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流逝在不經意中

歲月流逝在不經意中

本書匯集了作者自1991 年開始在《齊魯晚報》《濟南日報》《山東師大報》等報紙副刊發表的部分散文和最近寫的一些散文、雜感,分為“往事悠悠”“溫馨親情”“生活詠嘆”“男人女人”“愛情婚姻”“今非昔比”“萬象雜談”“感悟人生”八個部分。文字樸實親切,情感真摯,講述了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出生的人之生活經歷、所見所聞、感受感想,可以說是歲月的河流中泛起的一朵浪花。

基本介紹

  • 書名:歲月流逝在不經意中
  •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 頁數:444頁
  • 開本:16
  • 定價:39.80
  • 作者:劉鐵忠
  • 出版日期:2014年1月20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10823978, 7510823978
  • 品牌:九州出版社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後記,序言,編輯推薦,目錄,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歲月流逝在不經意中》由劉鐵忠著。時間的長度從物理學意義上講是絕對的,但人對時間長度的感受是相對的。有時候“一日不見如隔三秋”,有時候“十年一覺揚州夢”。人的一生忙忙碌碌,至於歲月的流逝,完全是在不經意中。

作者簡介

劉鐵忠, 男,1954 年生於山東省膠州市,1970 年下鄉,1978年山東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工作至今。中文本科學歷。自2001 年開始在報紙副刊發表散文200 余篇,有些被大鵬語文網等多家網站轉發,也有的被龍源書刊網、《讀者》鄉土版採用。

圖書目錄


往事悠悠
滄海桑田話膠州
故鄉的河
垂釣悲歡憶童年
童年與蟬
童年瑣憶
雨中的夢
貧困年代鄰里親
中秋節瑣憶
桃花印記
過去的出門
以前的串門
久違的燕子
消失的大雁
雪天的懷念
夏夜納涼
膠州一帶的炕席
遠去的馬車
溫馨親情
八叔和八嬸的故事
四奶奶的思念
可憐天下父母心
懷念父親
母親的寄託
母親與月份牌
母親的賬本
母親的“老一輩的古語”
母親的經歷、見聞
聽母親講牌坊的故事
母親讓我懂得了孝敬父母
過年歸來人孤獨
母親臥床百日散記
依戀老家是因為有父母在
過年上墳憶母親
回憶母親
病中憶母親
給母親上三年墳
女行千里父擔憂
外孫女初到人間
兩歲多的外孫女是個小大人
生活詠嘆
高校班車上的眾生相
北京捷運早高峰
呼吸不暢去求醫
外鄉人談濟南話
鄉音
濟南的春天
夏日的濟南
我二哥的業餘拾荒
地攤一瞥
股民的眾生相
股市是天堂也是地獄
童車與輪椅
逃離飯莊
男人女人
女人的溫柔
女人的心態
女人的姿色與風情
色與性
男人好色
鹹豬手
打情罵俏
男人有錢就變壞
漂亮女人故事多
紅顏薄命
男女之間的壞與愛
虐戀心理
愛情婚姻
愛情
愛情詞典
女大愁嫁
男女般配
嫁人要嫁一個深愛你的人
情愛中的吸引與距離
怨婦是來自另一種不般配
戀愛婚姻中的蹺蹺板
怕老婆
女怕嫁錯郎
離婚現象
今非昔比
過去的生活和現在的生活
記憶里的冬天與現在的冬天
曾經難熬的夏夜
今非昔比話購物
時代變遷說穿衣
曾經的蛔蟲、虱子、跳蚤、臭蟲
過去的狗和現在的狗
從筒子樓到單元房
從茅房到衛生間
從燒煤到用燃氣
從公共澡堂到家庭淋浴
從腳踏車到家庭轎車
過去的錢與現在的錢
曾經被扭曲的靈魂
萬象雜談
我看中國足球
快生活下的文化品味
高校里的職稱、科研成果及其他
窮人與富人
談懶惰
中國菜
口福與殺戮
酒在生活中的角色
談吃相
吃態不單是個禮儀問題
面子340
從狗的名聲看社會文化
談識時務者為俊傑
臉的豐富含義
談人情
人際交往
認識你自己
得與失
孝敬父母
教育孩子
換位思考
傳統文化與競爭意識
從《孔融讓梨》談道德教育
感悟人生
人生詞典
人生感悟
人生簡歷
人生觀與價值取向
長壽與健康
死亡的憂患意識
站在生命的歷史長河中看人生
人的情緒是一條正弦曲線
幸福是什麼
享福與幸福
朋友三味
錢財在每個人心中的分量
想得開才能擁有快樂的生活
心理平衡
珍惜你的擁有
歲月流逝在不經意中
習慣
得而復失與失而復得
從燕子和麻雀看有用和無用
後記

文摘

著作權頁:



