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訓高級中學

武訓高級中學

冠縣武訓高級中學是一所國辦全日制重點高中,目前擁有50個教學班,學生3000多人,教職工252人。學校創辦八年來,積極探索,大膽嘗試,實行教職工聘任制,對學生實行獎學金制,遵從“以人為本,啟思誘悟”的教學理念,發展日新月異,成績喜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武訓高級中學
  • 學生人數:3000
  • 教師人數:252
  • 所屬地區:中國 山東
  • 院系設定:50個教學班
學校概況,校長簡介,學校榮譽,千古奇丐——武訓,

學校概況

學校現有中、高、特級教師100餘人,省、市、縣級教學能手50餘人,98%以上的教師完成大循環。高考本科上線人數一年一個新台階。2000年首屆畢業生應屆本科錄取率居聊城市第三,全縣第一;2002年重點本科人數翻一番;2003年本科人數增長80餘人,誕生了文、理兩科狀元。2004年本科一榜上線566人,創我縣單校本科升學人數最高紀錄。2005年又取得本科一榜上線683人的佳績。
武訓高級中學
學校師資力量雄厚,設施齊全,教師執教經驗豐富,教學樓、實驗樓、餐廳樓、學生宿舍樓一應俱全,擁有先進的多媒體教室、語音室、微機室、外語聽力系統、閉路電視教學系統和理化生實驗室;閱覽室寬敞明亮,圖書館藏圖書豐富,2001年被評為“聊城市先進圖書館”;學校住宿條件、生活條件優越,高水平的餐廳伙房飯菜品種多樣,花樣豐富,能滿足各種條件同學的生活需要。
學校校園文化氛圍濃厚,環境幽雅,有聳立的礪志崗,明澈的清心湖,潔白的大理石雕塑,蔭蔭的垂柳和造型別致的花園、草坪,是全縣聞名的“花園式學校”,是一處靜雅的學習園地。

校長簡介

崔吉會(1963.10——)
在魯西聊城市的教育界提起崔吉會同志真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是全國優秀教師,山東省教學能手,目前全省最年輕的特級教師,全市最年輕的中學校長。他1963年10月出生在冠縣萬善鄉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從小勤奮好學,即使在“文革”十年動亂中,仍沒有放棄他的大學夢想,堅持用別人廢棄的書籍堅持自學。“文革”結束後,他終於在1978年7月邁入大學的殿堂,1981年1月以優異的成績畢業後,被分配到鄉鎮中學教書,1983年因教學成績突出被調到冠縣一中工作。
武訓高級中學
在教學中,他博採眾長,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他不僅注意教學生知識,更注意培養學生掌握知識的能力和方法,他授課尤其注意讓學生從多角度、多層面上思維。他的數學課幽默風趣、方法靈活,深受學生歡迎。他把自己的育人理念貫穿到教學中去。他把授課的過程當成學生思維與教師思維共振的過程,當成一個動態的過程,當成教師與學生對知識美共同享受的過程,因此,他不僅重視知識的教學,更注重學法和能力的培養,使學生不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在多年的教學中,他形成了“過程教學”的思想(即概念的形成過程,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定理證明的發現、表述過程,學生的思維過程),引導學生在“過程”中領悟知識的內涵,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使學生領悟知識的內在美,表述的外顯美,學習的動態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學習的動力。
“其身正,不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崔吉會深知這句話的分量,為此,要求別人做到的,他自己總是以身作則,率先垂範。他要求學校領導班子和廣大教職工要廉潔奉公,他自己就是這方面的楷模。
他知人善任。雖身為校長,卻沒有那種獨斷專行、高高在上的領導架子。他講民主,校內的大小事務,他讓教職工,甚至讓學生參與。年輕的武訓高中教育教學質量,一年一大步,年年攀新高。2001年本科上線142人,2002年179人,2003年231人,高考重點本科翻番,湧現了全縣的文科、理科狀元,閆成凱同學一舉考取全國名校——復旦大學。剛剛結束的全市統考也取得了優異的成績,高一、高二、高三三個年級優秀生數均居全縣第一名,跨入市重點中學中游位置。
武訓高級中學
“淡泊以明志 寧靜以致遠”,這是他的座右銘,也是他的人生寫照,他深深知道擺在他面前路還很長,擔子還很重,學校要發展,要樹名牌,很多方面只靠嘴巴說是說不出來的,只有靠一步一步去實幹,去拼搏和流汗才能換得來。今年,學校貸款新上了物理化學實驗室,裝備了一個可容納60人的微機室,花費30餘萬元徹底改造了伙房、餐廳等……努力為學生提供一個安全和諧的學習環境,促使武訓高中成為國家棟樑之才的搖籃。

