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時基督教

比利時基督教各派的統稱。比利時總人口約1016.1萬(2000年),基督徒約687.5萬,約占總人口的67.66%,其中新教有宗派55個,約8萬人,獨立宗派有16個,約2.4萬人,聖公會有宗派1個,約6000人,天主教有宗派3個,約590.1萬人,東正教有宗派4個,約5.6萬人,新興宗派有15個,約6.5萬人。有3種語言的足本《聖經》譯本。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比利時基督教
  • 外文名:Christianity in Belgium
歷史背景,天主教,新教,

歷史背景

公元初年,基督教傳入。教會勢力穩固雄厚,對比利時文化的影響深刻而持久。基督教於羅馬帝國後期傳入比利時,4世紀時建有教堂。4世紀中葉,同利斯(Tongres)的首任主教參加撒爾狄卡(Sardica)和阿里米努(Ariminus)的公會議。6世紀時出現了數十所修道院。7世紀,聖阿曼(St.Amandus)和聖艾利津(St Eligius)在該地區進一步傳布基督教。在整箇中世紀,建立大批修道院,其中著名的有貝居因會及其女修會,神秘主義神學思想影響深遠,主要代表有羅斯布洛克(J.van Ruysbroeck)和哈戴維奇(Hadewijch)。1425年,教會創辦盧汶大學。自1542年,耶穌會方濟各會先後建立修道院。1562年教會成立杜埃大學,還設定以傳授教義為主的天主教學校。在歐洲宗教改革運動的影響下,居依·德·布萊(Guy de Brès,1522—1567)於1561年擬有《比利時信網》,試圖推動宗教改革,未獲成功。

天主教

自宗教改革運動後,西班牙占領該地區,迫使比利時歸於羅馬天主教影響之下。17世紀,詹森派引起激烈爭論。獨立前,羅馬天主教受到來自荷蘭加爾文多數派的嚴格限制。1828年,以自由宗教思想為基礎的比利時自由派和天主教合一,為獨立的先聲。1830年,比利時從荷蘭統治下獨立出來,實行君主立憲制,國家名義上實行政教分離,但實際上教會神職人員的薪金和教堂建築等宗教費用均由政府負擔。自1856年,羅馬教廷設駐布魯塞爾的代表。19世紀,天主教成立天主教黨(1815年),1945年易名為天主教社會黨。比利時紅衣主教麥西埃(Desire Mercier,1851—l926)成為新托馬斯主義的創始人之一。1967年,比利時天主教主教會議在瑞梅創辦卡迪津神學院,推動工人神學研習,並於1973年祝聖首位工人神父。
在國際合作上,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是歐洲共同體(歐盟)總部所在地,比利時天主教為此不僅成立在國際機構中開展牧靈工作的歐洲天主教中心,而且讓多個國際天主教組織機構的總部設在比利時,如國際天主教組織會議、國際聖文森特、德·保羅愛德協會、歐洲司鐸代表會議常委會、國際宗教教育研究中心、歐洲國家和平與公正會議連續委員會國際天主教護理士社會醫療委員會、國際天主教童子軍會議、國際社會經濟合作會、國際青年天主教堂區協會聯合會、國際鄉村成年人天主教行動聯合會、世界天主教青年聯合會,歐洲國家平信徒會議總會、國際男女天主教徒組織、國際基督教徒青年工人組織、國際鄉村青年和鄉村天主教徒運動、世界基督徒勞動者運動、歐洲問題天主教資料辦公室、國際天主教教育辦公室、國際天主教電影組織、“為了人類的生命“資料中心國際天主教社會服務協會、國際天主教廣播電視協會、國際天主教醫療協會等。1993年,實行聯邦立憲制。馬林奈-布魯塞爾教區為最大教區。教會主辦的學校與醫院,由政府給予補貼。在公立學校中,學生必須在倫理與宗教課程中選修一門。據說60%以上的學生選修宗教課程。全國一半以上的青少年在各級教會學校中學習。

新教

新教自1830年以來在比利時有明顯發展。1830年,比利時福音派新教聯合會成立;1837年,比利時歸正會建立;1910年,比利時新教宣教會成立;1923年,比利時新教聯盟建立;1931年,五旬節派傳入。新教教會有聯合新教、自由福音派聯合會、五旬節派聯合會、神召會、神的教會(克利夫蘭)、福音派浸信會聯合會、改革宗教會、弟兄會等。受20世紀普世教會合一運動的影響,比利時基督教各派亦成立相應的教會機構或社會組織,如1923年建立基督教和平運動歐洲秘書處,1926年成立舍沃托涅本篤會修道院,1931年成立國際基督教徒企業經濟聯合會,1954年設立東方基督教之家,1965年成立社會與教會普世中心,以及同年設立基督教歷史研究會,1971年成立布魯塞爾基督教會委員會;此外還有猶太教基督教關係文獻資料庫、世界勞工會議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