童年瑣憶
童年早已遠去,但兒時有些經歷,像視頻一樣清晰地留在腦海里。
可能每個人的記事早晚不同,當我說起童年的經歷,我老婆就不相信,她說:“你是不是瞎編的?我怎么上學之前的事什麼也沒記住。”但我確實不是瞎編,我記住最早的事情是3歲時的一次迷路:剛開始,我在離家很近的地方來回走動,因為母親說了,不準到遠處去。後來可能出於好奇,我就順著一條街往遠處走,走了一段,再走回來,然後向更遠處走;後來膽子大了,就越走越遠,走到了另一條街上了。那條街上全是人,我走進了人群里,被擋住了視線,看不到遠處,想往回走,已經找不到路了。我就隨著人群往前走,越走人擠得越厲害,我就進了路邊的一家賣笤帚的小店,大聲哭起來了。我記得好多大人過來問我,我就說,我找不著家了。正在我哭的時候,就聽有人說:“這不是鐵忠嗎?”但我好像不認識這個人。當他說是我二大爺,來城裡趕集時,我覺得有點印象了。他就領著我往家走,走到人少的街上時,我一下子就記起該往哪走了,心裡很高興。舉這個例子是想說明:我童年的記憶,不是瞎編,絕對真實。
一、大煉鋼鐵
1958年,我快4歲了。記得有一天,我小舅來了,還帶來了一種叫“地瓜蛋”的點心。他騎的腳踏車就放在院子裡,腳踏車的大梁下面還繫著個花布兜,很好看。小舅和母親坐在炕沿上說話。這時候,街長來了,說是要去一個什麼地方幫人家幹活。我還聽母親問,孩子沒人看怎么辦的話。街長說帶著去吧,街道有孩子的,都帶著去。後來就去了一個村子裡,白天大人下地幹活了,我們幾個小孩就在院子裡玩。每天到了起床和開飯時,就有人拿著個錘子敲打一塊掛在樹上的鐵板,“噹噹當”地響,很好玩。吃的飯是地瓜,排著隊去領。晚上有很多人在一間大屋裡睡覺。地上鋪著玉米秸,人就睡在那上面,一翻身就“咯吱咯吱”響。記得有一天下小雨了,在地里幹活的人都回來了,母親還抱著一捆玉米秸。
長大後知道了那叫大煉鋼鐵,農村的勞動力都去煉鋼,沒有人幹活了,就動員城裡的閒人到農村去幫著幹活。後來街道上也要大煉鋼鐵。記得有一次我跟著母親去開會,街長說每家都要上交銅、鐵,這是一項任務,必須完成。回來後母親就把箱、櫃、櫥等家具上的銅鎖、鐵把手等全都拆下來,交上去了。我姐姐那年上高中了,回來說,學校里也要求上交銅、鐵。可我家裡所有的家具都拆得光禿禿的,哪還有什麼銅鐵可交?後來姐姐從抽屜里翻出了一個手電筒,那是我父親很久以前買的,是個外國貨,銅製的,很精緻,我們都不捨得交。過了兩天,我姐姐回來說,學校里又開會動員,一點不交,看來不行。於是,就把手電筒交上去了。我記得姐姐拿走手電筒的時候,還把前面的玻璃片砸碎了。
後來街長門口壘了個爐子,從鞋廠的食堂里借來的吹風機,放上煤,點上火,開始煉鐵。街長下面有個幫著跑腿的,叫宋廣生,他從一個街坊的院牆那裡發現了一塊石頭,上面銹跡斑斑的,他說像鐵礦石,於是就拆下來,用筐裝著,抬到爐子那裡。我母親跟他說,我家裡也有一塊像是鐵礦石,在茅房裡。他就領著幾個人去看,還用腳踢了一下,說是拿不準是不是鐵礦石,等會找個懂行的人來看看。後來,他還真領了一個人來,那人一看就說,這是塊鵝卵石,含鐵很少。那塊石頭好大,有一大半還埋在土裡,露出的部分圓圓的,很光滑。
二、挨餓那年
1960年前後,按照官方的說法叫做“生活困難時期”,或者是“三年自然災害時期”;而老百姓則習慣說“挨餓那年”。1959年,生活就開始困難了。糧局裡供應的糧食主要是發霉的地瓜乾,已經基本沒有副食供應。每人每月僅有23斤定量,還沒到月底,居民就沒有吃的了,就開始盼著買糧這一天。記得有一次糧局剛開門,我街上一個外號叫“長脖”的人,可能餓極了,翻過櫃檯,就到裡面抓了一頁地瓜乾吃起來了,結果被糧局的人看見了,上去就扇了他兩耳光。