學校榮譽

1999年被評為聊城市“城市綠化先進單位”
武訓高級中學
2000年被授予山東省和聊城市“體育傳統項目學校”
2002年被授予“全國中學生數學聯賽先進學校”
2003年被授予“山東省綠色學校”
2004年被授予“山東省規範化學校
2006年被授予“市級文明單位”
2006年11月被山東經濟學院授予“優秀生源基地”稱號
2007年10月被山東理工大學授予“優秀生源基地”稱號
2007年1月被中國教育學會授予“英語教學科研基地”稱號

千古奇丐——武訓

武莊(今屬山東聊城冠縣柳林鎮)人,清末以“行乞興學”聞名於世。出生於一個貧苦的農家,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為七,故名武七。“訓”是清廷嘉獎他時的賜名。
武訓高級中學
武七7歲喪父,隨母沿街乞討。他羨慕那些上學的孩子,常將自己不識字引以為憾。稍長,曾先後給一施叔和館陶某癢生家當傭工,後因不堪虐待辭歸。年十五六歲,母死,又到一遠房姨父張舉人家為傭。當支取工錢時,張舉人因武七不識字用假帳相欺,以侵吞其血汗錢。稍一爭辯,被誣為“訛賴”,遭到痛打。含冤難伸的武七悲憤交加,口吐白沫病倒(別人由此送號“武豆沫”),在一座破廟裡了躺了3天。他從自己無錢上學不識字受人欺負的遭遇想到其他窮孩子的未來,決心行乞籌資辦義學。
21歲時,他拿起銅勺,背起褡袋,為興辦義學開始了籌資的艱難歷程。籌資的辦法主要有乞討、打工、揀破爛等。他乞討的足跡遍至山東、河北河南江蘇數省,邊乞討邊唱著自編的歌子:“俺化緣,你行善,大家修座義學院。”討到較好的食物賣掉換錢,而自己只吃發霉的食物和菜根、地瓜蒂,他唱道:“吃雜物,能當錢,省錢修個義學院”;在乞討的同時,他還給人打短工,當郵差,說媒掙幾個錢,撿破爛換幾個錢。他一邊揀,一邊唱:“拾線頭,纏線蛋,一心修個義學院;纏線蛋,接線頭,修個義學不犯愁”;為募捐,他用自己的身體髮膚給人取樂:頭髮只剃一邊,唱道:“左邊剃,右邊留,修個義這不犯愁”;兩手撐地,全身倒立,唱道:“豎一個,一個錢,豎十個,十個錢,豎的多,錢也多,誰說不能修義學?”他吃蛇、蠍等毒蟲,唱道:“蛇可食,不要怕,修個義學全在我自家。”他將聚集的錢先是扒土坑找牆洞藏起來,後托塔頭村武進士婁俊嶺代為放貸生息,買地收租。他唱道:“給我錢,我買田,修個義學為貧寒。”
武七經30多年一絲一縷的積累,籌資1.7萬餘吊,置田300餘畝,托進士楊樹勞代為籌辦義學。1888年(光緒十四年),他花錢4000餘吊在柳林鎮東門外建起第一所義學——崇賢義塾。他親自跪請一些進士、舉人任教,又跪求一些貧寒人家送其子弟上學。義塾當年招生50餘名,分蒙班和經班,不收學費經費從武七置辦的學田中支出。
武訓高級中學
每逢開學時,武七先拜教師,次拜學生。置宴招待教師時,請一些紳士相陪,而自己卻躲在門外,待宴罷吃些殘湯剩羹。平時,他常來義塾探視,對勤於教事的教師叩跪示謝,偶遇白天睡覺、工作懈怠的,便默默地跪在床前,使其警覺;貪玩不認真學習和行為不檢點的學生,他下跪泣勸:“讀書不用功,回家無臉見父兄。”之後,武七仍奔走行乞,受到世人的另眼看待,尊其為“義人”。
