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陵四景分別是 :鹿塬碧繞、渭水秋風 、雲槐精舍、隆昌夜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高陵四景
- 內容:鹿塬碧繞、渭水秋風
- 類型:景點
- 國家:中國
高陵四景簡介,鹿塬碧繞,渭水秋風,雲槐精舍,隆昌夜月,注釋及解讀,
高陵四景簡介
明清以來,各府縣流行“四景”、“八景”、“十景”等說,主要匯集各地的自然和人文景觀,堪稱各地景觀之精華。據雍正本《重修高陵縣誌》,卷首有縣境全圖、五渠圖、縣城圖、縣治圖、學宮圖、四景圖。其中“四景圖”所繪的高陵四景分別是:鹿塬碧繞、渭水秋風、雲槐精舍、隆昌夜月。
鹿塬碧繞
歷史上高陵縣景觀之一。鹿塬即鹿苑塬,位於縣城西南15公里,東西長7.5公里,南北寬0.5公里。北靠涇流,南襟渭水,西控鹹陽,東望驪宮,其下涇渭夾流。一逞綠疇,曠渺無際,形勢甲於關中。至若春明,煙靄氣象萬千,忽而雲連碧水,忽而霧惹平林,行吟樵牧,往來不絕,一幅天然畫圖。
清人丁應松《鹿原碧繞》詩云:“鹿原形勝古秦雄,二水溶溶浸碧空。漁唱不離煙靄外,人家長在畫圖中。青橫遠岫看愈好,綠滿平疇望不究。策杖登臨多古意,豈須鱸膾憶江東。”
清人樊勛《鹿原碧繞》詩云:“為問陽陵勝跡名,鹿原高聳得孤城。北連涇水如衣帶,南夾渭流似鏡明。飛鷺高低競帶雨,浴鳧隱見各歡情。歌吟礁牧還相答,過客苑然畫裡行。”
渭水秋風
歷史上高陵縣景觀之一。位於縣城南5公里渭水上。水波粼粼,衰草連天。燕落寒流,沙起平灘。遠浦歸帆,漁歌唱晚。征客停車而向渡,騷人策蹇以尋幽。臨流恁眺,感慨實多。
清人王起鵬《渭水秋風》詩云:“渭濱木葉飛,西風一何疾。水面粼粼波,渡口澄澄月。持竿者誰子,手把珊瑚拂。高吟郭璞詩,弘崢亦蕭瑟。”
清人樊景顏《渭水秋風》詩云:“渭陽渡口夕陽舟,雁影橫空月影蘆。最是雙飛花滿地,楓林葉落水悠悠。”
雲槐精舍
明清時高陵縣景觀之一。明朝關學名儒呂楠講學之處,系古廟。位於縣城距河門(東門)外,隱映在一片青槐林木之內。舍前有一千年古槐,翠影參差,跟盤枝屈,宛似虬龍。院後有一巨大湫池,綠樹環繞,蘆葦叢生,鳥翔蟲鳴,碧波蕩漾。兼之曲徑通幽、禪房輕煙繚繞、舍中書聲朗朗,殊覺別有天地。
清人王起鵬《雲槐精舍》詩云:“雲槐誰所植,幽景不可窮。翠色蔽其上,夭矯盤虬龍。禪房與精舍,都在槐陰中。武侯廟前柏,颯爽將毋同。”
清人丁應松《雲槐精舍》詩云:“潑天濃翠古雲槐,屈曲虬龍樹樹佳。嵐氣忽業迷雨徑,午陰旋合蔽晴階。千年枝幹知誰植,午夜聲音識汝諧。絕愛此間堪號市,公餘常擬叩僧齋。”
隆昌夜月
明清時高陵縣景觀之一。隆昌系一佛寺,位於縣城西9公里處奉正塬(毗沙村)南側突兀之處,背靠丘山,面臨平原,地勢高仰,林木簇擁。內有崇塔一座,霜月浮空,光凝台宇,瑞煙籠寶殿,花影照禪房,一派清幽之景。
清人丁應松《隆昌夜月》詩云:“蒼蒼林木護隆昌,塔涌香花現妙莊。夜靜疏鐘催月起,天高清梵入雲長。尋詩客至參蓮座,乞食僧歸疑竹房。撫景直疑塵世隔,琉璃交映白毫光”。
清人樊景顏《隆昌夜月》詩云:“斜陽古寺枕溪邊,林下僧歸袖紫煙。更喜一輪塔頂月,清輝夜夜照諸天。”
注釋及解讀
1、丁應松:清代高陵知縣,
2、王起鵬:浙江歸安人,清朝清澗知縣。著有《音學全書》,七卷(存卷一至四)。
3、樊景顏:清朝高陵縣人。
4、樊勛:清朝高陵縣人。