後記

我出生在五十年代,幼兒時趕上大煉鋼鐵,童年時遇上“挨餓那幾年”,上學時遭遇“文革”,該工作時下了鄉,算是不太幸運的一代人。
從城裡到鄉下,從工廠到學校,一路坎坷,歲月蹉跎,也算經歷了很多事,見識了形形色色的人,明白了一些做人處事的道理。
在農村的時候,有了一個出人頭地的夢想,於是就如饑似渴地讀書,並把喜歡的辭彙、句子摘抄下來,反覆誦讀,希望有一天也能“一舉成名”。同時,讀閒書讓我看到了一個更廣闊的世界,對人世間的生離死別、愛恨情仇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對於我來說,夢想不過是在夜空划過的一顆流星,一閃就消失了。我本是一個性格憂鬱的人,喜歡觀察思考而又多愁善感。死亡的憂患意識從童年開始就困擾著我,使我在絕望與“人生不過如此”的嘆息中徘徊。其實,人世間的良辰美景、富貴榮華、名聲顯赫,都不過是短暫的瞬間,一切隨著歲月的流逝而成為過眼雲煙;特別是讀了莊子、陶淵明之後,對於功名利祿,更加不屑一顧。
我知道,我是受了那些文學名著和傳統文化中出世思想的影響,形成了自己的價值觀。在物慾橫流的大潮面前,我知道,我是一個孤獨的旁觀者。
我在三十歲之前,只痴迷於小說,看不進去散文。隨著年齡的增長,正如古人所說的“少年愛綺麗,壯年愛豪放,中年愛簡練,老年愛淡遠”那樣學隨年進,喜歡讀點散文了。特別是在報紙副刊上發了一些散文之後,就開始找來大家的作品精讀,我想看看人家是怎么寫的,看來看去,也算看出了一點趣味。
如果憑著看小說的興趣來看散文,那么閱讀的感覺必定是索然寡味。因為散文所涉及的內容無非生活瑣事、離愁別緒、人情世故、自然風景,裡面沒有曲折的情節,動人的故事。散文的魅力在於真情實感,在於語言。散文如果無病呻吟,如果不具備語言上的美,那就基本上沒法看。
說到散文語言的美,無非生動、形象、深刻;風趣、幽默、調侃。如果語言能夠恰如其分地表現內容,那就能譜寫出優美的樂章。
讀一篇優美的散文是一種享受。看屠格涅夫的散文《樹林與草原》和《在鄉村》時,腦子裡就像在看高畫質電視上的風光片一樣,呈現出一幅幅美麗的圖畫。看梁實秋的散文,其中的風趣、幽默,令人忍俊不禁;而絢爛之極歸於平淡的語言特色,讓人明白了什麼是散文的韻味。按說屠格涅夫在寫景方面乃世界級別的大師,梁實秋的散文在中國也沒有幾個人能比,即便如此高水平的散文,在人心浮躁的當下,又有幾個人感興趣?
人們忙於功利,讀閒書的人越來越少了。因此,我出這本散文集,內心是充滿矛盾的。我自1991年開始在《齊魯晚報》《濟南日報》《山東師大報》等報紙副刊上寫點東西,多年累積下來有200多篇,可要出一本書的話,一個無名之輩的“閒言碎語”,不知價值幾何,能否有人問津?
我覺得自己還沒長大呢,忽然就到了“告老還鄉”的年齡,歲月的流逝完全在不經意中。在這本散文集裡,我就跟還能看得進去閒書的人,說說我的生活經歷、所見所聞,以及我對親情、社會、人生的感受、感想。
我經歷了生活困難時期,目睹了近半個世紀以來,普通百姓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巨大變遷,用翻天覆地來表述改革開放這幾十年來的變化,我想一點也不為過。至於社會政治文明的進步,我更有深刻的感觸。在極“左”橫行的年代,人們如履薄冰、噤若寒蟬,因言獲罪的事例,司空見慣。如今,曾經被禁錮的思想,獲得了解放。人們充分享受到了言論自由,人權受到了從未有過的尊重。
孝敬父母,教育孩子,認識自己,善待他人,我認為是做人的責任和處世的根本;淡泊名利,追求自由快樂的生活是我嚮往的人生態度。
我想,這些文字比較適合我的同齡人看。因為我們有著類似的經歷,品嘗了差不多的酸甜苦辣,有著大體相同的生活感受,能夠產生共鳴。如果年輕人有興趣看看,可以通過我的生活軌跡、心路歷程,對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普通人的生存狀況、精神狀態有個大致的了解,也可以通過我母親的經歷,把你的目光引向歷史的深處。
在該散文集成書的過程中,從事俄羅斯文學研究、教學的宋哲誠老鄉在篇目取捨,文字校對等方面給予了很大幫助。從事英美文學研究、教學的任愛紅、王秀香、李慧、岑瑋等同事,以及侄女李鴻雁、女兒劉琳都提供了很好的建議。我的鄰居王景科老師給我寫了序,在此一併表示感謝!
劉鐵忠
2013年lO月18日

