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發展
氐與羌,在秦漢以後已是兩個族稱,但在時代較早的文獻中,氐羌常被結合為一個族名,或至少顯示出二者存在某種特殊關係。例如:
《
殷武》一詩所言“氐羌”,鄭箋云: “氐羌,夷狄國在西方者也。” 只言方位,不說是一國還是二國。
《山海經·海內經》: “伯夷父生西嶽,西嶽生先龍,先龍是始生氐羌,氐羌乞姓。” “西” 應作 “四”,形近而訛。 “四岳”即姜姓部族之所出。“伯夷父”乃五帝時代的姜姓部族首領。《國語·鄭語》: “姜,伯夷之後也……伯夷能禮於神以佐堯者也。” 韋註: “伯夷,堯秩宗,炎帝之後,四岳之族。” 氐羌既同為四岳後裔,必屬一族。
《逸周書·王會》述宗周屬國所納貢品: “氐羌以鸞鳥。”孔晁注對 “氐羌”作了這樣的解釋: “氐地之羌,不同,故謂之 氐羌,今謂之氐矣。” “氐羌之種,漢世仍存,其居在秦隴之西。李巡說耆羌為西戎之一,耆羌即氐羌。” 孔晁視氐羌為羌族的一種,以地名釋氐,並認為該族就是晉時的氐族。
氐羌在秦隴之西,《漢書·賈捐之傳》 謂西周成王時的國域,“西不過氐羌”。《呂氏春秋·恃君》言上古各族 及其居地: “氐羌、呼唐,離水之西。” 《漢書·地理志》金城郡白石縣 下云: “離水出西塞外,東至枹罕入河。” 枹罕在今蘭州西南,屬臨夏縣 境。據此可知氐羌所在的大致方位。《史記·五帝本紀》 言禹 “定九州, 各以其職來貢” 的功業時,概舉四方之族,西方有 “戎、析枝、渠廋、 氐羌”,《史記》 中華書局標點將“氐羌” 二字用頓號斷開,表示兩個族, 亦屬或然,並無確據。當今學術界一般都認為氐羌為同源而異流,初始氐羌經常聯提,是指該族為羌之族系中的一支,漢以後方漸單獨稱之為 “氐”。
學界爭議
對於氐族的族源問題(包括氐族與羌族的關係),史學界長期聚訟紛紜,主要有五種意見。
一、獨立種族說。陳寅恪認為:氐族自成為一個種族,既不與漢人同,亦不同羌人同,但深受羌族,特別是漢人的影 響。從語言、生產、習俗來看,氐族與西南夷族南詔之先六詔,實同出一源。范文瀾也認為,氐人在魏晉時,加速 了漢文化的吸收,漢言成了通用的語言。
二、夷、氐、羌各族混合說。韓國磐認為:氐族歷史悠久,自稱槃瓠之後 ,居於隴蜀一帶。西漢時,開
冉駹夷,立汶山郡,其地有六夷、七羌、九氐,大概這裡的夷、氐、羌各族互相混合起來了。
三、諸戎說。黃烈認為: 氐人先代是街、冀、 䝠、道地區諸戎。李紹明、冉光榮也贊同此說法,並強調,街、冀、 䝠式皆屬所謂西戎範疇,其地在西漢歸天水郡,魏晉以後分屬秦州之隴西、南安 、天水諸郡,亦即漢天水郡故地。
四、居住低地民族說。趙衛邦認為:氐族原是一個習慣於居住低地的民族,乃沿河谷地帶由西往東往南發展者。涪江、白水、岷江三水的發源地相去不遠,皆在松潘之北,岷山東南,可謂古代幾 個氐族部落所由來的故地。
五、羌族分化說。張建昌認為:氐族是春秋戰國之際由古老的羌族中分化出來的一個新的共同體,初期活動於甘肅南部、四川中北部和陝西西南一帶,隨後其足跡遠涉河西地區、成都平原和淮水流 域,在長期的輾轉遷徙和頻繁的戰爭過程中,吸收了外族文化,大部分參加到漢族的行列,少部分為藏族補充了新鮮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