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永嘉

段永嘉

段永嘉,中國近現代植物病理學家。長期從事水稻白葉枯病和稻瘟病的研究,對稻瘟病抗性基因分析及遺傳規律的研究作了開拓性的工作。他在植物病毒病的研究方面也有較深的造詣,是雲南植物病理學研究的先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段永嘉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吉林省四平市
  • 出生日期:1910年3月6日
  • 畢業院校:日本北海道大學
人物生平,學術成就,主要論著,

人物生平

段永嘉,家中兄妹共8人,僅靠父親經商維持生活,家境十分清貧。1923年升入公主嶺中學,由於學習刻苦,成績優異,年年獲得獎學金,藉以維持學業。1928年中學畢業後,為經濟所迫,綴學在家自修。1931年考取日本北海道大學農業生物學科植物病理專業,1937年畢業,獲農學學士學位。此時正植“七七”事變,他懷著一顆報效祖國的赤子之心,毅然離開日本回國。回國後,執教於江蘇教育學院農業教育系,任講師。1938年沿海各省受日寇入侵,大批機關紛紛內遷,段永嘉即隨學校遷至廣西桂林,並聘升為副教授。1941年轉入廣西大學農學院任教授。由於時局動亂,1942年不得不輾轉到湖南農業專科學校任教。1943年日寇迫近南嶽,他又攜眷南遷,在榕江途中,遇匪50餘人,所攜財物均被洗劫一空。最令人遺憾的是《植物病理學》全部手稿損失殆盡。
1944年底經雲南大學農學院院長張海秋先生介紹到該校任教。當時,雲南大學農學院規模不大,校舍、設備、農場都很簡陋,條件十分艱苦,教師備課都用燈芯草油燈。但由於雲南當時是中國抗戰的後方,許多國內知名專家集聚昆明,師資力量很強。而且,當時隨清華大學來昆明的植病界老前輩戴芳瀾、俞大紱教授見雲南大學圖書設備很差,慷慨賜借不少書籍,使教學、科研得以甚大助益。另外,全國知名的小麥專家金善寶、生物統計專家汪厥明、林學家鄭萬鈞、蠶桑專家陸星垣教授等都在雲南大學農學院任教。他們經常進行學術交流活動,也使剛進入而立之年的段永嘉受益不少。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段永嘉擔任雲南大學農學系系主任。1958年雲南大學農學院獨立建院成立昆明農林學院,1970年擴展為雲南農業大學,段永嘉一直擔任教授。1976年他出任雲南農業大學植保系系主任,1983年因年高卸職,專心從事教學科研工作。
段永嘉曾擔任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雲南省第四、五屆常務委員會委員。1953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長期擔任過民盟雲南省委常委。中國植物病理學會理事、顧問,雲南植物保護學會理事長。《雲南農業大學學報》副主編,雲南省高級職稱評審委員會委員。1990年5月評選為“全國農業勞動模範”。