第二年,他資助館陶縣了證和尚230吊錢,在王二莊創辦了第二所義學。他54歲時,又在臨清御史巷辦起第三所義學。
山東巡撫張曜聽說武七行乞辦學的事跡,下示召見。他身背褡褳步行到濟南巡撫衙門,一邊纏線團一邊應對張曜的問話。張曜賞其庫銀和黃綾官捐簿,並下令免徵義學學田錢糧,奏請光緒帝頒以“樂善好施”匾額,策封他為“義學正”,其名聲由此大振。
武七專心致志集資辦學,為免妻室之累,一生不娶妻,不置家。有人勸他娶妻,他唱道:“一生不娶妻,不生子,修個義學才無私。”其兄想沾點好處,他不允,唱道:“不顧親,不顧故,義學我修好幾處。”
武訓高級中學
1896年(光緒二十二年)四月二十三日,武七在學生的讀書聲中含笑病逝於臨清御史巷義學,終年58歲。師生哭聲震天,市民聞訊淚下,自動送殯者達萬人。其侄克信迎喪,遵遺囑葬於柳林崇賢義塾旁。10年後,清廷將其業績宣付國史館立傳,並為其修墓、建祠、立碑。《清史稿》列傳二百八十六孝義為期立傳。
[武訓,山東堂邑人。乞者也,初無名,以其第曰武七。七孤貧,從母乞於市,得錢必市甘旨奉母。母既喪,稍長,且傭且乞。自恨不識字,誓積貲設義學,以所得錢寄富家權子母,積三十人,得田二百三十畝有奇,乞如故。藍縷蔽骭,晝乞而夜織。或勸其娶,七謝之。又數年,設義塾柳林莊,築塾費錢四千餘緡,盡出所積田以資塾。塾為二級,曰蒙學,曰經學。開塾日,七先拜塾師,次遍拜諸生,具盛饌饗師,七屏立門外,俟宴罷,啜其餘。曰:“我乞者,不敢與師抗禮也!”常往來塾中,值師晝寢,默跪榻前,師覺驚起;遇學生遊戲,亦如之:師生相戒勉。於學有不謹者,七聞之,泣且勸。有司旌其勤,名之曰訓。嘗至館陶,僧了證設塾鴉莊,貲不足,出錢數百緡助其成。復積金千餘,建義塾臨清,皆以其姓名名焉。縣有嫠張陳氏,家貧,刲肉以奉姑,訓予田十畝助其養。遇孤寒,輒假以錢,終身不取,亦不以告人。光緒二十二年,歿臨清義塾廡下,年五十九。病革,聞諸生誦讀聲,猶張目而笑。縣人感其義,鐫像於石,歸田四十畝,以其從子奉祀。山東巡撫張曜、袁樹勛先後疏請旌,祀孝義祠。]
武訓行乞興學的業績受到世人的一致欽敬,許多名家題詞,全國出現了以武訓命名的學校多處,並曾一度將原堂邑縣改稱為武訓縣。1945年,冀南行署在柳林創辦了武訓師範。1951年,電影《武訓傳》在全國範圍內受批判。“文化大革命”中,武訓遭掘墓暴屍之難。
武訓高級中學
陶行知先生的短詩《武訓頌》對武訓的一生做了概括,詩中這樣說:“朝朝暮暮,快快樂樂。一生到老,四處奔波。為了苦孩,甘為駱駝。與人有益,牛馬也做。公無靠背,朋友無多。未受教育,狀元蓋過。當眾跪求,頑石轉舵。不置家產,不娶老婆。為著一件大事來,興學,興學,興學。”
感言:武訓一生嘴軟、腿軟,但其性最韌,其心至仁,真乃千古奇人,可嘆,可敬!
2.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