序言

序 言
關注社會人生 抒發真實情懷
劉鐵忠的散文集《歲月流逝在不經意中》寫的是他的生活經歷及所見所聞,感受感想,可以說是歲月的河流中泛起的一朵浪花。
魯迅文學院原副院長王彬先生認為:“散文的一個重要元素,即以‘我’為中心的敘事活動。散文必須以真面目對待讀者,容不得一絲一毫的虛偽。”然而,在當下,有些散文作者追風成癮,趨趕時尚,以所謂“私人話語”為底氣,揮筆虛構散文內容,寫成了四不像的東西。劉鐵忠的散文寫作,堅持傳統散文的創作方法,繼承傳統散文“文以載道”的精髓,在“散文是真實的藝術”這一創作原則的指引下,以真實為經,以真情為緯,編織出了他筆下的一個個五彩繽紛的散文世界,一段段令人盪氣迴腸的生活短片,一縷縷使人肝腸寸斷的母子親情,一出出令人忍俊不禁的調侃場面,一篇篇讓人拍案叫絕的妙文佳作。
我與鐵忠是近十年的筒子樓鄰居,兩家相處得非常融洽,至於對鐵忠的印象,那就是他為人忠實厚道,沉默寡言。九十年代初,偶然看到了他的作品,令我對他刮目相看。後來因為各自搬家,日子久了難得相見,有時在報端見到他的文章,很為他高興,並時常勸他出本書吧。去年冬天,他把五大本沉甸甸的初稿送給我,我一本一本地認真讀,甚至出差時也把它們帶著。讀著那些充滿真情而又生動如畫的作品,我時而為他對父母的那份親情而流淚,時而為他對高校中評職稱、寫論文的諷刺而會心一笑,時而為他對社會上的那些眾生相的描繪而點頭稱道,時而為他那種以調侃的口吻對醫護人員隨口開價的質疑而欽佩……
散文是真實的藝術,正是基於對生活的觀察,對往事的回憶和對親人的感恩,作者如數家珍一般,將那些疊印在心中的畫面一頁頁展示在讀者面前。全書分為“往事悠悠”、“溫馨親情”、“生活詠嘆”、“男人女人”、“戀愛婚姻”、“今非昔比”、“萬象雜談”、“感悟人生”八個部分。“往事悠悠”記錄了作者有趣的童年。讀者在知了、燕子、大雁、桃花,以及聽雨、看雪等景物中,感受到身處大自然中的快樂。另外還有那些左鄰右舍的清晰記憶,雖寥寥數筆,人物形象生動鮮明,呼之欲出,讀來令人興趣盎然。其中《童年瑣憶》真實再現了六十年代“三年困難時期”的生活。通過作者的敘述,我們可以看到那個年代真實的一面:因自然災害造成的糧食絕收,食物的極度匱乏,生活的萬般艱辛,以及人的頑強的適應和生存能力。作者經歷了那段忍飢挨餓的苦難年代,但文字中卻沒有流露出怨天尤人的憤懣,而是以理性的態度做出了客觀的解讀。“溫馨親情”中寫母親的文字,感情飽滿,情真意切,讀來令人動情、流淚,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在作者的筆下,我們看到了一個感情細膩,充滿愛心,善良睿智的母親,以及在母愛的溫暖中成長起來的作者。“生活詠嘆”則寫了大千世界中一些令人好奇、好玩而又有趣的事情,其中也有著幾分艱難與苦澀。在《我二哥的業餘拾荒》中表現了弱勢群體的生存狀況:他們雖然過著苦日子,但很開心,很滿足;他們半夜起來撿廢品,但在利益面前又表現出為他人著想的善良心地。比如,“我二哥就推測:那天之所以撿到了19個塑膠瓶子,是因為老太太沒去。她為什麼那天沒去呢?也許她生病了,也許是因為那天半夜下了一場大雨,老太太怕摔著沒敢去。看來老人的日子過得也挺艱辛,也不知道她有沒有兒女贍養……我二哥對我二嫂說:‘以後咱不要再掛記著垃圾桶里的那幾個塑膠瓶子了。’”話語間流露出對老太太的同情和關愛之心。“男人女人”和“戀愛婚姻”探討了一些男女之間心靈及情感的秘密,其中有很多寓意深刻的語句,比如在《男女般配》中寫道:“男女雙方所追求的,恰好正是對方所具有的。”這應該是“男女般配”最準確的定義。另外如“女人的姿色只不過能讓男人看了賞心悅目,而風情萬種才能使男人迷戀。”“ 如果她不對你搔首弄姿,亂拋媚眼,回眸一笑,賣弄風情,那就不會偷走你的心。”“當愛慕者遭遇了美女那種勾魂攝魄的目光時,心跳會忍不住加快,思維會暫時混亂,事後又會想入非非。”作者以風趣幽默的筆調,形象深刻地揭示了男女之間的秘密。“今非昔比”寫了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人們在衣食住行、購物、衛生、洗浴、養狗等方方面面的巨大變化。這部分具有積極的社會意義,特別是在當下社會抱怨情緒泛濫的情況下,作者以一種過來人講故事的口氣,在作品中表現出一種知足、感恩的思想,這對於倡導社會和諧與穩定,具有正價值。“萬象雜談”是作者對一些社會現象、人情交往、做人處事、禮儀、社會道德等方面的看法,弘揚了主流價值觀,具有積極向上的“正能量”。在當下拜金主義盛行,道德嚴重滑坡的大環境下,作者以溫和其外,堅定其中的述說,喚醒了人們的良知,明辨了個人利益與社會道德之間的關係。作者引用了亞當·斯密在談到最高尚的美德時說:“人性之盡善盡美,就在於多為他人著想,就在於克制我們的自私心,同時放縱我們的仁慈心;而且只有這樣,才能夠在人與人之間產生情感上的共鳴。”我們從作者的這組文章中,可以看出其對信念的堅守,對理想、信仰的追求,對精神家園的守望。在“感悟人生”中關於生命的思考,人生的價值和生活的態度,我覺得都有獨到之處和創新之點。