學術成就

雲南植物病理科研、教學的先驅 段永嘉從1944年到雲南大學農學院任教後,歷經40餘年,為雲南省高等農業教育傾注了全部心血。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雲集昆明的知名專家紛紛離開雲南,滇省高校一時教師奇缺。雲南大學聘請段永嘉擔任農藝系系主任。於是,他四處奔波,廣聘教師,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使雲南高等農業教育得以恢復和發展。為了彌補教材的不足,1947年他編寫出版了《植物病原菌學》,這本書在50年代初對植物保護系的大學生了解植物病理學的原理起到了積極作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段永嘉擔任雲南大學農學系系主任期間,成立了植物保護教研室。他組織教師廣泛收集雲南各種植物病蟲標本,整理鑑定,為教學提供了條件。至今許多標本還完整地保存於標本室,已成為教學、科研十分珍貴的資料。此外,在教師培養、農場建設方面,他都嘔心瀝血全力以赴,因而促使雲南大學農學院很快成為國內具有一定基礎和規模的農業院校。植物病毒學是段永嘉的專長,早在日本留學期間,從師於日本著名植物病毒學家福斯貞吉教授。1962年段永嘉開始講授《植物病毒學》。這使雲大成為國內較早開出該課程的院校之一。他雖然年事已高,但病毒學教學至今仍由他主講。
段永嘉為解決雲南農業生產中的問題,開展了植物病害防治的研究。1957年發表了《雲南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主要農作物病菌的調查初報》,報導了30餘種作物70種病原情況。1958年發表了《雲南省主要農作物病害名錄初報》,這是對雲南省主要農作物病害的第一次較全面系統的調查報告。儘管由於當時條件限制,蒐集的病害不多,但這篇報告至今仍有重要的參考價值。60年代,他結合教學及科研開展了小麥桿鏽病生理小種的研究,弄清了雲南南部地區桿鏽病生理小種為21號,並開展了品種抗病性的篩選工作。此外,對水稻白葉枯病、稻瘟病的研究也有突破性的進展。1975年,雲南西雙版納水稻發生了一種稻葉發黃的疑難病害,經他深入調查和鑑定,確定為水稻黃矮病毒所引起的病害。為此,他提出了改變栽培制度、治蟲防病,有效地控制了該病的蔓延。他認為在雲南植物病毒病的研究有著廣闊前途。1986年,雲南農業大學植物病理學科被雲南省教委批准為雲南省高等學校15個重點學科之一,他也被任命為學科帶頭人。在“七五”期間,他為了學科的人材培養、設備購置、科研方向進行周密計畫並踏踏實實地做了大量工作,使這一學科逐步形成了合理梯隊。而且,真菌、病毒、細菌、線蟲、植病各分科齊全,人員素質不斷提高。來植病學科完成國家、農業部和省科研課題多項,在糧食作物、經濟作物、果蔬花卉等病害研究方面都作出了貢獻。
改革開放以後,段永嘉十分重視國際科技交流。1981年受組織委託,聘請日本專家學者到雲南講學。植病講習班學員來自全國22個省、市、自治區和雲南省16個地、州、市的高等農業院校、農業科研單位教學和科技部門,共達244 人。他親自擔任翻譯歷時23天,圓滿地完成任務。多年來,他親自聯繫組織的各種大型國際學術交流活動共六次,為中日植病界搭起了友誼之橋。他先後在1976、1981、1987年三次赴日本考察國外植物病理學科的發展動態。1987年12月4日向日本植病界作了近年雲南農業發展情況的報告。在北海道植物病理學會作了稻瘟病和稻白葉枯病的學術報告。
水稻白葉枯病防治研究 
1959年雲南省元江縣因引種“台灣200”品種傳入了水稻白葉枯病。為了解決生產問題,他發動教師與學生一起進行研究,弄清了白葉枯病稻草、稻種是主要初侵染源,為開展防治提供了理論依據。
70年代中期,他在玉溪與年青教師一道開展了白葉枯病雜草帶菌傳病研究。他們將車前、馬唐、雙穗雀稗、鴨舌草等田邊雜草搗碎,以其沉澱濃縮液接種在水稻上,發現均表現症狀。而且用這些雜草與水稻健苗混栽亦可發病。這就證明雜草不僅帶菌也可傳病,從而揭示了白葉枯病不僅靠種子、稻草傳播,還有一個更重要的侵染源——雜草。這是國內首次關於雜草傳病的報導。繼後在江蘇、安徽、浙江等省所進行的研究也得到了相同的結果。
從1979年-1986年,他從70多個水稻品種中篩選了7個鑑別品種。明確了有4個菌系是雲南省主要菌系,並證明稻白葉枯病菌具有小麥殺鏽病菌那樣的特異性菌系。在此基礎上搞清了雲南各地菌系分布,為品種布局提供了依據。由他負責指導的碩士研究生論文《水稻白葉枯病新鑑別品種的篩選及菌系的研究》已在《雲南農業大學學報》上發表。論文發表後,英國有關科研單位曾來函索取資料,同時也被日本專家引用為課程內容。後又根據已獲得的各菌系標準菌株測定了雲南省700多個水稻品種抗病性,明確了這些品種在各地區的適應性。有些品種已在生產上套用,發揮了抗病增產的作用。如“滇新10號”品種就是根據這些結果指導在雲南新平縣種植獲得了增產。白葉枯病鑑定工作對雲南優質、高產水稻品種選育發揮了重要指導作用。
水稻稻瘟病的防治研究 70年代末,段永嘉與中、青年教師組成課題組在稻瘟病生理小種鑑定品種篩選及菌系劃分方面進行了深入的研究。1977-年1987年對稻瘟病共進行了10年研究,搞清了雲南省稻瘟病主要小種及分布,並用7個不同群生理小種的穩定菌株將雲南省近千個品種和雜交高代材料劃分為54個品種類群,同時提出30個抗多個小種的廣譜抗病品種,供抗病育種部門使用。另外用7個穩定菌株以及雲南省各地分離的329個病菌單孢菌株,測定了栽培面積五萬畝以上的32個水稻品種,用以判別栽培品種的抗瘟性水平,直接服務於生產。“七五”期間,承擔的稻瘟病抗性基因分析及遺傳規律研究,用近五年的時間,選用89個水稻品種與廣譜感病品種麗江新團黑谷雜交,用中國和日本的多個菌株對85個組合288套F2系統及13個組合53套F3系統進行了人工接種。結果表明,少數品種受三對基因控制外,多數抗性受一對或二對顯性基因控制,在二對以上基因控制中,還存在著基因間的互補、重疊,抑制上位作用。另外,在1986年-1990年間,他與研究生共同完成利用日本9個稻瘟病鑑別菌系和國內7個菌系對300個品種進行抗性分類,鑑定出71個單基因品種,選出19 個分屬8個基因型的雲南粳稻品種,進一步以日本9個為一套的單基因鑑別品種作對照,用35個雲南菌株測定,篩選出麗江新團黑谷(pi-Ks)等9個為一套的單基因鑑別品種。所篩選的鑑別品種,經使用驗證,既具有日本單基因鑑別品種同等鑑別能力,又明顯優於中國70年代所篩選的7個鑑別品種。在稻瘟病鑑別菌系的研究方面利用日本9個為一套的單基因鑑別品種,把雲南的100個菌株劃分為32個生理小種。根據品種鑑別能力,菌系生長速度和產孢量大小,已選出9個小種為一套的稻瘟病鑑別菌系。用這套鑑別菌系可準確鑑定9個單基因鑑別品種的抗性基因。研究闡明了稻瘟病抗性遺傳規律。對抗病育種及品種合理布局具有重要作用,填補了中國這方面研究的空白,在國內處於領先地位。這些研究在國內均有較大影響,得到國內外同行專家的好評。段永嘉在植病界耕耘了54個春秋,對中國植物病理學科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1990年5月,他被評選為“全國農業勞動模範”。為民眾稱譽“雲南植物病理學研究的先驅”。

