氈蠟蚧亞科

氈蠟蚧亞科(Filippinae)是屬於蠟蚧科下的一個亞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氈蠟蚧亞科
  • 拉丁學名:Filippinae
  • :動物界
  • :蠟蚧科
形態特徵,下級分類,

形態特徵

雌成蟲:蟲體多為橢圓形、卵形,偶見長形種類。如果蟲體是長形者,其蟲體兩側緣稍向外突,或兩側緣幾乎平行。蟲體背面稍向上隆起,有的種類之背面強烈向上隆起。蟲體腹面平坦或稍向背面凹陷。蟲體之大小變異較大,體長約2.5—11mm。蟲體背面較硬化,而蟲體腹面多為膜質。有的類群,蟲體的背和腹面均較硬化。也有的類群(Psilococcus)雌成蟲在產卵期間分泌卵囊,且蟲體背面強烈硬化。有的類群(Scythia)的雌成蟲之蟲體,其邊緣和尾端顯著與其他體面部分不同,硬化程度較強烈。蟲體之體節不明顯,只在蟲體腹面之腹部或腹部兩側亞緣處,微見分體節痕跡。觸角發達,通常為7—9節,有的類群觸角節數較少,可見有5節觸角的種類,但在本亞科內沒有觸角退化的類群。眼很小,有時只見有眼點的存在,分布在頭部觸角基部附近,靠近體緣處。但有的屬Eriopeltis內包括有眼十分發達的種類,也有的屬Scythia又包括眼完全退化消失的種類。胸氣門一般來說不大,胸氣門對應的體緣,常有凹陷,在凹陷處的氣門刺不發達,或常無氣門刺,只見胸氣門開口與相對應的體緣凹陷之間的氣門腺路。有的類群也可能存在很小的、不發達的氣門刺1或3根。臀裂很短。肛環較發達且具肛環孔和肛環刺。肛板在本亞科內的各類群中均很發達。圓盤狀腺具有各種結構,較普遍存在的是大型的多孔腺,這些腺體主要分布在蟲體腹面之腹部。五孔腺或形成氣門腺路,或在背面體緣、亞體緣處形成寬頻(Vittacoccus)或只分布在蟲體腹面(Psilococcus)另外還可偶見有3、4、6或7孔的圓盤狀腺和簡單盤腺,簡單盤腺直徑的大小也各不相同。管狀腺很發達而且分布豐富,管狀腺的大小和長短也各不相同。管狀腺的分布也無一定的規律性,通常蟲體的背和腹面均有,但以背面的管狀腺數量較多。有的類群(Eriopeltis)其管狀腺在蟲體腹面形成較寬的亞緣帶,或有的類群(Psilococcus)的管狀腺在蟲體腹面則完全缺如。體緣刺很少在體緣成列狀或帶狀排列,有時幾乎與蟲體背面的體刺很相似。但有的類群緣刺則是很緊密的成列狀排列在體緣。蟲體腹面的體毛有時數量很多,長短及粗細也不同,呈不規則分布。
第一齡若蟲之蟲體多為長橢圓形,蟲體長約0.4—0.6mm。觸角、眼、口器和足均很發達。胸氣門較小,胸氣門常開口在稍有凹陷的體壁凹內,在體壁凹窩內常分布有1或幾個小圓盤狀腺。在靠近氣門處常有1、2或3個腺體組成的圓盤狀腺群,在胸氣門和體緣之間,也常有1—5個圓盤狀腺分布。氣門刺缺或只有1或3根。臀裂缺。臀瓣和肛板均具有長刺毛和若干根短毛。肛環發達,具不規則圓形肛環孔和6根肛環刺。蟲體體緣分布有一列緣刺或緣毛,緣刺多為長圓錐形,其刺頂較尖銳。蟲體背面可見有盤狀孔腺和管狀腺分布。體毛常分布在蟲體背和腹兩面,且長短和粗細均不相同。
本亞科分布於世界各大陸,其中許多種類是危害草本植物的害蟲,對禾本科植物危害比較嚴重,因此成為禾本科農作物重要害蟲類群之一,另外有些類群是苔屬植物的害蟲。只有少數種類危害樹木和木本經濟植物。在危害禾本科農作物時,常寄生在葉片或葉鞘內,由於對植物營養器官和輸導組織的侵害,使葉片枯黃,輕者減少農作物產量,重者造成整個植株枯死。又由於許多種類在雌成蟲階段,蟲體外被卵囊包藏,常常給防治工作帶來一定的困難。
本亞科內屬一級的分類多有意見分歧。這是因為分類學中的“屬”級單元的確定,由於歷史和認識水平所限,常是隨著不同的蚧蟲分類工作者而帶有不同的主觀抽象,有時很難準確地代表屬級階元的客觀存在,往往形成有些屬之間的相互重疊。加之有些蚧蟲分類工作者在建立某些新屬時,描述簡單,也為後人考證屬間的識別特徵造成困難,這樣一來該亞科內有些種類在歸屬方面,多有混亂之處,雖經過前人的大量訂正工作,目前已知該亞科約有78種,13個屬,但是今後的訂正工作仍需繼續進行。該亞科在已知的種類中,大部分均記載於舊北區,現在已知舊北區的種類約有66種,共10個屬。我國記載7種6屬,後來在青島和甘肅等地又發現2種,故共9種6屬。現在我們除了介紹我國已記載的6個屬的區分而且適當加以擴充,將10個屬的識別檢索表公布於後,以供讀者參考套用,並大力發現我國更豐富的本亞科種類。

下級分類

  • 背刺氈蠟蚧屬:Eriopeltis
  • 隱氈蠟蚧屬:Lecanopsis
  • 狹氈蠟蚧屬:Luzulaspis
  • 捲毛氈蠟蚧屬:Metaceronema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