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素養:信息過載時代的生產力》是電子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何馬克 (Mark Hurst)。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編輯推薦,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名人推薦,
內容簡介
「比特素養」(Bit literacy)指的是在數字時代高效輕鬆地工作的能力與技巧。堆積如山的電子郵件、密布的待辦事項列表、雜亂的電腦桌面、手持設備時刻的干擾、各種格式的待處理檔案……在這個「信息過載」的時代,這些「比特困擾」愈發地凸顯。《比特素養》正是一本為信息過載提供解決方案的必讀之書。不論你的技術水平如何,都能在書中迅速找到提高效率的方法並立刻投入使用,讓「比特」先飛一會兒。
編輯推薦
《比特素養:信息過載時代的生產力》編輯推薦:何馬克寫了一本不可或缺的電子時代指南。《比特素養》揭示了我們與電子郵件和待辦事項鬥爭的過程中究竟發生了什麼,而不僅僅是一本教給別的“如何去做”的手冊。
作者簡介
作者:(美國)何馬克(Mark Hurst) 譯者:鄭奕玲
何馬克(Mark Hurst),是一位始終重視用戶體驗的創業者和作家,他始終關注技術創新給人們生活帶來的變化和影響。1997年,還很少有人聽過“用戶體驗”這個詞時,他已經創立了全球第一家大眾點評類、用戶根據購買和消費體驗來投票的網站“Creative Good”。每年春天他都會在紐約市主持一場“Gel”大會,點評那些在各種領域給人們生活帶來美好體驗的創新者。外界對何馬克讚譽有加,賽斯·高汀認為“何馬克使得網頁設計變得更簡單”,道格拉斯·洛西可夫認為“何馬克的想法能令我們的生活更加便捷”。
鄭奕玲,畢業於牛津大學賽德商學院,主修金融經濟學,非典型金融從業人員。愛學習、愛科技、愛語言、愛一切稀奇古怪的新鮮事物,希望借翻譯讓更多人感受知識與傳播的力量
何馬克(Mark Hurst),是一位始終重視用戶體驗的創業者和作家,他始終關注技術創新給人們生活帶來的變化和影響。1997年,還很少有人聽過“用戶體驗”這個詞時,他已經創立了全球第一家大眾點評類、用戶根據購買和消費體驗來投票的網站“Creative Good”。每年春天他都會在紐約市主持一場“Gel”大會,點評那些在各種領域給人們生活帶來美好體驗的創新者。外界對何馬克讚譽有加,賽斯·高汀認為“何馬克使得網頁設計變得更簡單”,道格拉斯·洛西可夫認為“何馬克的想法能令我們的生活更加便捷”。
鄭奕玲,畢業於牛津大學賽德商學院,主修金融經濟學,非典型金融從業人員。愛學習、愛科技、愛語言、愛一切稀奇古怪的新鮮事物,希望借翻譯讓更多人感受知識與傳播的力量
圖書目錄
第一部分 信息環境
第一章 比特
第二章 信息使用者
第三章 解決方案
第二部分 方法論
第四章 管理電子郵件
第五章 管理待辦事項
第六章 媒體食譜
第七章 管理照片
第八章 創建比特
第九章 檔案格式
第十章 檔案命名
第十一章 檔案存儲
第十二章 其他必備技能
第十三章 比特素養的未來
後記
致謝
譯後記
第一章 比特
第二章 信息使用者
第三章 解決方案
第二部分 方法論
第四章 管理電子郵件
第五章 管理待辦事項
第六章 媒體食譜
第七章 管理照片
第八章 創建比特
第九章 檔案格式
第十章 檔案命名
第十一章 檔案存儲
第十二章 其他必備技能
第十三章 比特素養的未來
後記
致謝
譯後記
後記
譯《比特素養》的機會很偶然,而翻譯過程帶來的收穫,卻有持久的影響。