就該散文集的語言特色來說,樸實平淡是作者語言的主基調。作者在敘述中刻意追求的是一種親切感,喜歡用和朋友講話的語氣來寫作;有時也因語境需要而用與之相匹配的語言來表達:或親切,或動情,或華麗,或調侃,或生動形象,或風趣幽默,從而實現了內容與形式的和諧與統一。總之,書中縱有千般事,濃妝淡抹總相宜。
在敘事類的作品中,作者的語言在樸實平淡中透著一種親切感,如同三五知己在一起聊天,亦或是用溫和的口氣給讀者講述過往的歲月。如在《過去的出門》中寫道:“出門盛禮物的器具也很有講究。當地人叫箢子,是一種藤條編制的籃子狀的東西。所有出門的人都背著箢子,如果有人提著個兜,那就很不合時宜,因為箢子本身就是個出門的符號;你到親戚家裡去,一進門,人家看見你背著箢子,就知道是來出門的;如果你進門時背著個包,或者提著個兜,人家就難以確定你這是來出門,還是去哪裡辦事路過。”在這裡,作者以質樸的語言將“出門”的習俗交代得非常清楚。又如:“招待來出門的客人吃飯喝酒的時間之長,超乎想像。一般從晌午開始,一直磨蹭到黃昏。吃喝的過程中也離不開拉呱,而內容不外是:你村里今年的收成如何,一個工分折多少錢,日子過得怎么樣,養的那頭豬該肥了吧,兒子是不是該找媳婦了,姑娘是不是該出嫁了,房子明年是不是需要翻蓋了,看看能幫上什麼忙之類的話題。在酒席上主人提出什麼要求,親戚們都會慷慨允諾。如果有人說明年要翻蓋房子,這個就說,我家裡還有幾棵樹,給你準備幾根檁條吧;那個就說,我從村里給你弄幾方石頭吧;另一個則說,我給你準備草苫子吧。助人的和被助的在這種濃濃的親情中感受到了溫暖。這時,客人們早已酒足飯飽,看看時候不早了,便在主人的挽留聲中,背上箢子,在夕陽的餘暉中歸去。”這樣的文字讀起來,太輕鬆,太親切了。把農村人喝酒的場面繪聲繪色地描述出來,讓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頗有吳伯簫散文《山屋》的韻味。
在親情類的作品中,這種樸實平淡的語言不著痕跡地帶上了強烈的感情色彩。如在《過年歸來人孤獨》中寫道:“年,一晃就過完了。有團圓就有別離,母親一天一天地數著日曆,巴不得讓時光停下來。……走的那天,母親起得很早,她坐在床邊,默默地看著我收拾東西,一副無精打采的樣子。等到我拿起行李走的時候,母親顫顫巍巍地跟在我後面,一面自言自語地說:‘走吧,走吧。’以前,母親送我的時候總是叮囑我:‘到了就來電話,路上小心點。’但母親這次卻只是說:‘走吧,走吧’,臉上流露出一種無奈的表情。走到門口時,我說:‘外面冷,把門關上吧。’她倚在門框上,執意要看著我下樓,看著我走遠……”在母親簡短的話語和倚著門框目送作者的情境中流露出了濃濃的親情和難捨的依戀;如此淒涼的別離,平淡的訴說,讀來令人潸然淚下。
在寫實類的作品中,作者喜歡在樸實平淡的語言特色中,不時來點幽默調侃。如在《時代變遷說穿衣》中寫道:“如今,在大街上很難看到穿著帶窟窿的褲子和帶補丁的褂子的人了。即使那些要飯的都不穿帶補丁的衣裳了,至於有的人穿著帶窟窿的牛仔褲,那是另一碼事。再說,那樣的褲子應該更值錢。因為有窟窿的牛仔褲是在完工後,再用散彈槍衝著開上一槍,弄出彈痕累累的效果,顯然是多了道工序。這樣的褲子穿在身上,一看就是經歷過槍林彈雨的人。”另類的青年人穿著另類的服裝原本是一種時尚,這種時尚到了作者那裡竟成了“一看就是經歷過槍林彈雨的人”了。作者在裝糊塗的肯定中暗含著諷刺與調侃,簡直太搞笑了。在《今非昔比話購物》里寫道:“回想那個年代到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出差,除了給公家辦事之外,還承擔了很多私事。比如:張三要捎塊布料,李四委託買雙鞋,王五請求代購大白兔奶糖……等到返程的時候,只見左手一個兜,右手一個袋,肩膀上斜背著旅行包,脊樑上還得背著行李卷,此等形象如果是放在《1942》,那就是逃難的;如果是放在改革開放初期,那就是搞長途販運的;如果要擱在現在,那就是過完了年農民進城打工的。”同是手提肩扛的“一身行頭”,在不同的時空便有不同的身份地位,各有不同的內涵,真是此一時彼一時,而在調侃的語調中盡顯時代之變遷。在《過去的狗和現在的狗》中說:“狗面對一桌好吃的飯菜,能夠忍住不吃,也不容易;人雖然受了很多的教育,但有時候還管不住自己的那張嘴呢。”這些調侃的文字讀了之後,令人忍不住捧腹大笑。
