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1)也。” (《論語·子罕第九》)
【注釋】
(1) 雕:同“凋”,凋零。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2)然後:就。 然,這樣. 後,之後.
譯文
孔子說:“(到了)一年之中最寒冷的季節,這樣才知道松樹和柏樹是不會凋謝的。”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深層含義
孔丘說:“在艱苦的環境中,才知道誰才是真正的
君子。”
孔丘說:“在
污濁的社會中,才知道誰才是真正的君子。”
詞義
歲:年。
之:這裡的之是結構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變成偏正結構,不翻譯。
歲寒:一年之中最寒冷的季節。
然:這樣。
後:古意同“不”。
凋:凋謝
深層含義:
歲寒:比喻污濁的社會或艱苦的環境。
松柏:君子。
松柏:常綠喬木,喜溫抗寒,對
土壤酸鹼度適應性強,廣泛分布於我國華北南部及華東地區,亦常用作園林作觀賞樹種。中國人民自古以來就對松樹懷有一種特殊的感情,常用松柏象徵堅強不屈的品格,並把松、竹、梅譽為“
歲寒三友”。
詞語辯正
《論語·子罕篇》: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傳統譯文:
1、”孔子說:“(到了)一年之中最寒冷的季節,這樣才知道松樹和柏樹是不會凋謝的。”
此譯文將“後凋”譯作“不會凋謝”。並且注釋說“後,古意為不”。後即是後,豈能將後譯為不,古籍中從無此種用法,實出臆斷。
2、孔子說:“天氣冷了,然後才知道松柏是最後凋零的。”
此譯文將“後凋”譯作“最後凋謝”,顯系錯誤。松柏為常綠喬木,不會凋謝,這是基本的常識。
這個譯文:孔子說:“天氣寒冷,然後才知道松柏遲遲不凋謝的可貴”。
《說文》:“後,遲也”。“松柏之後凋”是說松柏“遲凋”,遲到人們總是等不到它凋謝。故將“後凋”譯作“遲遲不凋謝”,最為適當。而且孔子諄諄善誘地給我們講這個道理的目的——不是為了告訴你松柏的“後凋”,而是為了說松柏“後凋”之可貴。所以譯作:“天氣寒冷,然後才知道松柏遲遲不凋謝的可貴”。方可反映原文的本旨。
喻意
喻意:年歲寒冷,然後才知道松樹和柏樹不會(像其他的植物一樣)凋謝的道理。比喻松柏堅忍耐寒的品質。
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