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的死骨往往能逐漸液化成為膿液,或隨膿液排至體外或軟組織內。但較大的死骨則不能排出,存留在骨腔內成為異物,是造成感染持續不愈的根源,必須手術取出。術前X線片症明死骨存在,已經完全與周圍組織分離,其周圍有足夠的新骨包殼形成,估計術後在保護下不會發生病理骨折時,才可施行手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死骨摘除術
- 病症:大死骨不能排出,造成感染
- 術前要求:術前X線片症明死骨存在
- 預測要求:估計術後不會發生病理骨折
術前準備,麻醉,手術步驟,術中注意事項,術後處理,
術前準備
1.術前套用抗生素1~2周,以控制感染。最好先做膿液細菌培養及抗生素敏感試驗。全身情況不佳的應加以改善。局部急性炎症應使之完全消退。
2.手術範圍大的,應準備一定量的血液,以供術中套用。
3.常規術前攝患骨正、側位X線片檢查死骨、死腔及再故汗新骨的情況,以正確決定手術的時機和顯露途徑。必要時應繼層攝片或作竇道造影供判斷參考。
4.術前皮膚準備愚希燥必須準備,以減少繼發感染的機會,不能因為是感染傷口而忽略。
5.如合併病理骨折,必須治療至骨折基本癒合,估計取出死骨後能有足夠的骨痂支持時方能手術。
麻醉
下肢用硬膜外麻醉或腰麻,上肢用臂叢麻醉或全麻,幼兒不合作者用全麻。
手術步驟
1.體位、切口 體位隨切口而定。四肢手術用充氣止血帶。切口的設計,應根據X線片所顯示死骨的位置,選擇最直接的、對組織損傷雅乃小的途徑。如沿竇道進入,一般均可到達病灶;若竇道位於重要神經、血管的周圍,或距離病灶太遠,則應考慮另選比較安全、直接的途徑。
2.顯露病灶 如計畫沿竇道進入病灶,可先用探針了解竇道方向並以此作為引導。然後,根據需要長度切開皮膚,並切除竇道及瘢痕組織。再將軟組織分離,直達骨面。切開骨膜,稍向兩側剝離(不可過廣,以免影響骨血運),即可顯露病灶。
3.清除病灶 病骨可見骨殼粗糙不平,有多個骨瘺孔,按局部及X線片芝催凝承指示的定位尋覓死骨。對不能摘出的死骨,應鑿除其周圍少量骨質,擴大開口,以便將死骨用腐骨鉗夾住後取出。徹底括除骨腔內、竇道內壞死組織和炎性肉芽,徹底清除膿液,送細菌培養及抗生素敏感測定,反覆用滅菌鹽水沖洗骨腔和傷口。然後,放鬆止血帶,徹底止血堡遙殃淋。
4.傷口處理 殘留骨腔淺而小,血運較好者,如病灶清除徹底,可放入抗菌藥物後一期縫合,或置入凡士林紗布引流,松松縫合切口兩端。如殘留骨腔較大,則需進一步作閉式灌洗、負壓引流療法、碟形術或骨腔填充術。
術中注意事項
1.竇道周圍瘢痕較多,局部解剖關節不易辨清,術中必須防止重要神經、血管的損傷。
2.慢性骨髓炎手術出血較多,因此,最好能在止血帶下進行手術。術中輸血、輸液等預防休克的措施也不可忽略。
3.摘除死骨必須徹底,必要時可在術中攝片檢查,瘢痕組織應儘量予以切除,儘量不用絲線結紮止血,減少異物存留,深層組織用鉻制腸縫合,才能保症手術成功。
術後處理
1.繼續套用抗生樂閥照素至體溫正常後1~2周。縫線於術後10~14日拆除。
2.抬高病肢,局部石膏或牽引制動(尤其是負重骨骼),防止發生病理性骨折。
3.術後密切觀察全身情況和局嘗元乎部體徵,如體溫持續不降,或切口又出現紅腫,須穿刺檢查或拆除部分縫線檢查和處理。
4.開放引流者,如引流物很少,傷口潔淨,肉芽新鮮,可延期縫合或游離皮片移植,消滅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