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藥

毛藥

毛藥,中藥名。為茄科紅絲線屬植物紅絲線Lycianthes biflora(Lour.)Bitter的全株。植物紅絲線,分布於江西、福建、台灣、廣東、廣西、貴州、雲南等地。具有清熱解毒,祛痰止咳之功效。主治咳嗽,哮喘,痢疾,熱淋,狂犬咬傷,疔瘡紅腫,外傷出血。

基本介紹

  • 中藥名稱:毛藥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管狀花目
  • :茄科
  • :紅絲線屬
  • :紅絲線
  • 採收時間:夏季
  • 毒性:無毒《貴州民間藥物》
別名,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炮製,形態特徵,生長環境,相關論述,

別名

血見愁《植物名實圖考》,野苦菜、野花毛辣角《貴州民間藥物》,十萼茄、雙花紅絲線《全國中草藥彙編》,紅珠草、耳墜子、幫梨子《福建藥物志》,貓耳朵、野辣茄、山辣子《貴州中草藥名錄》。

入藥部位

全株。

性味

味苦,性涼。

歸經

入肺、脾經。

功效

清熱解毒,祛痰止咳。

主治

咳嗽,哮喘,痢疾,熱淋,狂犬咬傷,疔瘡紅腫,外傷出血。

相關配伍

1、治支氣管哮喘,紅絲線30-60g。燉雞服。(《福建藥物志》)
2、治火疔,鮮毛藥果葉,捶絨敷患處。(《貴州民間藥物》)
3、治狂犬咬傷,鮮十萼茄250g。切碎,炒至黃色,再加酒750m1煮沸,成人盡酒量服完為止,其藥渣擦傷口周圍(勿擦傷口)。(《常用中草藥彩色圖譜》)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
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炮製

採集加工:夏季採收,通常鮮用。

形態特徵

灌木和亞灌木,高0.5-1.5m。小枝、葉柄、花梗及花萼上密被淡黃色絨毛。單葉互生,在枝上部成假雙生;葉片大小不等,大葉片橢圓狀卵形,偏斜,先端漸尖,基部楔形漸狹至葉柄成窄翅,長9-15cm,寬3.5-7cm,葉柄長2-4cm;小葉片寬卵形,先端短漸尖,基部寬圓形而後驟窄下延至柄而成窄翅,長2.5-4cm,寬2-3cm,葉柄長0.5-1cm;全緣,兩面有疏柔毛。花常2-3朵(稀4-5朵)生於葉腋;花梗長5-8mm;花萼杯狀,長約3mm,徑約3.5mm,萼齒10,鑽狀線形;花冠淡紫色或白色,星形,直徑10-12mm,深5裂;雄蕊5,花葯頂裂;子房卵形,2室。漿果球形,直徑6-8mm,熟後緋紅色,宿萼盤狀,齒長4-5mm。種子多數,淡黃色,卵狀三角形。花期5-8月,果期7-11月。

生長環境

生長於荒野陰濕地、林下、路旁、山邊及山谷中。分布於江西、福建、台灣、廣東、廣西、貴州、雲南等地。

相關論述

1、《植物名實圖考》:“搗敷紅腫。”
2、《貴州民間藥物》:“清熱,解毒,止咳,補虛。”
3、《福建藥物志》:“化痰,利濕,消腫。主治痢疾,熱淋,支氣管哮喘,疔,扭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