毗沙村

高陵縣地名志》l 06頁“毗沙’’條記:據談, “此村是我縣最古的村莊。諺雲‘先有毗沙堡,後有西安府’。相傳上古時期大禹的父親鯀經過此地,因其民風彪悍,將其稱為“二貨灘”,“二貨”上古為野人的意思,“二貨灘”即靠近水濱的野人住所。後大禹治水又經此地,將地名改為“二河灘”。東漢初年,漢明帝迎佛來中土,在二河灘建立隆昌寺,佛門又稱沙門,故二河灘改為毗沙,即靠近佛門的地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毗沙村
  • 別名:二河灘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中國陝西省西安市高陵縣
  • 政府駐地:毗沙村委會
  • 電話區號:029
歷史,地理,地圖信息,

歷史

根據《尚書·虞書》記載,大禹的父親治水時曾經過此地。當地傳說鯀經過上古毗沙的時候,這裡的人們嘲笑他的相貌醜陋,由於鯀的性情很高傲,他便憤怒的稱:“爾等二貨豈識得天人之美?”二貨即野人的意思,又由於此地靠近河水,鯀便將此地稱為“二貨灘”。後鯀因治水不利而被被“殛之於羽山”,由他的兒子禹接替他治水。後來禹治水時又經過毗沙,由於禹和他的父親不同,性情和善,當地人便盡力地幫助他,禹很感動,便將此地改名為“二河灘”,取意兩河之間的水灘。
東漢初年,漢明帝迎佛東來,中原一時佛門興旺。後在二河灘建立隆昌寺,佛門又稱沙門,故二河灘改為毗沙,即靠近佛門的地方。
正史中毗沙最早出現在《金史》,《金史;地理志》載“高陵有毗沙鎮,宋置承信郎監酒稅官一人。1985年版《高陵縣文物志》隆昌寺條記據《明·高陵縣誌》載:隆昌寺在縣西毗沙鎮,宋太宗敕賜(寺)名額,有塔突兀。《宋·長安志》記載“毗沙鎮在縣西十八里。
劉邦入主關中,初以棟陽為都。公元前二0二年打敗項羽後,本想建都洛陽,經婁敬和張良建議,決定以長安為國都。把秦長樂宮(興樂宮)加以整修,作為臨時皇宮。漢初皇帝接見群臣,諸侯都在這裡。劉邦稱帝後的第七年(公元前二00年),由蕭何監修未央官於長安宮東側,兩年後竣工。由棟陽遷都長樂宮未央宮這段時間,劉邦數次駕幸長安,都是經毗沙過涇橋,走中渭橋而入長樂宮、未央宮。
“漢高帝七年(前2000年)二月,高祖自平城過趙、洛陽,至長安。長樂宮成,丞相已下徒治長安。”這時漢高帝還未入長安仍以棟陽為都。是年,未央宮成,漢高祖由棟陽遷都長安(未央宮)。毗沙做為中途驛站,西漢帝王、臣屬的過往都曾在此駐足。
漢高后八年(公元前180年),代王劉恆登漢位,由代往長安。《資治通鑑·漢紀五》載: “乃命宋昌參乘,張武等六人乘傳,從詣長安。至高陵休止,而使宋昌先馳之長安觀變。昌至渭橋,丞相以下皆迎……。太尉乃跪上天子璽,符……遂即天子位,群臣以禮次侍。"繼後,諸漢皇狩獵出巡,論事,幸甘泉宮(在今淳化境內),四十餘次北渡,皆幸駐毗沙。以後,隋唐諸帝都長安,多有過往,特記有唐高祖李淵登基大唐,起於龍躍宮(縣西十里西蘇村)。亦經毗沙渡河過中渭橋。
毗沙,在秦漢隋唐時做為宮渡驛站,為中國社會的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儘管是一個鎮節,其地理作用在歷史上卻是顯要的。 毗沙置名,有稽於宋金。 《金史·地理志》記,高陵有毗沙鎮,宋置承信郎,監酒稅官一人…一.。 “高陵有涇水、渭水、白渠。鎮二,毗沙、渭城。”前朝無考,簡或疏漏。但就其傳說和史料留蹤可知毗沙一地源遠流長。秦漢時設有官渡,驛樓,這為發端。民諺日: “先有毗沙,後有西安府。”也是例證。故,毗沙置名較早,記前肯定有異名,不被人知而已。但是,毗沙一名的設定,與“隆昌寺’’,與佛有著較深的淵源。
佛教公開地傳入中國,應在東漢時期,東漢靈帝熹平年(公元172年)凌晨寅時,那枚佛指舍利歷經千山萬水,被印度高僧迦什摩騰和竺法蘭的弟子送到了中國,珍藏於今扶鳳法門鎮。明帝永平l0年(公元67年),即東漢建都洛陽初年, “西方傳教者由陸路東來,先至州,……由涼東下至長安,進至洛陽,俱為中國佛法之中心地點。
《趙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以此之說,佛由涼州東來,沿涇拒渭。中渭橋規模最大,是當時出入長安的必經之橋,難免與佛有不解之緣,加之毗沙時為渭北重鎮,如果說長安在當時是經濟、文化、軍事、道佛兩家的集散地,那么毗沙鎮則是集與散的必經之地或暫緩之鎮。儘管“隆昌寺’’在《明·高陵縣誌》載“在縣西毗沙鎮,宋太宗賜名額。有塔突兀。”從此段文字傳達出的信息而分析,在宋代隆昌寺已為渭北名寺,其香火必為興盛,否則何以稱“隆昌’’。
高陵與佛最早見於記載的文字有《征東將軍造像石》,北周保定二年(公元562年)四月立。以及《劉歡慶造像石》,北周武德元年(公元572年)四月二十日立。1982年在昭慧塔下出土。由這兩塊碑的記載來看,最少在北周武德年間已為佛教活動的聖地,只是現有的資料和歷史的記載不詳而已。 據1984年,在毗沙隆昌寺遺址出土的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石棺一副,棺底銘文“平陽府霍山塔下釋迦如來真身舍利,大金明昌陸年歲次已卯十月口日分葬入塔。”已有佛骨舍利由平陽府(今山西省臨汾縣西南)霍山寺塔中分出入葬在毗沙隆昌寺塔。能夠分葬佛骨就說明隆昌寺在當時的地位之高,規模之大,佛事活動的興盛。