作者有些作品則全部用輕鬆活潑的語言來描述,如《逃離飯莊》《股民的眾生相》《班車上的眾生相》《呼吸不暢去求醫》等。比如在《呼吸不暢去求醫》中寫道:“我隱約覺得,我是不是已經得了肺癌,只是還沒有表現出來罷了。因此,當上了菸癮的時候,就有了一種稍作猶豫的心態:心想都說抽菸能得肺癌,最好還是不要抽了;但又一想,如果現在還沒得肺癌,抽一根也無妨;如果已經得了肺癌,那抽一根就更無妨了。於是就抽一根。”原本是談癌色變的話題,作者卻用了輕鬆幽默的口氣,表達出其隨遇而安,超脫瀟灑的人生態度。至於“晚上躺下,呼吸不順,難以入睡,心生煩惱。於是就上百度,搜呼吸方面的疾病,看看是否能找到對號入座的情況。找來找去,覺得完全符合我的症狀的,還真沒有。接著又胡思亂想,是不是因為我這幾年胖了,人們不是喜歡說,‘說你胖,你就喘’嗎?看來喘氣不順,應該和胖有點關係。”此等“胡思亂想”的文字,令人讀了覺得輕鬆愉悅,有趣好玩。說到“掛了呼吸內科的專家號,專家問了幾句症狀,就說:‘做個CT吧。’我一聽,心想還沒問我公費私費呢,怎么一上來就做CT?這和傳說中的不一樣啊。但醫生坑錢的種種傳聞還是讓我保持了警惕,於是就問他:‘做CT很貴吧,得多少錢?’專家一愣,說:‘你沒有公費醫療嗎?’他終於問了我這個傳說中的問題,看來耳聽也並非為虛。我答非所問:‘得多少錢?’專家遲疑了一下,說:‘300多吧。’他看我猶豫,又問:‘你沒有公費醫療嗎?’我就承認了有。於是就開了單子,去做CT。拿著劃了價的單子去交費,收費的娘們說:‘540。’我一聽,不對,就跟她說:‘大夫說了300多,怎么成了540?’她也不做解釋,把單子遞出來了。我拿著單子去找劃價的小嫚,路上看了看,還真是寫著540……於是就去找劃價的理論:‘大夫說好了300多,為什麼變成540了?’她接過單子,用原子筆把540划去,寫上了320,一句話沒說,遞給我了。我拿著單子去交費,心裡就想,這也太隨意了吧,沒有理由,不做解釋,想劃多少劃多少!幸虧剛才一開始沒回答‘公費私費’的問題,所以專家才遲疑了一下說出了300多;如果一上來就說公費,專家恐怕就會很乾脆地說:‘540。’看來一開始沒回答公費還是正確的,要不然得白扔進去200多。”讀了這段輕鬆幽默的文字,令人忍俊不禁。“我”表現出那種疑心重重,可憐巴巴,一個勁地打聽價錢,老怕上當受騙的樣子,造成了專家在320還是540之間的“遲疑”,而劃價小嫚的心不在焉,收費娘們的“懶得搭理你”,雖著墨不多,但畫面感極強。而診斷,劃價,收費這三個人的心照不喧、配合默契,一門心思多撈點錢的心態已躍然紙上;讀了之後,有一種陪著作者去醫院看了一趟病的感覺。由此可看出,作者語言運用的高超與不凡。(至於冷漠的醫患關係,以藥養醫所帶來的弊端,也盡顯其中。)
在寫景抒情類的作品中,如《濟南的春天》《夏日的濟南》《雨中的夢》等,我們看到的是一種優美、華麗的語言。在作者的筆下,一幅幅如詩如畫的景物描寫令人陶醉。比如“可憐的是剛剛綻放笑臉的桃花,稚嫩的花瓣本該沐浴在溫暖的春光里,卻不得不經受寒風的洗禮。而河邊的垂柳卻以她婀娜的身姿,青翠欲滴的新葉,笑傲大自然的反覆無常。”這種對比描寫更顯示出桃花在春寒料峭中的嬌嫩、艷麗,以及垂柳隨遇而安、外柔內剛的品質。“濟南有‘四面荷花三面柳’的美譽。柳乃水的情人,濟南泉多,水多,也就引來柳的眷戀。在濟南的春天裡,最美的景致應數滿城的垂柳。當人們的冬衣還沒脫去,她已經感受到了春天的信息,枝條由黃綠變成了草綠,由乾硬變得柔軟。一場春風吹過,鮮嫩的綠芽就從枝條上冒了出來;而長長的枝條從高高的樹冠上像瀑布一般垂落下來,如同美女的披肩長發;再看湖河岸邊,垂柳依依,如亭亭玉立的女模特,把美麗的倩影留在水的碧波里,真乃如詩如畫。”此處描寫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可以看出作者駕馭語言的能力和對景物細緻的觀察力,從而使讀者在閱讀作品時不僅為之陶醉,而且得到一種人在畫中游的審美享受。“很久以來,心中有個願望,想到護城河兩岸領悟一番‘楊柳岸、曉風殘月’的意境,卻遲遲沒有實現。我想像著在某一天的拂曉,會有一輪殘月掛在空中,兩岸垂柳在晨曦初現,月色消融的時刻,有微風輕拂,柳條婆娑起舞,那該是一幅多么曼妙的景象。”作者以富有詩情畫意的想像,夢幻般進入了“楊柳岸曉風殘月”的意境,充分體現出他語言功力的豐厚與紮實,這與作者平時閱讀大量的經典名著是分不開的。在對人物的描寫中,他能抓住不同性別或身份的人物進行描摹:“也有到護城河一帶納涼的人們,還隔著挺遠,就已經感到了泉水的絲絲涼意。男人們赤條條地跳進泉池裡游泳,冰涼的泉水凍得他們發抖;女人和小孩則在‘清泉石上流’的詩情畫意中享受著夏日裡的清涼。”