本書幾乎涉及了現代生活中與信息相關的方方面面。從管理郵件和待辦事項,到整理檔案和照片,何馬克可謂循循善誘,手把手地將自己總結的方法教給讀者。他平易近人的文風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介紹數碼照片的拍照方法時,他甚至將自己拍照時引導模特的話語都詳盡記錄:“好的,做好準備(按快門),來拍第一張照片,等等我要調一下這個(按快門),這天殺的相機太難用了(按陝門),好了,一(按陝門)、二、三(按決門)。完事了!謝謝大家。”相信讀者會在一次又一次的會心微笑中,掌握適合自己的信息管理方法,由此最大程度實現本書的實用性。作為專書科技的作者,何馬克的用心細膩如此,讓人佩服。
動筆寫這篇譯後記的前兩天,我花三個小時踐行了書中介紹的方法,將信箱徹底地清空了。這個過程比我最初想像的要難得多。困難並非源自技術。現代科技以前人無法想像的方式簡化了許多的繁複操作。比如,使用Gmail自帶的“查找”功能,我迅速鎖定所有垃圾郵件,然後一鍵刪除,只花了不到三分鐘。真正的挑戰來自內心。垃圾郵件、過期的待辦事項郵件和無效的信息性郵件都清除了之後,一些先前深埋的信息赤裸裸地顯現出來:兩年前某研究生院發來的拒信;一年前略帶哀傷的分手信;一個月前就該填妥上交的某公司的表格;諸如此類。我突然意識到,我一直下意識地將自己不願意直面的信息埋藏在郵件的汪洋大海之中,用混亂和低效來掩蓋工作和私人生活上的問題。我始終在逃避現實,而比特時代豐富的信息源則成為當然的幫凶。
這正是何馬克反覆強調的觀點:人們更願意將個人的失敗歸咎於外因,而爆炸的信息和日新月異的技術則成為方便的藉口。只有剝去這層“藉口”的外衣,讓信息和技術回歸工具的身份,才能充分發揮它們的威力,為人所用。可見,《比特素養》一書不僅匯集了何馬克對信息科技的理解,更包含了他對人性的洞悉。恰恰是後者讓這本書具有超越工具書的意義。
不論你尋求的是實用層面的指引,還是精神層面的啟發,唯願每位讀者都能從這本書中找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本書幾乎涉及了現代生活中與信息相關的方方面面。從管理郵件和待辦事項,到整理檔案和照片,何馬克可謂循循善誘,手把手地將自己總結的方法教給讀者。他平易近人的文風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介紹數碼照片的拍照方法時,他甚至將自己拍照時引導模特的話語都詳盡記錄:“好的,做好準備(按快門),來拍第一張照片,等等我要調一下這個(按快門),這天殺的相機太難用了(按陝門),好了,一(按陝門)、二、三(按決門)。完事了!謝謝大家。”相信讀者會在一次又一次的會心微笑中,掌握適合自己的信息管理方法,由此最大程度實現本書的實用性。作為專書科技的作者,何馬克的用心細膩如此,讓人佩服。
動筆寫這篇譯後記的前兩天,我花三個小時踐行了書中介紹的方法,將信箱徹底地清空了。這個過程比我最初想像的要難得多。困難並非源自技術。現代科技以前人無法想像的方式簡化了許多的繁複操作。比如,使用Gmail自帶的“查找”功能,我迅速鎖定所有垃圾郵件,然後一鍵刪除,只花了不到三分鐘。真正的挑戰來自內心。垃圾郵件、過期的待辦事項郵件和無效的信息性郵件都清除了之後,一些先前深埋的信息赤裸裸地顯現出來:兩年前某研究生院發來的拒信;一年前略帶哀傷的分手信;一個月前就該填妥上交的某公司的表格;諸如此類。我突然意識到,我一直下意識地將自己不願意直面的信息埋藏在郵件的汪洋大海之中,用混亂和低效來掩蓋工作和私人生活上的問題。我始終在逃避現實,而比特時代豐富的信息源則成為當然的幫凶。
這正是何馬克反覆強調的觀點:人們更願意將個人的失敗歸咎於外因,而爆炸的信息和日新月異的技術則成為方便的藉口。只有剝去這層“藉口”的外衣,讓信息和技術回歸工具的身份,才能充分發揮它們的威力,為人所用。可見,《比特素養》一書不僅匯集了何馬克對信息科技的理解,更包含了他對人性的洞悉。恰恰是後者讓這本書具有超越工具書的意義。
