毾 tà
五筆86:JNTN 五筆98:JNEN 倉頡:AMHQU
筆順編號:25115415413115 四角號碼:62114 UniCode:CJK 統一漢字 U+6BFE
English
a coarse, woollen serge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毾
- 部首:毛
- 部外筆畫:10
- 總筆畫:14
- 拼音:tà
基本字義,史料記載,辨析,古籍解釋,
基本字義
● 毾
tàㄊㄚˋ
◎ 毾㲪:古代西域的一種高質量毛織毯。有花紋的細毛毯,如“又有細布、好~~。”
◎ 古代軍隊名:毾信軍
史料記載
——《後漢書.西域》“天竺國,一名身毒,在月氏之東南數千里。俗與月氏同,......有大秦珍物。又有細布、好毾㲪、諸香、石蜜、胡椒、姜、黑鹽。”
——《裴注三國志.魏書.烏丸鮮卑東夷傳》“魏略西戎傳曰.... 大秦國....有織成細布,言用水羊毳,名曰海西布。此國六畜皆出水,或雲非獨用羊毛也,亦用木皮或野繭絲作,織成氍毹、毾㲪、罽帳之屬皆好,其色又鮮于海東諸國所作也。.......黃白黑綠紫紅絳紺金黃縹留黃十種氍毹、五色毾㲪、五色九色首下毾㲪、金縷繡、雜色綾、金塗布、緋持布、發陸布、緋持渠布、火浣布、阿羅得布、巴則布、度代布、溫宿布、五色桃布、絳地金織帳。”
——《南史.列傳.夷貊》“中天竺國,......金縷織成金罽、細靡白疊、好裘、毾㲪。”與《梁書》近同。
——《北史.列傳.西域》“波斯國,.....綾、錦、疊、毼、氍毹、毾㲪、赤麞皮。”與《魏書》近同。
——《宋史.列傳》“(宋太祖)太平興國二年,移鎮河陽。四年正月,遣將征太原,分命攻城。翰林使杜彥圭攻其西,毾信軍節度劉遇、光州刺史史珪攻其北。”
辨析
毾,即毾㲪,無疑是古代西域氍毹中質地最高的一種毛毯,二者的原產地均在古大秦國、波斯國或天竺國。其顏色有“五色、五色九色首下”。南宋《百寶總珍集》中所說的五色“禮佛毯”也就是毾㲪。其質地用羊毛,或間雜有木質纖維(木皮)和野繭絲一起織成。主要是宮廷里作為地毯或床褥、坐墊使用。毾信一詞可能就是取毾為皇帝所坐,親近而質量極高又舒適可靠。毾信軍應為宮廷的近衛軍。
清代張溥《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班固.與弟超書》有“月支毾大小相雜,但細好而已。”此文未見於明代張燮的《七十二家集》,不似班固之語。班固對月氏甚為熟悉,《漢書.西域傳.大月氏》“大月氏國,治監氏城,去長安萬一千六百里。不屬都護。戶十萬,口四十萬,勝兵十萬人。”其弟班超也曾與月氏作戰,《後漢書》-《肅宗孝章帝》“是歲,西域長史班超擊莎車,大破之。月氏國遣使獻扶拔、師子。”-《孝和孝殤帝》“月氏國遣兵攻西域長史班超,超擊降之。”-《列傳.班超》“永元二年,月氏遣其副王謝將兵七萬攻超。超眾少,皆大恐。超譬軍士曰:‘月氏兵雖多,然數千里逾蔥領來,非有運輸,何足憂邪?但當收谷堅守,彼飢窮自降,不過數十日決矣。’謝遂前攻超,不下,又抄掠無所得。超度其糧將盡,必從龜茲求救,乃遣兵數百於東界要之。謝果遣騎齎金銀珠玉以賂龜茲。超伏兵庶擊,盡殺之,持其使首以示謝。謝大驚,即遣使請罪,願得生歸。超縱遣之。月氏由是大震,歲奉貢獻。”班超以寡敵眾,先斷其糧道再伏擊求救的使者,逼降了月氏。未見說月氏進貢毛毯之類的。氏支二字雖相通,然《史記》《漢書》《後漢書》均只作月氏,《三國志》後方見混用“月支”一詞,而有其國卻在朝鮮一帶“韓在帶方之南,東西以海為限,南與倭接,方可四千里。......月支國。”手工毛毯的尺寸自有大小不同,細好之極品也並非“而已”二字可評。
明末清初張自烈《正字通》說“中天竺有毾㲪,今曰氆氌。秦、蜀之邊有之,似褐,五色方錦。廣中洋舶亦有至者,又名多羅羢。”此說有明顯的問題,不大可信。“似褐”與“五色”頗為矛盾,多羅羢一說在其同時代的屈大均《廣東新語》有“其侍立者,通體如漆精,鬚髮蓬然,氣甚腥,狀正如鬼,特紅唇白齒略似人耳。所衣皆紅,多羅羢辟支緞,是曰鬼奴。”可見多羅羢既非五色,穿在身上又不似的毾㲪的用途,何況地位低下的黑奴也能穿著的東西,不可能好到哪裡去。顯然是誰弄錯了。“氆氌”還算有點靠譜,明代宋應星《天工開物.乃服.褐氈》:“凡氈絨白黑為本色,其餘皆染色。其氍毹、氆氌等名稱,皆華夷各方語所命。”似乎不過褐色的普通織物,將氍毹、氆氌等同。《明史.列傳.西域》“萬曆七年,貢使言闡化王長子札釋藏卜乞嗣職,如其請。.....所貢物有畫佛、銅佛、銅塔、珊瑚、犀角、氆氌、左髻毛纓、足力麻、鐵力麻、刀劍、明甲胃之屬,諸王所貢亦如之。”據說氆氌一詞本出自藏語,藏毯的稱呼,藏毯不會是海運的多羅羢。氆氌現在仍有一些品種在生產,明清時尚有好的可作為貢品,但顯然不同於波斯和天竺的產物。比較現有的明清古毯,藏毯的質地手工均遜於波斯毯,而大概波斯毯至多能比較宋元之前的氍毹,亦不及毾㲪。各時代工匠的技藝高下姑且不論,至少野繭絲當是沒有了。
毾㲪在元史後已不見於記載,實情很可能是五色毾㲪在元代時已經絕產。現有以為毾㲪便是西藏氆氌,大概是分不清毛毯品質的清代文人誤導所致。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唐韻》吐盍切《集韻》托盍切,𠀤音榻。《說文》毾㲪也。《後漢·西域傳》天竺國有細布、好毾㲪。《注》埤蒼曰:毛席也。《釋名》施之承大牀前小榻上,登以上牀也。《班固·與弟超書》月支毾大小相雜,但細好而已。《正字通》中天竺有毾㲪,今曰氆氌,秦、蜀之邊有之,似褐,五色方錦。廣中洋舶亦有至者。
又名多羅羢。 或作𣰅,非。
又名多羅羢。 或作𣰅,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