5、呂楠:(1479—1542),字仲木,號涇野,理學家,今陝西高陵縣人。明正德三年(1508)以殿試第一而中狀元。歷任翰林院修撰,吏部考功郎中,太常少卿,禮部右侍郎。畢生著述甚豐,有《四書因向》、《周易說翼》、《尚書說要》、《毛詩說序》、《春秋說志》、《禮問內篇外篇》、《史館獻納》、《南省奏稿》、《詩樂圖譜》、《史約》、《高陵志》、《解州志》、《涇野文集》等。呂楠墓在今高陵縣鹿苑鎮老屈莊,墓南向,占地面積約900平方米。封土圓丘形,高約2.5米,墓前置石人、馬、羊、獅各1對,另有呂涇野墓碑1通(殘),70年代遷移。
6、《重修高陵縣誌》:清丁應松修,樊景顏纂。10卷,首1卷。始修於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雍正十年(1732年)成書,同年刻印。卷首有縣境全圖、五渠圖、縣城圖、縣治圖、學宮圖、四景圖。正文分地理、建置、賦役、官師、選舉、人物、藝文7門81目。記事止於雍正十年(1732年),續補了嘉靖《高陵縣誌》以來近200年的史實。此志《藝文志》有3卷,並增加了祥異。其體例明晰,記事簡明。原刻尚存。
7、鹿苑塬:為鹹陽塬(五陵塬)東段,塬體綿延至涇渭堡,北臨涇水,南依渭水,“涇渭分明”典故即源於此。漢代孝景帝劉恆陽陵即在塬西(今設漢陽陵博物院),設陽陵縣於此;唐時分高陵設鹿苑縣於此,後又歸於高陵縣。曾發掘漢陽陵陪葬墓群、漢陽陵古城遺址、唐馮師訓墓碑、唐秋官尚書李晦墓等。李晦墓志銘並蓋及墓碑存高陵縣文化館,墓中出土三彩騎馬俑、三彩井台、三彩碾盤等存陝西省歷史博物館。由於渭水北移沖刷和人為挖掘開發,塬體不斷萎縮,今高陵境內僅存梁村塬至米家崖一帶還可見昔日風光。
8、距河門:明清高陵縣城東門。其餘三門分別為:接蜀門(西門)、通遠門(北門)、迎翠門(南門)。
9、奉正塬:起於高陵縣西北,終於高陵與臨潼交接處。狀如土山,高隆突兀,巍然於秦川腹地。《爾雅》有“大阜曰陵”。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循其形,置縣,故名高陵。
10、隆昌寺:《明·高陵縣誌》載:“隆昌寺在縣西毗沙鎮,宋太宗敕賜(寺)名額,有塔突兀。”1986年,在毗沙隆昌寺遺址出土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石棺一副,棺底銘文“平陽府霍山塔下釋迦如來真身舍利,大金明昌陸年歲次已卯十月口日分葬入塔。”佛骨舍利由平陽府(今山西省臨汾縣西南)霍山寺塔中分出入葬在毗沙隆昌寺塔,足以說明隆昌寺在當時的地位之高,規模之大,佛事活動之興盛。
11、毗沙鎮:《金史·地理志》記:“高陵有毗沙鎮,宋置承信郎,監酒稅官一人…。”“高陵有涇水、渭水、白渠。鎮二,毗沙、渭城。”
12、涇河:渭河最大的支流。本源有二:南源出於寧夏涇源老龍潭,北源出於寧夏固原大彎鎮。兩河在甘肅平涼附近匯合後折向東南,至陝西長武縣亭口附近先後納馬蓮河、蒲河、黑河等支流,形成輻射狀水系,在陝西高陵縣涇渭堡注入渭河。
13、渭河:中國黃河的最大支流。流域範圍主要在陝西省中部。發源於甘肅省渭源縣鳥鼠山,東至陝西省渭南市潼關縣匯入黃河。南有東西走向的秦嶺橫亘,北有六盤山屏障。渭河流域可分為東西二部:西為黃土丘陵溝壑區,東為關中平原區。渭河被稱為關中“母親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