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架設的橋

《母親架設的橋》是水上勉所作的文章,主要講述了讚美了母親,變現了真摯的母子之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母親架設的橋
  • 作者:水上勉
  • :陳宜鵬
  • 意義:偉大的母愛
原文,作者,賞析,練習,

原文

孩提時,母親常領我去峽谷深處,讓我坐在一領蓑衣那么大的 一塊小小田塍上,自己浸沒在齊膝的水田裡插起秧來。這峽谷,背著陰,每天的日照不過三小時光景。這在村里,也是塊十分貧瘠的谷地。我家就在這樣的山谷口。谷里也有旱地。這 兒,母親種上甘薯、蘿蔔之類。上那兒去,中間有條很深的小溪。上面架著橋,可每當發起 大水,就常會被沖毀,母親就常去修橋。因為這是母親獨自幹活的峽谷,沒法兒去托賴眾鄉 鄰。到時候,擅長修建寺廟和神社的木匠大伯,必定從哪兒歸來,從山裡砍來兩根圓木,橫在狹窄的小溪上,上面排好栗木板,堆上土。而後,叫我們兄弟踩結實,就成了一座堅固 的紅土橋了。約莫過一年,土橋舊了些,橋邊雜草叢生,雜草下,一排排露出像在神社屋檐 椽子上見到的那種白色缺口。而且,橋在變舊,栗木會腐爛,一看,橋的背面,竟長滿了蘑菇。母親把這些采了來,給我們做飯盒裡的菜餚吃。母親在她的一生中,把這座通向有關自己一家生計的谷田去的小橋,不知修過多少回!若狹是常有颱風過境的地區,想來怕會修過十回左右吧,不論哪天架的,這座橋總是在圓木上堆著土,長起蘑菇來。?
我在九歲與母親作別,在京都的寺院當了個小沙彌,可一想起故鄉,母親架設的橋就會在心中浮現。那座橋,至今依然歷歷在目。在我外出的旅途中,每當火車通過這類山谷時,定然也會浮現。啊,在日本這樣的國土上,不知怎的,獨多這樣一類的深谷和山岡。無論是在青森、四國或九州,都曾見到我故鄉那樣的峽谷。而在那些山谷間,朝著深處去,也必然有小橋架設著。?
為了微薄的收成,母親盡心盡力架起了這座橋,由此取得我們一家的口糧,可以說,是性命攸關的一座橋。因此,那橋,不論修得如何簡陋,可仍是美好的啊!
如今,並無須特意去鑑賞那村上華岳或富岡鐵齋的名作,單看到鄉村畫師所繪的山水畫,上面畫了露出圓木缺口雜草叢生的橋,橋上鑲著銘文的青銅蔥花紋雕飾。其銘文如下:
天正十八年二月十八日,吾兒堀尾金助奉命出征小田原陣亡,年一十有八歲。相見無日,哀痛何似。今日當此橋落成,其母躬自涕泣,祈彼即身成佛。凡見此緣由人等,伏乞口誦逸岩世俊,祈求冥福,永世勿替。
這是為隨豐臣秀吉出征小田原死難的名叫堀尾金助的青年33周年忌辰時,其母為他施捨架成的橋。我為這橋流淚,是相隔很久以前的事,讀者可能以為那時的我未免太多情吧。
由虔誠的心架設的橋是美麗的。尤其是,此處裁斷橋的銘文,若是日本人,我想讀了是不會不為此含恨的吧。

作者

水上勉,日本小說家。生於福井縣。父親是窮木匠。 8歲時被送到相國寺當徒弟。幾年後逃出寺院,靠半工半讀上完中學,後肄業於立命館大學。他從事過送報、賣藥、編輯等三十幾種職業,熟悉日本下層社會的生活。長篇小說《霧和影》 (1959)、 《飢餓海峽》 (1962)等反映了在爾虞我詐的社會裡被迫走上犯罪道路的人們的心理。 《紅花的故事》 (1969)塑造了對工作精益求精的手工業者的形象。短篇小說《棺材》 (1966)通過次郎作夫婦的慘死,對日本軍國主義者發動的侵略戰爭給本國人民帶來的災難提出了控訴。
困苦的生活經歷幾乎與松本清張相仿。他1919年生於日本福井縣木工家庭,一家七口,常常窮得揭不開鍋。九歲那年當了小和尚,這段艱難的生活後來讓他寫入《雁寺》與《一休》中。他先後在相國寺天龍寺當和尚。十六歲逃出來後半工半讀,念完了中學。白天打工,晚上讀夜大學。二十歲那年,水上勉參加義勇軍,因吐血被送回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他當了《新文藝》雜誌社的編輯,並不斷投稿。他三十歲時出版了一本小冊子《油炸鍋之歌》。但這部純文學小說既無影響,又不能解決他的生計問題。為了生活和剛出生的孩子,水上勉先後乾過新聞記者、廣告代理人、時裝推銷員。麻將店店員……有30個工作之多,他嘗盡了生活的艱難。1957年,38歲的水上勉讀了松本清張的《點與線》後,決定不寫純文學作品,轉而寫推理小說。1959年,他寫了《霧與影》,這部以揭露競選內幕的作品發表後引起轟動,水上勉一夜成名
1960年他又發表了《海的牙齒》,獲第十四屆日本偵探作家俱樂部大獎。這部小說以日本某工廠將工業廢料排入海中,造成嚴重公害為題材,揭發了社會黑幕。成名後的水上勉,每月為七家報紙寫連載,被稱為“寫作機器”。他於1962年又寫了《飢餓海峽》,這部長篇推理小說奠定了水上勉的文學地位。水上勉後來又寫了《桑孩兒》、《五號街夕霧樓》、《一休》 、《越前竹偶》、《湖底琴音》、《湖笛》、《寺泊》、《宇野浩二傳》等純文學名著。《一休》獲谷崎獎,拍成電影后風靡世界各國水上勉後來當選為日本文藝家協會副理事長,成為一個純文學大作家。水上先生多次訪華,生前與中國文化界人士有長久交往,老舍先生去世多年之後曾經到達中國緬懷。曾擔任《日中文化交流協會》代表理事、最高顧問等職。
於2004年因肺炎病逝,享年85歲。

