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與美學的對話:王充閭散文研究

歷史與美學的對話:王充閭散文研究

本書共有9章,包括:“體物言志”、“生命的意義與價值”、“清風白水”、“詩意地棲居”、“春寬夢窄”、“面對歷史的蒼茫”等。

基本介紹

  • 書名:歷史與美學的對話:王充閭散文研究
  • 出版社:學林出版社
  • 頁數:361頁
  • 開本:32
  • 品牌:學林出版社
  • 作者:顏翔林
  • 出版日期:2001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806681264
作者簡介,媒體推薦,圖書目錄,文摘,

作者簡介

顏翔林,男,1960年10月生。江蘇淮安人,水鄉澤國的洪澤湖畔曾賦予本真而豐富的自然體驗。後至嶽麓山下、湘江岸邊求學,在湖南師範大學獲文學碩士學位。南國楚風薰染思與詩交融的美學追求。崇拜山水,潛心學術。1999年獲南京師範大學古代文學博士學位。現為復旦大學哲學系博士後。

媒體推薦


研究重在發現
——序《歷史與美學的對話》
顏翔林同志對王充閭的文學創作一直比較關注,早在1992年他即發表過對《柳蔭絮語》和《人才詩話》的長篇評論。此文在當時同類評論文章中,可以說是談得最有見地的文章之一:他不是就讀書的印象泛泛地說些感想,發些贊語,而是在深層意義上切進這兩本散文著作,從“價值判斷與審美判斷”、“文化質點與倫理邏輯”、“歷史感與現實感”、“表情符號與藝術意蘊”幾個方面進行了深入研究。讀這篇文章時我還不知道作者的具體情況,後來經過與他早有交誼的欒俊林同志介紹我才知道,翔林是南京師大的青年教師,那時我就認定這個年輕人在學問的走向上是很可令人矚目的。
1995年秋天,我與幾位朋友正在籌備充閭的古典詩詞集《鴻爪春泥》的研討會,俊林同志把這個信息告訴了他,很快就收到他寄來的《尋求古典的現代心靈》的論文,他從審美心靈的角度,對充閭的詩詞進行了深入的專題探討,文章更為剴切精當,把《鴻爪春泥》中的審美詩情,提升到理性思辨與詩性醇化的結合度上進行解析,特別提出:在現時的理性與詩情雙重沉迷的語境中,《鴻爪春泥》的詩情詩境對於提升和慰藉人們心靈,超越生活的平庸,具有不可取代的意義。我很重視這篇文章的見解,在後來編輯討論會的論文集《王充閭詩詞創作論集》時,我將其一字未改地收進了書中。
兩次讀翔林的研究充閭詩文的文章,我感到此後有關的研究課題,不能少了這位雖然遠在江南,但卻極度關注充閭創作並又十分了解充閭創作的年輕學者。正好在充閭充分確立自己在全國散文前端地位的兩部散文集《面對歷史的蒼茫》和《滄桑無語》出版後,我即想會同文友撰著一本能全面論述和總結充閭散文創作歷程的《王充閭散文創作研究》,這時自然想到了翔林同志。一次我問充閭:“顏翔林的寫作有何動向?”充閭告訴我:“他有新寫的評論《滄桑無語》的文章,並且還寫了一本研究我的散文的專著《歷史與美學的對話》,要在學林出版社出版。”聽後,我特別高興。我要來了翔林同志的文章,收進了我主編的書中,可能到今年秋後,南方的?學林”,北方的“遼海”,差不多會同時出版兩部全面、系統研究王充閭散文
創作經驗的專書。但我知道翔林的書是一個人用十年悟讀、三年苦功寫成的,凝結著一位博士後的年輕學者在文學、美學與哲學各方面的全面優長特點的發揮,其著作的學術深度和文字格調,也定會有更多的超越之處。
今年暑假中,俊林在電話里告訴我,翔林要帶著他的研究充閭散文的書稿來瀋陽徵求意見。我聽了之後非常高興:一方面是能見到這位早有文字之交的年輕有為的學界朋友;另一方面也想看到他的書稿的總體面貌,看我主編的書中想解決卻沒有解決的問題,在他書稿中有多少深入與伸延。8月24日我們在遼寧省國際文化經濟交流中心見面了。我們一見如故。他比我讀其文時想像中的他還要實在:他雖然久居寧滬,見聞多廣,卻不是“石頭城上,望天低吳楚,眼空無物”,沒有一點年輕學子不勝才力的傲氣靈揚。見到他為人的恭謹、謙容、持重、坦誠,他身上內蘊的非成熟學人難有的那種“被褐而懷玉”的樸厚風度,不僅是我,以至在座的遼瀋許多作家、學者一下子就全部接受了他。為此我想一個人如果不具備一種近於正等正覺的大智慧,是無法達到這個地步的。
在我們相見後,翔林把書稿給了我。我雖然僅僅是翻看了一遍,但卻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

