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山(山東省鄄城縣境內山)

歷山(山東省鄄城縣境內山)

歷山,古雷澤西岸之山。上古時期,舜耕歷山,漁雷澤即此。歷山在今山東省菏澤鄄城縣境內。歷山之上有舜王廟。

鄄城縣境內有姚墟,為帝舜之故里。《史記·五帝本紀》謂“舜耕歷山,漁雷澤、陶河濱。”“舜耕歷山,歷山之人皆讓畔。”《史記正義》曰:“濮州雷澤縣有歷山、舜井,又有姚墟,雲舜生處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歷山
  • 地理位置:山東省菏澤鄄城縣
鄄城是國家級生態示範區,全國糧食生產基地縣,全國平原綠化先進縣,全國魯西黃牛和中國鬥雞保種基地,古代軍事家、一代兵師孫臏的故里,是被國家民政部命名的“千年古縣”。鄄城縣歷史悠久,是中華民族開發較早的區域之一,素有“古鄄”之稱。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可上溯至五帝時期。《太平寰宇記》載:“濮州,今治鄄城縣。古昆吾舊壤,顓頊遺墟。”《呂氏春秋》載:“堯葬谷林,舜耕於歷山,陶於河濱,漁於雷澤。谷林、河濱、雷澤、歷山均在菏澤境內。《左傳》載:茫茫禹跡,畫為九州夏商時天下分為九州。鄄城屬古兗州之域。
境內現存有堯王墓、孫臏墓、蘇御史牌坊、舜耕歷山等古蹟遺址,磚塑、商羊舞魯錦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遺產。
姓伊,祁氏,名放勛,黃帝之玄孫,上古五帝之一。皇覽說:“甲申歲生於三阿南伊長儒家”,相傳在鄄城縣境。《史記》說:“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雲。富而不驕,貴而不舒,百姓昭明,合和萬國。”堯以欽、明、文、思四德以安其民,親睦九族,更以“禪讓”的美德名揚天下,頗受人民敬仰和擁戴。堯死後,天下人民爭相修陵建廟,傳有“堯王虛葬八百墓,惟有真身在谷林”之說。堯陵位於鄄城縣富春鄉谷林寺。
姓姚,有虞氏,虞舜,名重華,顓顓帝之後裔。應邵說生於姚墟即今鄄城縣彭樓鎮舜城,《史記》載:“舜耕歷山(今鄄城縣閆什鎮歷山廟村),歷山之人皆讓畔;漁雷澤(今鄄城南境和菏澤市牡丹區北境),雷澤上人皆讓居;陶河濱,河濱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舜在位期間,制定了法律,驅逐了四凶,開闢了道路,平治了水土,劃分了州界,華夏百姓安居樂業。登位 39 年南巡,逝世於蒼梧之野,安葬於湖南零陵九嶷山下,與堯被人們尊為賢明帝王
歷山虞帝廟
歷山,在今鄄城縣東南四十里閆什鎮歷山廟村附近。即舜耕處。
《帝王世紀》曰:“神農氏又號魁隗氏,本起於烈山。”魁隗氏又曰連山氏、列山氏、歷山氏。烈山、連山、列山皆指春秋之歷山,系同地而異名。《竹書紀年》載慶都“生堯于丹陵。”宋《祥瑞志》亦載慶都“孕十四月而生堯于丹陵。”據潘建榮先生考證,丹陵即歷山。《皇覽》曰:“太甲有冢在歷山上。”周顯王三年(前366年)孟子往衛至歷山,見舊跡而欲田之。《帝王世紀》又曰:“湯來伐桀 ,以乙卯日戰於鳴條之野,桀未戰而敗績,湯追至大涉,遂禽於焦,放之歷山。”《史記·五帝本紀》謂“舜耕歷山,漁雷澤、陶河濱。”“舜耕歷山,歷山之人皆讓畔。”《史記正義》曰:“濮州雷澤縣有歷山、舜井,又有姚墟,雲舜生處也。”鄭玄《注》曰:“歷山在河東,今有舜井。”皇甫謐曰:“今濟陰曆山是也,於雷澤相比。”至北魏酈道元著《水經注》,對歷山的表述更加形象。“雷澤西南十里許,有小山孤立峻上,亭亭傑峙,謂之歷山。”