不論你尋求的是實用層面的指引,還是精神層面的啟發,唯願每位讀者都能從這本書中找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序言
《比特素養》中文版的讀者們:
你們好!感謝你們花時間閱讀這本書。跟美國一樣,中國也非常需要比特素養。因此,能將比特素養傳播到中國,我感到非常激動。另外,還有一個原因讓我尤為激動:我學漢語已經有兩年了,任何讓我接觸中國文化和中國人民的機會都讓我欣喜。(要問我覺得中文怎么樣,我得說學起來很難,但很有益。現在我很能理解那些正在學英語的人的心情。這兩種語言都不簡單啊!)
我去過中國兩次,到過北京、杭州和深圳,在那裡我認識了不少好朋友。在這兩次旅途中,我不斷地為信息技術的廣泛套用所震驚:電子郵件、網站、社會化媒體,以及在形形色色的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計算機等設備上運行的套用,如是這般。而這不過是比特時代的開始。中國的城市同我的故鄉紐約別無二致,都在馬不停蹄地接納數位化的一切。
然而,信息技術有其弊端。跟任何工具一樣,信息技術可能被妙用,也可能被濫用。如果不加引導和制約,人們往往會走向技術的濫用。比如說,有的人會在信箱里屯上幾千封郵件。他們總是覺得自己忙忙碌碌,壓力重重,而且常常擔心自己遺漏了一些重要的信息。你周圍可能就有這樣的人。你說,電子郵件究竟是幫了他們,還是害了他們?
長此以往,隨著郵件越來越多,他們就越來越顯得捉襟見肘。況且,除了電子郵件,還有微博和其他社會化媒體服務等著他們花精力去處理呢。
面對這種狀況,一種常見的反應是因絕望而放棄,乃至徹底地拒絕使用信息技術。在美國,我看到有不少所謂的高級專家將收件箱一舉清空,並宣告自信箱已經“關門大吉”。之後,他們會告訴自己的擁躉:“我已經把你的郵件刪了。給我重發一次,我會酌情回復。”如果你真的是個人物,這招可能管用。但對大多數用戶而言,這種無奈之舉完全行不通。我們必須使用技術,而不是摒棄技術。我們得學會同信息技術共存,享受它帶來的便利,並且避免陷入壓力和憂慮。
比特素養就是一種有效的應對之策。實際上,這是唯一可行的辦法,我已經在使用信息技術的過程中親身驗證了這一點。(正如我在本書中提到的,早在20世紀70年代我就開始使用計算機,而我開始收發電子郵件是在80年代。因此我對此已有很長時間的體會了。)如果你學會了本書介紹的方法,你就能大膽地說自己是技術的主人——你主宰技術,而不是被技術所制約。我承認,學習比特素養需要一定的決心和自律,但我對中國的讀者很有信心。我曾經和中國同事共事,他們嚴謹的工作作風總是讓我嘆服。
如果你已經決定學習和實踐比特素養,那么很快就會具備因地制宜地選擇適合自己的工作流程與工具的能力。這本書並不旨在提供一種“一招鮮,吃遍天”的技巧。相反,我會教給你最基本的要點,之後你可以自行發揮,創造適合自己的方法,從而減輕壓力,提高效率。
希望你們掌握並實踐這些技能,別忘了把它們教給你的朋友。我希望,讀完這本書後,你們能夠提高工作效率,得享幸福人生。
(如果你有任何反饋,請通過郵件聯繫我,地址是[email protected]。不過,我的回信可能是用非常蹩腳的中文寫就,在此先行說聲抱歉。)
你們好!感謝你們花時間閱讀這本書。跟美國一樣,中國也非常需要比特素養。因此,能將比特素養傳播到中國,我感到非常激動。另外,還有一個原因讓我尤為激動:我學漢語已經有兩年了,任何讓我接觸中國文化和中國人民的機會都讓我欣喜。(要問我覺得中文怎么樣,我得說學起來很難,但很有益。現在我很能理解那些正在學英語的人的心情。這兩種語言都不簡單啊!)