地理

毗沙村位於陝西中部,西安以北約30公里。2000版《高陵縣誌》記“此處原為秦漢涇河官渡,有驛樓。秦孝公建都成陽,東來進渭北廣大地區,有涇河為障,南去入古長安達驪山有渭水做礙,故修有兩橋:中渭橋(便橋)、涇水橋。涇水橋就在毗沙附近。據明時河圖記載。明時,涇水由西北而東來,水域流經地在今涇陽崇文塔南。向前追溯至秦,涇水是由現涇陽縣址南直東而來,經永樂,達現在康橋馬,磨子橋村近處,被奉政原西端阻攔,經毗沙村西灣雷村,折向南下。故秦漢時設涇河官渡在情理之中。二日“渭橋"。故址在今馬家灣梁村原村西南數里。是為中渭橋。即漢未央宮直北,秦鹹陽城東南方向。 《水經注》曰: “水上有梁,謂之渭橋,秦制也,亦日便門橋,秦始皇作離宮於渭水南北,以象天宮。”《三輔黃圖》載: “渭水貫都以象天漢,橫橋南渡以法牽牛,南有長樂宮(興樂宮),北有成陽宮,欲通二宮之間,故造成此橋……。”涇渭二橋的建通極大地促進了秦文化、經濟、軍事的建設發展。因毗沙居要衝,為它的繁榮和發展具備了充分的條件。 ’

地圖信息

地址:西安市高陵區零四零村道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