在對景物的描寫中,他能抓住季節的特點寫出當時的氣候特徵:“到了七月中旬,濟南的雨季就到來了。從‘高處不勝寒’的地方飄灑下來的冰涼雨滴,一掃夏日的燥熱,使得乾熱的風不再無休止地肆虐。濟南的仲夏在雷雨後的短暫涼爽與雨過天晴後的悶熱中拉開了帷幕。” 在情景交融方面,作者的語言表達也很到位,比如“有多少次了,風雨聲把我從睡夢中喚醒。那時,我將蓋嚴了被子,靜靜地傾聽著風雨的奏鳴。如果是暴風驟雨急速、猛烈地拍打著屋頂,聽著屋檐上的水‘啪啦,啪啦’地砸在台階上,我的心會興奮地膨脹;如果是小雨淅淅瀝瀝地下著,聽著樹葉上發出‘唰唰’的響聲,我的心中會生出一種莫名的激動,思緒會長出幻想的翅膀;如果是大雨過後,偶爾有幾滴雨點落在梧桐樹葉上,聽著那單調的‘啪噠,啪嗒’的聲音,我的心中會有一種孤獨、落寞和淒涼的感覺,它會引起我對生命的思考和對往事的回憶。”這些文字讀起來,有一種美的享受。作者運用了不同的象聲詞表現出當時的心情和感覺,風雨之夜的不同音響促使作者產生不同的想像和聯想。這些文字讀起來,有一種美的享受。
另外,作者散文中運用了很多精妙的比喻,如在《遠去的馬車》里寫道:“馬奔走了很長一段路,終於可以歇歇了;它們一面用餐,一面打量著左右的同類,鼻子裡不時發出‘噗嚕,噗嚕’的聲響,不知是因為吃嗆著了,還是像有些人在用餐時那樣,有意無意地發出響聲,以表示獲取食物後的滿足。”在《股民的眾生相》里寫道:“有的人炒股則特別機靈,稍有風吹草動,就如驚弓之鳥,跑得比兔子還快;有的人炒股則大大咧咧,買了股票就放那兒不管了,套住就套住,一副死豬不怕開水燙的樣子。”作者的有些表述則留有想像的空間,比如在《夏日的濟南》里寫道:“泉城廣場成了人們消夏納涼的好去處。音樂噴泉的水柱隨著優美的節奏翩翩起舞;戀愛中的男女在河邊的石階上依偎親吻;年輕的媽媽帶著可愛的孩子在水邊嬉戲。不時有穿著性感的美女從廣場上款款走過,身後留下了一串男人貪婪的目光;勞累了一天的民工,到這裡看看夏日裡特有的風景,聊解心中欲望的苦悶。”夏日裡特有的風景是什麼?民工欲望的苦悶是什麼,那就不用多說了,想想郁達夫的《沉淪》,就知道了。另外,作者有比較強的文字駕馭能力,往往簡單的重複,就能表達深刻的感觸,在《回憶母親》中寫道:“在迷迷糊糊的似夢非夢中,突然想到母親已經殯葬了,還能做手術嗎?正在著急的時候,我從夢中驚醒,心裡覺得很難受,很難受,翻來覆去,難以入睡。”“很難受,很難受”的疊用,貼切地表現了此時作者懷念母親的難過心情。
散文的感人之處在於真情實感,散文的審美愉悅在於語言的美感。作者在這兩方面結合得比較完美。
散文寫作雖然以“我”為中心,但又不同於當下流行的所謂“私人寫作”或者“私人話語”的熱點。純粹個人的情緒流水賬,完全屬於個人的恩怨得失,私人空間裡的那些雞零狗碎的瑣事,痴人說夢般的意識流囈語,只適合“孤芳自賞”,而不適合拿出來示人,因為在生活快節奏的當下,誰有閒心去關注那些與己無關的事情?散文寫作只有貼近時代,貼近生活,才能貼近讀者。讀鐵忠的散文,無論是“憶舊”,“談時代的變遷”,還是“看風景”,“觀世態”,無不流露出對於自然、社會、人生、人性,以及社會弱勢群體的關注和關懷,很容易讓讀者產生共鳴。如“那些家有空調,出有小車,在單位里吹著涼風的人們,看看那些在滾燙的馬路上騎著三輪,汗流浹背地匆匆走過的送水人;還有在烈日暴曬下的建築工地上,那些揮汗如雨的農民工;以及在街頭巷尾冒著酷暑,守著一車西瓜叫賣的農民兄弟,實在沒有理由抱怨天氣的炎熱。”(《夏日的濟南》)“看著那些在寒風中凍得瑟瑟發抖的攤販,我就想:人啊,如果家裡有錢,不愁吃不愁喝的,誰出來受這份罪?如果不影響了交通,地攤還是可以擺擺的。”(《地攤一瞥》)即便屬於“個人空間”的親情,作者也力圖把“小愛”化為“大愛”。在寫母親的文字中,作者說:“回望流逝的歲月,真乃人生如夢。幼年時依偎在母親的懷裡聽她講故事,我知道了什麼叫溫暖;童年時拽著母親的衣襟上街,我知道了什麼是安全;長大後離開了母親,我知道了什麼叫思念;回家探親和母親坐在一起聊天時,我知道了什麼叫溫馨;如今母親離我而去,我知道了什麼叫無依無靠。”作者一方面表達了對母親的深情厚愛,同時把這種愛傳遞給讀者。作者說:“我想,普天下的兒女對生養自己的父母有著與我類似的感情,我的感受如果能引起你的共鳴,那是我最大的欣慰。因為,我相信‘萬善孝為先’的古訓。一個懂得孝敬父母的人,才有可能是一個心地善良的人;而一個心地善良的人,才有可能做到關愛他人;而人世間有了相互之間的愛,才能產生情感上的共鳴,才能讓人感到溫暖。”作者的真情表露,喚醒了人們沉睡的愛,並把這種愛的呼喚引申到社會意義。這種“仁者愛人”“推己及人”的傳統文化思想,在人情冷漠,物慾橫流的當下,實屬難能可貴。