圖書目錄

序:研究重在發現 王向峰
導論
第一章 體物言志
(一)故土情思
(二)審美判斷
(三)文化質點
(四)表情符號
第二章 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一)對“海棠”的運思
(二)歷史哲學
(三)人才的悲劇意識
第三章 清風白水
(一)青天一縷霞
(二)美的探索
(三)夢雨瀟瀟
(四)詩與思山水與哲學
(五)清風白水的美學意境
第四章 詩意地棲居
(一)逍遙以游
(二)審美人生的守望
(三)尋求古典的現代心靈
第五章 春寬夢窄
(一)夢幻與散文
(二)東方與西方
(三)哲學與美學
第六章 面對歷史的蒼茫
(一)存在與虛無
(二)禪境·歷史·文境
(三)游魚之樂的追問
第七章 滄桑無語
(一)乘物以游心
(二)歷史循環與意義考問
(三)生命體驗
(四)無法方為至法
第八章 追憶的感傷與美麗
(一)皈依“童心”
(二)回頭幾度風花
(三)淡泊致遠
(四)問世間,情為何物?
第九章 王充閭與當今中國散文
(一)森林之子
(二)荒村茅舍的私塾
(三)苦澀與超脫
(四)為學·為文·為人·為政
(五)山水交融的人文心理
(六)詩意·思辨·智慧
(七)清風白水的美學散文
附錄1:王充閭文學創作年表
附錄2:王充閭作品評論目錄
作者附記

文摘

書摘
《黃昏》一文,筆者以為當屬於當今不可多得的美文之一。因為以日出為題材的散文已有名篇佳構,而以黃昏為審美對象的傳神筆墨尚不多見。作者以其審美偏愛,選取黃昏為散文題材,可謂“目既往還,心亦吐納”(《文心雕龍,物色》),尤其注重對黃昏的瞬間印象的摹寫,憑藉主觀的審美體驗去傳達黃昏所附麗的心理色調。作者對黃昏的摹寫,一方面藉助於中外名家之於黃昏的不同感受,從多重視角表現黃昏的紛呈之美。另一方面,作者對黃昏的印象,並不單純從知識經驗的視角出發,而更多依賴直覺的審美領悟,以自我的感受為軸心,勾畫出黃昏的審美魔力。文章中以對兒時的回憶,牽引出對黃昏的感知。此處的黃昏,是和童年的生存狀態和心理體驗聯結在一起的:
小時候,每年夏天都跟著父親去牧場割草,那炎炎烈日烤得草原在呼呼地喘氣,簡直到了燎肌炙膚的程度,但我百去不厭。一是為了到河溝旁掏洞捉蟹;再就是傍晚時分欣賞草原落日的奇景。滾圓的夕陽酷似過年時村頭掛著的紅燈籠,看去似近實遠,似靜實動。下面襯托著綠絨毯一樣的芊芊茂苹,成就一幅天造地設的風景畫。晚霞像彩帶一樣橫亘天際,風沉澱下來,草原平息了,荒原寂靜無聲。牧歸的羊群從遠方游來,一團團,一片片,簡直分辨不清是翠綠的“魔毯”收斂了白雲、彩帶,還是白雲、彩帶飄落在草地上。
黃昏意象和童年記憶聯繫在審美鏡面上,真實和虛幻之美構成生命存在的永恆意義。作者還分別記敘了海上黃昏和從高空凝視黃昏的不同感受。然後,筆鋒挪移,寫了不同時代、不同社會境遇、不同心理境遇的人們對黃昏的不同的審美體驗。作者以不同的視點變化,從主客觀兩個方面勾畫對黃昏的瞬間的印象,既注意對光與色的主觀體驗,亦揭示了不同心境之下的個體存在者對黃昏的美感。另外,《黃昏》一文還體現作者的藝術的言語(parole)和符號(sign)的自由轉換和隨機靈巧的運用與表現。黃昏這個純然自在之物在散文中被高度象徵化、適己化與心靈化。中國古典詩人謝腕、王維賦予它不同的氣象、格調,泰戈爾、高爾基、莫泊桑、凡爾納、赫爾岑也對黃昏作了不同心理視象、情態色彩的理解與寓意。黃昏被詩化為多彩多姿的人類情感結構,成為複雜的精神要素的象徵符號。作者對於黃昏進行審美移情與心理的內模仿,追索它的隱秘的含義和人類賦予它的精神色彩。黃昏已構成了多元、立體、有生命的藝術情境和審美場,它轉換為內容豐富的情感符號。
《海上抒懷》一文,精粹雋永,意味含蓄。記敘海上之旅,抒寫自我對時間流逝的感嘆,穿插夢境的描寫,使文章富於變化,表達了一定的人生哲理。