我去過中國兩次,到過北京、杭州和深圳,在那裡我認識了不少好朋友。在這兩次旅途中,我不斷地為信息技術的廣泛套用所震驚:電子郵件、網站、社會化媒體,以及在形形色色的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計算機等設備上運行的套用,如是這般。而這不過是比特時代的開始。中國的城市同我的故鄉紐約別無二致,都在馬不停蹄地接納數位化的一切。
然而,信息技術有其弊端。跟任何工具一樣,信息技術可能被妙用,也可能被濫用。如果不加引導和制約,人們往往會走向技術的濫用。比如說,有的人會在信箱里屯上幾千封郵件。他們總是覺得自己忙忙碌碌,壓力重重,而且常常擔心自己遺漏了一些重要的信息。你周圍可能就有這樣的人。你說,電子郵件究竟是幫了他們,還是害了他們?
長此以往,隨著郵件越來越多,他們就越來越顯得捉襟見肘。況且,除了電子郵件,還有微博和其他社會化媒體服務等著他們花精力去處理呢。
面對這種狀況,一種常見的反應是因絕望而放棄,乃至徹底地拒絕使用信息技術。在美國,我看到有不少所謂的高級專家將收件箱一舉清空,並宣告自信箱已經“關門大吉”。之後,他們會告訴自己的擁躉:“我已經把你的郵件刪了。給我重發一次,我會酌情回復。”如果你真的是個人物,這招可能管用。但對大多數用戶而言,這種無奈之舉完全行不通。我們必須使用技術,而不是摒棄技術。我們得學會同信息技術共存,享受它帶來的便利,並且避免陷入壓力和憂慮。
比特素養就是一種有效的應對之策。實際上,這是唯一可行的辦法,我已經在使用信息技術的過程中親身驗證了這一點。(正如我在本書中提到的,早在20世紀70年代我就開始使用計算機,而我開始收發電子郵件是在80年代。因此我對此已有很長時間的體會了。)如果你學會了本書介紹的方法,你就能大膽地說自己是技術的主人——你主宰技術,而不是被技術所制約。我承認,學習比特素養需要一定的決心和自律,但我對中國的讀者很有信心。我曾經和中國同事共事,他們嚴謹的工作作風總是讓我嘆服。
如果你已經決定學習和實踐比特素養,那么很快就會具備因地制宜地選擇適合自己的工作流程與工具的能力。這本書並不旨在提供一種“一招鮮,吃遍天”的技巧。相反,我會教給你最基本的要點,之後你可以自行發揮,創造適合自己的方法,從而減輕壓力,提高效率。
希望你們掌握並實踐這些技能,別忘了把它們教給你的朋友。我希望,讀完這本書後,你們能夠提高工作效率,得享幸福人生。
(如果你有任何反饋,請通過郵件聯繫我,地址是[email protected]。不過,我的回信可能是用非常蹩腳的中文寫就,在此先行說聲抱歉。)
名人推薦
這是一本為數字時代而作的《The Elements of Style)。
——賽斯·高汀(Seth Godin),《紫牛》、《部落》作者。
——賽斯·高汀(Seth Godin),《紫牛》、《部落》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