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家灣胡同

毛家灣胡同分為前中後三條,明萬曆—崇禎年間的地圖上,就清楚地畫出了三條胡同的走向,三條胡同在明代中葉顯然已經形成,只是在地圖上沒有標註名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毛家灣胡同
  • 外文名:MAO house bay hutong
  • 組成:前中後三條胡同
  • 位置:毛家灣胡同地屬西城,離西四不遠
胡同歷史,地理位置,

胡同歷史

清代文獻出現毛家灣的記載,僅寥寥數筆,其中一條寫道:“前毛家灣井一,後毛家灣井一,橋一。”另一條,清人吳長元在《宸垣識略》中寫道:“莊親王府在西四牌樓北毛家灣。”殊不知,在僅有的兩條記述中,這第二條還是錯誤的。歷史上有關毛家灣的記述真是乏善足陳。胡同有橋的記述不是很多,毛家灣難得占了這一條,“灣”字是三點水的灣,有水有橋的毛家灣,遠年,莫非是水鄉澤國?這個說法是有道理的,千年前,這一帶曾叫做“禮賢鄉”,古老的高梁河從這裡流過,留下一片河汊縱橫的沖積平原,而後注入“海子”。荒原上有幾座孤零零的墳冢。淒清地立在敗草之中,千年的風沙終於掩埋了墳丘。千年後,人們在掘地建房時又誤挖出了古墓,出土的墓誌上大都記著“禮賢鄉”的地名。“灣”就是在那時形成的,是高梁河流經時分出的幾條支流,河水蜿蜒曲折地滋蔓在“禮賢鄉”的大地。元建大都時,荒原被圈進了城市,舊有的河道儘可能地被改造成護城河,“灣”與皇城的護城河是相通的,皇城的護城河與“海子”是相通的。誰敢說,那時漕運的大船沒到過“灣”。明代,皇城的護城河已經荒廢,“灣”里的水也在那時乾枯了,淤塞的河道漸漸變成了路,“灣”的兩邊出現了連片的民房,胡同出現了。河道變成了路,但是河道痕跡並沒有完全消失,有心的老北京人大概還記得皇城的北牆外,從西皇城根北口,到廠橋,到東官房,再到北海後門一線,平安大道改造前,路兩邊的高台,那就是河岸的殘留。毛家灣的出現,最早見於乾隆年間地圖,圖上標做“茅家灣”。“茅”與“毛”固然有音訛的可能

地理位置

毛家灣胡同地屬西城,離西四不遠,往新街口的方向去,坐22路,13路公車,平安里下,下車後步行約五十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