王景科
2013年9月21日于山東師範大學文學院

(王景科:山東省散文學會副會長、山東省寫作學會會長、博士生導師)

編輯推薦

《歲月流逝在不經意中》由劉鐵忠著。時間的長度從物理學意義上講是絕對的,但人對時間長度的感受是相對的。有時候“一日不見如隔三秋”,有時候“十年一覺揚州夢”。人的一生忙忙碌碌,至於歲月的流逝,完全是在不經意中。

目錄


往事悠悠
滄海桑田話膠州
故鄉的河
垂釣悲歡憶童年
童年與蟬
童年瑣憶
雨中的夢
貧困年代鄰里親
中秋節瑣憶
桃花印記
過去的出門
以前的串門
久違的燕子
消失的大雁
雪天的懷念
夏夜納涼
膠州一帶的炕席
遠去的馬車
溫馨親情
八叔和八嬸的故事
四奶奶的思念
可憐天下父母心
懷念父親
母親的寄託
母親與月份牌
母親的賬本
母親的“老一輩的古語”
母親的經歷、見聞
聽母親講牌坊的故事
母親讓我懂得了孝敬父母
過年歸來人孤獨
母親臥床百日散記
依戀老家是因為有父母在
過年上墳憶母親
回憶母親
病中憶母親
給母親上三年墳
女行千里父擔憂
外孫女初到人間
兩歲多的外孫女是個小大人
生活詠嘆
高校班車上的眾生相
北京捷運早高峰
呼吸不暢去求醫
外鄉人談濟南話
鄉音
濟南的春天
夏日的濟南
我二哥的業餘拾荒
地攤一瞥
股民的眾生相
股市是天堂也是地獄
童車與輪椅
逃離飯莊
男人女人
女人的溫柔
女人的心態
女人的姿色與風情
色與性
男人好色
鹹豬手
打情罵俏
男人有錢就變壞
漂亮女人故事多
紅顏薄命
男女之間的壞與愛
虐戀心理
愛情婚姻
愛情
愛情詞典
女大愁嫁
男女般配
嫁人要嫁一個深愛你的人
情愛中的吸引與距離
怨婦是來自另一種不般配
戀愛婚姻中的蹺蹺板
怕老婆
女怕嫁錯郎
離婚現象
今非昔比
過去的生活和現在的生活
記憶里的冬天與現在的冬天
曾經難熬的夏夜
今非昔比話購物
時代變遷說穿衣
曾經的蛔蟲、虱子、跳蚤、臭蟲
過去的狗和現在的狗
從筒子樓到單元房
從茅房到衛生間
從燒煤到用燃氣
從公共澡堂到家庭淋浴
從腳踏車到家庭轎車
過去的錢與現在的錢
曾經被扭曲的靈魂
萬象雜談
我看中國足球
快生活下的文化品味
高校里的職稱、科研成果及其他
窮人與富人
談懶惰
中國菜
口福與殺戮
酒在生活中的角色
談吃相
吃態不單是個禮儀問題
面子340
從狗的名聲看社會文化
談識時務者為俊傑
臉的豐富含義
談人情
人際交往
認識你自己
得與失
孝敬父母
教育孩子
換位思考
傳統文化與競爭意識
從《孔融讓梨》談道德教育
感悟人生
人生詞典
人生感悟
人生簡歷
人生觀與價值取向
長壽與健康
死亡的憂患意識
站在生命的歷史長河中看人生
人的情緒是一條正弦曲線
幸福是什麼
享福與幸福
朋友三味
錢財在每個人心中的分量
想得開才能擁有快樂的生活
心理平衡
珍惜你的擁有
歲月流逝在不經意中
習慣
得而復失與失而復得
從燕子和麻雀看有用和無用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