合併而成)等隸屬第一專署。
濮縣、南峰縣(原朝城縣)、壽張縣、鄄城縣、鄆城縣、鄆巨縣、鄆北縣、張秋縣、范縣、臨澤縣(菏澤縣一部)、南旺縣、汶上縣(西部)、崑山縣、東平縣(西部)、巨野縣、嘉祥縣、濟寧(濟北)縣、觀城縣等屬第二專署;
單縣、單虞縣、魚台縣、金鄉縣、成武縣、巨南縣等屬第三專署;
菏澤縣、定陶縣、齊濱縣、曹(南)縣、復程縣、永明縣、東垣縣、南華縣(菏澤縣西北部)、考城縣(曹縣西北部)、虞城縣(曹縣與河南虞城縣之結合部)等,屬第五專署;
菏澤市、濟寧市。
1946年9月,恢復第七專署建置。第二專署所轄的東平縣、崑山縣、南旺縣、嘉祥縣、濟北縣、濟寧縣,劃屬第七專署。
秋冬之際,國民黨軍隊大舉進攻解放區,堵花園口,黃河複流故道,給解放區造成巨大災難,冀魯豫區黨委決定重劃轄區:撤銷濟寧市、菏澤市,全區轄8個專署。山東境內各縣,分別隸屬於第一、第二、第三、第五、第六、第七、第八專署。
第一專署,轄泰西縣、肥城縣、長清縣、寧陽縣、平陰縣等;
第二專署,轄張秋縣、壽張縣、范縣、鄆城縣、巨野縣、鄄城縣、臨澤縣等;
第三專署,轄單虞縣、虞城縣、金鄉縣、魚台縣、巨南縣、成武縣、單縣等;
第五專署,轄曹縣、齊濱縣、東明縣、復程縣、定陶縣、安陵縣(菏澤縣)、考城縣等:
第六專署,轄東阿縣、築先縣、陽穀縣、聊(城)陽(谷)縣、博平縣、齊禹縣、河西縣等;
第七專署,轄崑山縣、東平縣、南旺縣、汶上縣、嘉祥縣、濟寧縣、蜀山縣等;
第八專署,轄濮縣、范縣、觀城縣、南峰縣、壽張縣、張秋縣等。
1947年2至7月,二專署所轄的張秋縣、壽張縣劃歸第六專署;范縣劃歸第八專署。9月,又將第六專署之壽張縣、陽穀縣,第八專署之范縣、觀城縣、南峰縣劃出,組成第九專署。
同年秋,撤銷張秋縣;劃臨清縣、丘縣、館陶縣、冠縣、莘縣、武訓縣(冠縣、堂邑縣各一部)、臨清鎮等,歸冀南第二專署。
1948年5月,巨野縣由二專署劃歸七專署,南華縣由五專署劃歸二專署。
同年7月濟寧城解放後,成立濟寧市,復歸山東,隸屬魯中南行署;第一專署(泰西)劃歸山東,為魯中南第七專署。
1949年2月,第三專署之虞城縣、第五專署之考城縣劃歸蘇豫皖區。
同年8月20日,冀魯豫邊區撤銷,成立平原省,轄湖西、菏澤、聊城、濮陽、新鄉、安陽6個專區。山東境內各縣分屬湖西、菏澤、聊城及濮陽4個專區。其區劃是:
湖西專區,轄單縣、成武縣、金鄉縣、魚台縣、嘉祥縣、巨野縣、復程縣;
菏澤專區,轄菏澤縣、定陶縣、東明縣、鄄城縣、鄆城縣、梁山縣(壽張、鄆城各一部)、南旺縣、曹縣;
聊城專區,轄聊城縣、茌平縣、高唐縣、東阿縣、陽穀縣、壽張縣、莘縣、冠縣、堂邑縣、清平縣、博平縣。
1952年11月30日,平原省被撤銷,其所轄的湖西、菏澤、聊城3個專區和29縣復歸山東。館陶、臨清2縣和臨清鎮,由河北省劃屬山東聊城專區。
以上是民國以來直至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山東行政區劃的大體情況。建國之後,隨著全國行政區劃的大調整和間或進行的局部調整,山東省的行政區劃又曾出現過許多新的變更,但多年來相沿而成的基本格局,並沒有大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