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紡織及擀制技藝(東鄉族擀氈技藝),流傳於臨夏回族自治州東鄉族自治縣傳統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東鄉族擀氈技藝,相傳是東鄉先民“撒爾塔”人於元代至元年間(1264年—1294年)從中亞傳入。由於自然條件和社會制度的制約,一直以來沒有得到大的發展,直到民國時期,東鄉族擀氈工藝才得到長足發展。東鄉毛氈以製作用料以羊毛為主。以柔軟、舒適、勻稱、潔淨、美觀大方、經久耐用而馳譽西北各地。
2008年6月14日,毛紡織及擀制技藝(東鄉族擀氈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為Ⅷ-101。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毛紡織及擀制技藝(東鄉族擀氈技藝)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申報地區:甘肅省東鄉族自治縣
- 遺產類別:傳統技藝
- 遺產編號:Ⅷ-101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14日
歷史淵源
工藝特徵
工藝流程
稱毛 | 根據製作毛氈的尺寸和厚度,來確定所用羊毛的重量。 |
---|---|
除脂 | 對羊毛摻和黏土,清除羊毛中的油脂。所用黏土通常是當地特有的無雜質的淺黃色黏土,將碾碎的黏土灑在羊毛上用沙柳條不斷抽打摻和,最終將羊毛中粘附的油脂清除乾淨。 |
彈松 | 用專門的弓(擀氈的一種彈毛工具),反覆地彈羊毛,最終使羊毛變得蓬鬆、乾淨。 |
鋪毛 | 將彈松的羊毛均勻鋪灑在竹鏈上。卷鏈:噴灑清水後,把竹鏈捲起來捆好。滾鏈:將捆綁好的竹鏈,用腳輪番滾動,等鏈子裡面卷著的羊毛變薄直至成形。 |
制形 | 鬆開繩子,解開竹鏈,將粘結成塊的氈坯平鋪,用尺桿測量尺寸,並進行初次搓邊。 |
洗氈 | 首先將製成形的毛氈捲成圓筒,由兩個人坐在凳子上來回滾踏,並且期間不斷地向毛氈灑水,將毛氈中的雜質清除乾淨。 |
挫邊溜角 | 匠人用一根尺桿,對毛氈的邊角進行研磨處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