南宋羅泌有《歷山考》曰:“歷山在縣(雷澤縣)西北十六。今濮之雷澤西北十六,有小山孤立,謂之歷山。”《元史·和尚傳》:“子千家奴。延祐五年致仕,退居濮上,築先聖宴居祠堂於歷山之下。聚書萬卷,延名師教其鄉里子弟,出私田百畝以給養之。有司以聞,賜額歷山書院。”至清孫星衍《岱南閣集·歷山虞帝廟碑銘》載:“山高平地止二丈許,或言石為土掩,上有虞帝廟。”《大清一統志》“曹州府歷山篇”載:“在濮州東南七十里,接菏澤縣界。”清末葉圭綬《續山東考古錄·山考》將濮州歷山列入“古有今無之山”,稱“是元時茲山尚在。今其地名歷山廟,莽平無拳石,而雷澤即涸無勺水。陵谷變遷,於茲為信。”明《濮州志》載:“歷山在州東南七十里,即虞舜躬耕之處,有舜廟。”
歷山舜廟建於何時,已無法考證。自漢以後,歷代官吏為其修廟朝拜。南朝宋顏延之有《祭虞帝文》,北魏溫子升有《虞帝廟碑銘》。元張須著《舜祠記》並刻碑立於舜廟,碑文曰:“須來游於鄄,知帝廟在雷澤之北,瓠河所經是為姚墟,亟往拜焉。”今舜耕歷山遺址位置與歷代史籍的記載完全相符。
《史記》載:“瞽叟又使舜穿井,舜穿井為匿空旁出。”前秦王嘉《拾遺記》亦云:“濮州姚墟有二井,是舜井也。”今歷山廟有“龍泉舜井,”並立碑。
1980年9月,省地縣文物考查人員對歷山遺址進行了考查,經探鏟分析,地表下二米,為灰褐土,為漢至商周文化層,2米至4.7米為灰黑土,為龍山文化層,並採集和探鏟得到312件遺物。今舜祠得以重建。元張須《舜祠記》碑復立於舜祠。北京大學原副校長季羨林題“歷山虞帝廟”匾額懸于山門,國家圖書館館長任繼愈的題辭“舜耕歷山古遺址”也已立石。2007年12月鄄城歷山古遺址入選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姚墟,舜出生地。故址在今鄄城縣閆什鎮姚劉莊。
《史記》載,舜的父親“瞽叟姓媯,妻曰握登 ,見大虹意感而生舜於姚墟,故姓姚。”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曰:“姚,虞舜居姚墟,因以為姓。”晉皇甫謐《帝王世紀》亦載:“生舜於姚墟。”《竹書紀年》亦曰:“生舜於姚墟。”以上三文獻均言舜生姚墟,看來是可信的。東漢《地理志》應邵註:“姚墟與雷澤近,後世稱為姚城。”《水經注》載,雷澤歷山“山北有小阜,南屬迤澤之東北。有陶墟。”唐《括地誌》記載的方位更加確切,“姚墟在濮州雷澤東十三里。”《元和郡縣誌》同此說,言“姚城在雷澤東十三里,即姚墟。”宋司馬貞《史記·索隱》曰:“舜母握登,於姚墟生舜,因姓姚氏,姚墟又作陶墟。”明《濮州志》載:“姚墟在濮州東南九十里。”《曹州府志·濮州》圖考,也明顯指出姚墟在濮州(今范縣濮城)東南境與曹州府(今菏澤市)東北境的結合部,據此姚墟遺址的方位大體可以確定。
《姚氏宗譜》載有唐宰相姚崇《姚墟記》,文曰:“奉旨巡查東至雷澤平陽,拜詢里人,姚墟何方?皆曰:‘西二里姚邨是也。’”據考,今菏澤市牡丹區胡集附近則是古雷澤平陽地,為漢成陽縣故址,隋改成陽縣為雷澤縣。《水經注》載,雷澤“其澤藪在大成陽縣故城(今胡集)西北十餘里。”《太平寰宇記》亦載,姚墟“在雷澤東十三里。”史料所述姚墟與雷澤的方位都是驚人的精確。可以推論今胡集(即唐時平陽,明代為平陽屯)西二里,為鄄城縣閆什鎮姚劉莊村,此村在古雷澤遺址東南十餘里,可以認定即帝舜誕生之地——姚墟故址。舜耕歷山漁雷澤的事跡家譜有載,且後繼有人。該村姚姓存有清學者姚振宗所修《姚氏百世宗譜》,其譜序云:“適我宗得姓之始,自大舜居姚墟,因以為氏,是姚即舜裔也。”可以確定鄄城即是帝舜故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