任何藝術在某種程度上都是對歷史與現實的雙重反映與象徵,背離歷史的藝術大約很難存在。評價藝術的標尺之一,在於判斷藝術品是否較完美地將歷史感與現實感達到藝術境界的統一。《人才詩話》的歷史感始終建基於現實感之上,達到歷史與邏輯的辯證統一,體現了一種歷史哲學的精神。
我們閱讀《人才詩話》,感到充溢著強烈的人文精神,作者以辯證唯物論的歷史觀與方法論去重新審視、品評歷史事件與人物,於人才問題多有新論新見。以實事求是的歷史主義態度去判斷、推理,持論公允而客觀,其中不乏幽默與機鋒。對於歷史,作者自始至終懷有詩人的激情和想像,直覺與體驗,以藝術敏感去觀鑒歷史、判斷歷史。同時,作者以一種冷靜的理性主義態度,對歷史進行反思與批判,尤其是對於歷史上輕視人才、壓抑人才、浪費人才、錯識人才、錯用人才、毀滅人才等等荒謬的和不合理的現象,進行尖銳的抨擊與批判,分析其歷史原因與教訓,作為現實之鑑。充滿詩人激情和歷史理性的批判意識,構成了《人才詩話》一個顯著的思想鋒芒。
也許因為作者長期處於高級官員的社會角色,對於人才的期待之情尤為迫切,而對於人才的關切與重視的意識十分鮮明。《人才詩話》借歷史之形骸抒寫今人之精神,表達現實語境中的存在個體對於人才問題的殷殷之心。從思想內容上考察,作者對於人才的倚重、辨識、選拔、任用、寬容等方面均有所闡發,形成較為系統的人才意識。從文體修辭上看,作者行文如高山流水,揮灑多變;縱橫漫筆,遊刃有餘,語言典雅流暢,詩意盎然。情緒上既有嬉笑的幽默機鋒,又有悲嘆的冷峻智慧,兼之詩章典故,名物風景,掩映其間,平添藝術趣味。以下,圍繞著《人才詩話》互相聯繫的幾個人才意識,展開分析和評點。
首先,作者以詩話形式表達了對人才的倚重意識。重視人才似乎不足以成為一個問題,然而,表面形態上的做作和深層情感上的渴求是兩碼事。作者以赤忱的文人情懷,呼喚人才和對人才的重視風尚。從深層的歷史意識上表達出這樣的識見:人才關係到歷史進程和民族命運,決定國家興衰和文化走向,人才是最富有價值的歷史存在物。《智囊·門客·山中宰相》,探討了中外歷史上智囊制度,國外大約在四百年前建立了智囊制度,而我國的智囊史則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據《史記·樗里子甘茂列傳》記載:“樗里子滑稽多智,秦人號曰‘智囊’。”“諸侯卿相,皆爭養士”,一部《戰國策》就是專門記載這些有智謀有本事之人的言行的。作者引述史實,以孟嘗君為例,以詼諧的筆調陳述了人才的重要性,認為集中養士是古代建立智囊團的主要形式。並錄唐人胡曾的《函谷關》一詩:“寂寂函關鎖未開,田文車馬出秦來。朱門不養三千士,誰為雞鳴得放回?”幽默地說明古代的智囊制度對當今歷史的借鑑意義。《用人莫待兩鬢絲》,情真辭切,文眼開闊,從不同的歷史朝代、不同的歷史人物、不同的人才境遇、不同的思維角度,強調人才的重要性和時機性,借用金世宗的話語,闡述了一個普遍性的道理:“用人之道,當自其壯年心力精強時用之,若拘以資格,則往往至於耄老,此不思之甚也!”並引錄清代詩人袁枚題為《商丁孫尊歌為秦將軍作》詩:“人才那得如金銅,長在泥沙不速朽。願公愛士愛如尊,毋使埋淹嗟不偶!”作者解析道:“立意十分清楚,詩人通過為出土的商代的銅尊作歌,向執掌銓衡的當政者呼籲:愛惜那些懷瑾握瑜的雋秀之士,及早選拔、任用他們吧!不要使他們像古代銅尊那樣終古沉埋,不見天日。銅尊埋淹幾千年,一朝出土,光潔如新;人才卻埋沒不得,數十載光陰駛過,他們就會老朽的呀!”作者將情感與文意交織於對古人詩歌的解釋之中,使散文富有一定的感染力。
其次,就人才的辨識、品鑑與選拔提出自我的見解,其中不乏現實意義。《草螢有耀終非火》和《辨材須待七年期》,以聯袂文章的方式,思索辨識人才和選拔人才的複雜性和重要性,包含對歷史悲劇的深刻反省和經驗教訓的有益汲取。文章正反轉換,曲折變化,思路崎嶇,令人警醒。無論從思理上,還是從文采上品鑑,均可稱佳作。《草螢有耀終非火》引白居易著名哲理詩《放言》之一,然後加以闡釋:

從另外一個層面來闡釋,詩,對於王充閭來說,既提升為間離日常生活的審美手段,因為他渴望從平面化的存在中解脫出來;另一方面,又轉變為走人現實生活並對之詩化的心靈橋樑,因為詩人畢竟棲居於現實場景。這似乎隱含了一種對峙:作為現實存在的官員的王充閭和作為審美超越的詩人的王充閭。當然,這也必然地包含了這樣的矛盾:詩性存在和日常存在的彼此差異。但是,王充閭卻是為數不多的使兩種存在得以和諧的存在個體。憑藉詩人的敏感和領悟,發現日常生活中具有審美意蘊的現象,以想像和體驗賦予其意象並提升到藝術境界。他既間離了現實生活,又詩化了現實生活。從而獲得了對生活的審美把握和審美超越。他的《寫懷寄友》里“宦況詩懷一樣清”的詩句,可謂是實際人生和詩人情懷的和諧統一的自我寫照。 賞讀王充閭的《鴻爪春泥》,筆者獲得鮮明的審美印象之一,就是詩人的“游”的情懷。而“游”,從哲學傳承和文化傳承來看,可以追溯到莊子。這位偉大的詩人哲學家,將“游”寄寓了深刻的哲學含義和美學含義。“游”,既是生命存在的最高形式,也是精神絕對自由的終極嚮往;“游”,既是想像性的對現實的情感否定,又是直覺化的對可能世界的詩意夢幻;“游?;既是自我肢體藉助於物質工具的自由運動,屬於一種“身游”和“物游”,又是超越時空而無所依憑的純粹心靈的想像活動,屬於一種“心游”和“神遊”。“游”,在莊子的哲學活語裡,被規定為最高的審美境界和藝術境界,也是最高的生命境界和哲學境界。從這意義上來領悟,也許容易理解莊子為何將《逍遙遊》列為自己的哲學文本的“首篇”了。筆者也正是從莊子哲學的“游”的意蘊出發,去讀解《鴻爪春泥》。
《鴻爪春泥》的“游”,從題材視角上看,它涉及“紀游”的方面,即詩人遊歷山水名勝、古蹟廢墟所抒發的感慨。然而,撇開題材的閾限,可以窺視到詩人筆下的“紀游”,潛藏著豐富的文化哲學的意蘊,它一方面表現詩人遊歷于山水和古蹟之間,發古之幽情;另一方面,藉助於外在的身形之游,詩人“精騖八極,心游萬仞”,“思理為妙,神與物游”,既游物游景,又游神遊心。更重要的美學意義在於,詩人憑藉這種外在的“遊歷”,隱喻自我對可能性的詩意存在的夢幻和追求,“游”和“紀游”不過作為詩人的一種消解現實境界的平面生存的手段,也作為自我進入藝術境界的一種策略。從單純的題材意義上看,王充閭的“紀游”詩所占的分量較大,說明詩人對這一題材的偏愛。就“紀游”詩而言,其中不乏格調俊逸,意境高遠,語句清新的精品。筆者以為,以《西北行》命題的一組共十餘首的詩作,實屬當今詩詞之佳構。以下,擬通過簡略的文本解讀,對王充閭的“紀游”詩作出藝術評價。
……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