賞析

文章短小,但卻構思巧妙,感情飽滿。這得益於象徵手法的成功運用。作者主要是讚美母親,卻意在此而言彼,著墨於母親架設的橋。橋是文章的中心意象,作者抓住了橋的具體特徵:這是一座生活的橋,幫助家人度過艱難歲月。而在作者心中,母親更是架設了一座精神的橋,引導我去走自己的人生之路。橋的特徵與作者心中母親的形象相吻合,而作者內心的這種感情又是人皆有感,容易引起讀者共鳴。 在文章的最後一段,寫到母親為兒子架設的橋,“祈彼即身成佛”,與其說是橋在引導靈魂,不如說是偉大的母親在引導他。橋即是母親的化身,與橋融為一體,將文章的感情主旨升華到了另一高度。
這是一篇用敘述方法寫就的在今憶昔的文章,語言以樸素平實見長,用詞恰到好處,無過多的修飾。寫時在“今”,架橋的事是在“孩提時的昔”,“孩提時”這三字提示了母親架橋是早年的事,“我9歲與母親作別”提示別後長期回憶和想念,“我在外出的旅途中”提示時間向前推移,“如今”提示寫文章的“今”和再次表示對母親的懷念。

練習

1.本篇的結構是怎樣的?
分析:本篇課文可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就是第1自然段;第二部分是2、3、4自然段。
第一部分記敘了母親艱辛的勞作和架橋、修橋的經歷。從記敘的要素著眼:時間——孩提時;地點——家鄉若狹的峽谷中;人物——以母親為主;事情起因——耕種需經過峽谷中一條很深的小溪,所以必須架座小橋;經過——請木匠大伯幫忙,兄弟一起出動,幫母親建成一座紅土橋;結果——土橋漸漸陳舊腐爛,而且常有颱風破壞,母親不知修過多少回。
這段文字只記敘了和母親在一起時親歷的幾個日常生活片斷,但母親形象清晰感人,性格鮮明突出。母親是勤勞的,而環境是惡劣的,峽谷深處,貧瘠的土地,日照每天只有三小時,還常有颱風過境。在這樣的條件下,為取得一家人的口糧,母親付出了艱辛的勞動。她既要照顧孩子,還要在水田中勞作;既要耕作水田,還要種植旱地;還要架橋、修橋……所有這一切都充分體現著母親的愛心。
第二部分寫作者對母親的深切懷念。正是母親的勤勞,母親的愛心,使作者在離開母親之後總有對母親的深切思念。
第2自然段中,作者含蓄而深沉地表達了對母親的懷念,橋在心中浮現,實際是表達著對母親的思念。橋在這裡已成了母親的象徵。而“在日本這樣的國土”到“也必然有小橋”這段文字中,作者實際上又含蓄地表達了對所有勞動母親乃至所有勞動人民的敬愛之情。“必然有小橋”作者並未親見,語氣卻十分肯定,是因為這橋實在是勞動者的象徵。真的橋未必有,勞動者必然有。作者的語言是含蓄而不含糊的。
第3自然段寫出橋的意義。對一家人的生活來說,這橋是“性命攸關”的,在作者的心中這橋是“感情攸關”的。“那橋不論修得怎樣簡陋,可仍是美好的。”這是對母親架設的小橋的讚美,更是對平凡而偉大的母親的讚美。在本文未選入的部分中作者寫有這樣的話:“用最虔誠的心架設的橋永遠美好。”這座紅土小橋正是母親用全部的愛心架設的。
第4自然段作者更深切地抒發了對母親的感念之情。如今,無須去看名家名作,單在鄉村畫師的山水畫中見到有如家鄉的小橋,“便不由得潸然淚下”。足見這感念之情歷久彌新、彌深。
2.本篇是怎樣運用象徵手法突出主題的?
分析:橋是母親盡心盡力所建所修,它樸實堅固,有如母親。橋對一家人來說,性命攸關,一家人的生計,全靠母親維持。母親是平凡而偉大的,那橋修得再簡陋,也是美好的。橋是母親的象徵。“無論是在青森、四國或九洲,都曾見到我故鄉那樣的峽谷。而在那些山谷!司,朝著深處去,也必然有小橋。”在這裡,橋已不再是一位母親的象徵,而是所有勞動母親乃至勞動人民的象徵了。這使得橋的象徵得以升華,使文章的主題更為深化。
3.本文是怎樣運用簡樸平實的語言蘊含著深情的?
分析:語言是樸實的家常話語,感情是真摯的母子之情。如:“母親常領我去峽谷深處,讓我坐在一領蓑衣那么大的一塊小小田膛上,自己浸沒在齊膝的水田裡插起秧來。”“峽谷深處”,“小小田膛”,母親既要照看孩子,又要下田勞動,而且是“浸沒在齊膝”的水中。字裡行間表現出感動與熱愛之情,內容與形式達到了高度的統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