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紡織及擀制技藝(彝族毛紡織及擀制技藝)

毛紡織及擀制技藝(彝族毛紡織及擀制技藝)

毛紡織及擀制技藝(彝族毛紡織及擀制技藝),四川省昭覺縣傳統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毛紡織及擀制技藝(彝族毛紡織及擀制技藝)
  • 遺產級別:國家級
  • 遺產類別:傳統技藝
  • 申報地區:四川省昭覺縣
文化特徵,傳承保護,

文化特徵

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位於四川省西南部,是我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彝族主要生活在海拔兩千五百米左右的涼山地區,這裡盛產綿羊,彝族人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形成了以羊毛和羊皮製作袈什、瓦拉、毛裙、氈帽、氈襪等服飾的習俗。“袈什”漢語名為披氈,主要以羊毛擀制而成。它是彝族男女老少不可或缺的服飾,顏色以黑、白、藍為主。擀制袈什的工具包括竹蓆、彈弓、夾板、竹簾等,擀制的工序比較複雜。袈什有單層和雙層之分,單層袈什擀制完成後,加水打濕,疊成30至90個2寸寬的皺褶,而後再用夾板夾起曬乾,即製作完成。單層袈什一般用2至3斤羊毛擀制,雙層袈什則要用5至7斤。
“瓦拉”是另一種彝族的代表性服裝,其製作工藝由剪毛、捻線、彈毛、搓線、織毛布、縫製等環節組成。毛布織成以後,按照設定的長度用剪刀剪裁,再把單幅的毛布縫製連綴起來,就形成瓦拉的雛形。隨後把織布時預先留下的垂線三線一股、三股一根地搓成一根根一尺左右的吊須,再在領口處縫上一根毛線編制的扁形毛繩,收攏領口。這樣,一件完整的瓦拉便製作成功了。瓦拉分有吊須和無吊須兩種款式,可單件穿著,也可搭在披氈外面。除原毛色外,彝族人還常常根據自己喜歡的顏色,用植物染料把瓦拉染成藍、青等色。彝族瓦拉具有厚重、保溫、耐用等特點,夏日能防曬,冬季可保暖,是彝族人民常年必備的衣物。

傳承保護

涼山彝族毛紡織和擀制技藝工序複雜,費工費時,從事這一技藝的工匠正日益減少,需要積極開展相關的搶救保護工作。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毛紡織及擀制技藝(彝族毛紡織及擀制技藝)項目保護單位昭覺縣彝族服飾文化研究中心評估合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