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歷史時期氣候變化研究方法
- 作者:龔高法
- 出版時間:1983年9月
-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歷史時期氣候變化研究方法》是1983年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龔高法。內容簡介氣候變化是當前自然科學中爭論比較激烈而且對人類的未來生活和生產活動都有密切關係的研究課題。收集歷史時期氣候的證據是研究氣候變化的基礎。本...
歷史古氣候學 是論述各地質時代古氣候及其演化的學科。發展概況 19世紀早期,古氣候的研究材料主要來源於歐洲和北美。由於當時北美前寒武紀晚期冰川沉積尚未發現,所以認為整個地質時期的氣候都是溫暖的,直到第三紀氣候才開始變冷,到第四紀...
氣候記錄是指自然界對氣候變化進行一定的記錄和改變以及人類針對氣候變化做出一系列的歷史文獻和氣候資料。對於不同時期的氣候變化需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地質時期的氣候變化涉及萬年以上的時間尺度,主要依據古生物石、各種沉積物和冰磧石,...
生理和生態學等相關研究,獲得相應的實驗數據;綜合現存特有類群在地質歷史時期地理分布上的動態變化與該類群在自然狀態下完成生活史的生態和氣候條件的準確數值,定量重建該特有類群古地理分布區的氣候和在大的時間尺度上定量分析該區域氣候...
泛指各種時間尺度氣候狀態的變化。範圍從最長的幾十億年到最短的年際變化。可分為地質時期氣候變化、歷史時期氣候變化和現代氣候變化。地質時期氣候變化的尺度約104~108年,主要根據動、植物化石及各種遺蹟間接研究。據考證其間經歷過幾次...
中國氣候變遷 由各種自然演變遺留的印記來獲取歷史時期的氣候信息是古氣候研究的有效途徑。這樣取得的測量記錄經過合理的解釋,可以用來表示溫度、降水等氣候要素的變化,被稱為代用氣候記錄,不過需要有充足的科學根據才能認定這些測量值究竟...
(2)樹木年輪:它是廣泛套用於古氣候重建的代用資料,也是研究歷史時期氣候變化的重要方法之一。樹木每年有一個明顯的生長季,每年都會長出一個輪圈,即樹輪或年輪。樹木的生長快慢與氣候條件有很好的相關性,它可以反映年輪形成時的氣候...
古氣候是指史前地質時期的氣候。有別於歷史時期氣候,又稱地質氣候或地史氣候,研究這一時期氣候狀況和變遷的學科稱古氣候學,主要依據古生物和地史資料等中得到的化石、沉積物、孢粉等信息推斷氣候的乾濕和冷暖變化。研究簡況 地球氣候變遷...
《中國歷史時期氣候變化研究》是2009年山東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滿志敏。本書主要介紹了歷史時期氣候冷暖研基本原理、夏至殷商時期的氣候冷暖變化等問題研究。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中國歷史時期氣候的意義 第二節 歷史...
因此,要研究氣候變化,勢必對古氣候進行研究6進入70年代以來,人們意識到對過去氣候波動的過程和原因的知識十分缺乏,從而進一步開展了氣候重建工作。氣候重建是指利用各種代用資料建立古氣候序列。它可以幫助人們延長氣候要素序列,了解歷史上...
部門歷史 研究諸自然地理要素(氣候、地貌、植被、動物、水文、土壤)在歷史時期的變遷;區域歷史 以一定區域為研究範圍。綜合歷史自然地理學是建立在部門歷史自然地理學和區域歷史自然地理學的基礎上。歷史自然地理學的主要研究方法是歷史...
認識這種趨勢對我們認識氣候變暖對人類未來可能的威脅有著很重要的意義。結題摘要 本項目旨在從複雜隨機過程演化的角度探究溫度變化的可能趨勢。但溫度隨時間變化的本身是非線性、非平穩的,傳統的方法大都根據歷史數據預測溫度變化的趨勢,卻...
前者包括計算平均氣候狀態、氣候變率、偏度、峰度、極值機率或相關係數等統計特徵量;後者則根據氣候資料性質及研究目的,建立與歷史資料相吻合的描述氣候變化的適當的統計模型(數學模式)。氣候統計學 氣候統計學是研究氣候資料統計原理和氣候...
冰後期的氣候,在乾濕上也有變化,不過氣候乾濕變化的空間尺度和時間尺度都比較小。中國科學院地理所曾根據歷史資料,推算出我國東南地區自公元元年至公元1900 年的乾濕變化如圖3所示。其濕潤指數I 的計算方法為:I=2F/(F+D),式中F...
由於地質歷史時期氣候曾有過多次顯著的 變化,隨之形成不同的外力組合,由此造成相應的地貌組合,因而在一個地區就會保留 有幾個世代的地貌組合,為研究該地區氣候和地貌的演化關係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學科歷史 地貌學重要分支。研究受氣候...
按研究尺度分為大氣候學、中氣候學和小氣候學;按研究時段的長短,分為地質時期氣候學、歷史時期氣候學和近代氣候學;按所用原理和方法分為物理氣候學、天氣氣候學、動力氣候學等。此外,根據氣候學在國民經濟建設中的套用,結合各相應...
發展歷史 氣候統計的發展是建立在機率論基礎之上的。機率論起源於17世紀,早期由貝努里與拉普拉斯等人建立了一系列有關的理論基礎自那時以來,在許多學者的相繼努力下,近代機率論體系逐漸形成,其中蘇聯學者A.H.科爾莫格羅夫尤為傑出。機率...
研究歷史 關於世界氣候振動的問題, 近年來在許多國家已引起普遍的重視。對這個問題的研究是從討論“ 北極增溫” 開始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不久, 魯濱什太茵(1946)發表了關於氣候變化及其性質問題的研究報告。她對1 9 4 0年以前...
1.1.1 觀測的氣候變化 1.1.2 溫室氣體濃度變化 1.1.3 氣候變化的檢測與原因識別 1.1.4 氣候模式預估 1.2 中國氣候變化研究現狀與進展 1.2.1 中國氣候變化研究歷史與現狀 1.2.2 中國氣候變化檢測和預估研究進展 ...
一般認為,對地質時期溫度的估計,從中生代(距今2.3-0.67億年)起才比較可靠。那時的年平均氣溫在兩極附近為8-10℃,赤道為25-30℃。研究簡史 在歷史上早就有人注意到地球氣候變遷遺留下來的某些痕跡。中國北宋時期的沈括,從地層和...
氣候變暖導致的氣候災害增多可能是一個更為突出的問題。全球平均氣溫略有上升,就可能帶來頻繁的氣候災害——過多的降雨、大範圍的乾旱和持續的高溫,造成大規模的災害損失。有的科學家根據氣候變化的歷史數據,推測氣候變暖可能破壞海洋環流...
經濟、人口和社會子系統的高解析度代用指標序列,分析各社會經濟子系統的周期變化與氣候周期變化協同效應,認識歷史氣候變化影響與社會回響過程與機制,同時也為我國歷史時期氣候變化影響與人類社會回響與適應研究提供方法探索。
《應對氣候變化研究模型與方法學》是2015年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何建坤、陳文穎。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介紹了全球範圍和國家層面應對氣候變化的能源/經濟/環境綜合評價模型、巨觀經濟與能源系統的耦合模型、能源技術全生命周期綜合評價模型...
地質時期氣候根據地質考察的各種證據(物質成分、沉積岩結構特點和生物化石等)推斷的地球各地質時代的氣候。又稱古氣候。研究簡史 在歷史上早就有人注意到地球氣候變遷遺留下來的某些痕跡。中國北宋時期的沈括,從地層和生物化石的特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