主要論著

1、段永嘉:《植物病原菌學》,商務印書館,1947年.
2、段永嘉:《最近在植物病理學科中出現的新問題——菌原質(Mycoplosma)的發現》,《雲南農大科技》,1974(2):18-22.
3、段永嘉:《思茅地區水稻黃矮病發生情況及防治途徑》,雲南農大科技,1974(1):5-15.
4、段永嘉,王英祥:《水稻白葉枯病雜草帶菌和傳病的研究》,《植物保護學報》,1979(6).
5、段永嘉,王英祥:《稻瘟病生理分化研究(第二報)》,《雲南農大科技》,1979(2):1-7.
6、段永嘉,王英祥:《稻瘟病生理小種的研究(第三報)》,《雲南農大科技》,1980(2):1-11.
7、段永嘉,陳海如:《稻瘟病菌生理分化研究續報(第四報)》,《雲南農大科技》,1982(1):1-9.
8、段永嘉,陳海如等:《1981年雲南省稻瘟病生理分化研究(第五報)》,《雲南農大科技》,1981(3):21-32.
9、段永嘉,陳海如等:《1982年雲南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種研究(第八報)》,《雲南農大科技》,1985(2):24-28.
10、段永嘉,張世珖等:《雲南省水稻白葉枯病菌生理分化研究》,《雲南農大科技》,1980(2):19-25.
11、段永嘉,張世珖等:《水稻白葉枯病雜草帶菌和傳病的研究(續報)》,《雲南農大科技》,1980(2):26-27.
12、段永嘉,張世珖等:《水稻白葉枯病菌系的研究》,《雲南農大科技》,1988 (2):33-39.
13、段永嘉,張世珖等:《水稻白葉枯病菌系研究》,《雲南農大科技》,1983 (1):6-13.
14、段永嘉,張世珖等:《雲南省水稻白葉枯病菌系研究》,《雲南農大科技》,1984(1):11-16.
15、段永嘉,張世珖:《水稻白葉枯病菌系研究》,《雲南農大科技》,1985 (1):33-39.
16、段永嘉,張世珖:《雲南省水稻白葉枯病菌系研究》,《雲南農大科技》,1986(2):1-7.
17、段永嘉,張世珖等:《水稻白葉枯病菌系研究》,《雲南農業科技》,1985 (3):3-6.
18、段永嘉,張世珖:《雲南水稻白葉枯病菌系鑑別品種的篩選及菌系群的劃分》,《雲南農業大學學報》,1987(2)2:1-8.
19、段永嘉:《關於我國水稻白葉枯病雜草傳病研究的進展》,《雲南農業大學學報創刊號》,1986:117-122.
20、段永嘉,朱有勇:《稻瘟病抗性機制和遺傳規律研究初報》,《雲南農業大學學報》,1987(2)2:9-19.
21、段永嘉,朱有勇:《稻瘟病抗性基因分析研究》,《植物病理學報》,1988 (18)4:233-238.
22、段永嘉,朱有勇,劉二明:《稻瘟病抗性遺傳規律研究》,《雲南農業大學學報》,1989(4)4:293-301.
23、段永嘉,朱有勇,張樹華:《滇型雜交水稻抗稻瘟病遺傳研究》,《作物遺傳研究通訊》,1989(1):25-26.
24、段永嘉,朱有勇,王雲月:《49個水稻品種抗稻瘟病基因分析(簡報)》,《作物遺傳研究通訊》,1989(1):32.
25、段永嘉,李華.稻瘟病抗性基因分析》,《中國農業科學》,1990,23 (3):51-56.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