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訓行乞興學,武訓生於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山東堂邑柳林鎮武家莊一貧苦農家。自小討飯,替人打零工。21歲時在地主李某家做工,因目不識丁被騙,不僅未得到扛活...
《武訓傳》是由孫瑜執導,趙丹、黃宗英、周伯勛、張翼主演的一部劇情片。該影片於1950年公映。影片講述了武訓“行乞興學”的感人故事。1950年由崑崙影業公司出品。...
武訓祠位於山東省聊城市冠縣柳林鎮。主要建築有武訓祠和武訓墓;始建於1899年,為紀念清末聞名中外的“平民教育家”、“義學正”“千古奇丐”武訓而建。肇建者...
武訓(1838-1896),行七,原無名,名“訓”是清廷嘉獎他行乞興學時所賜,字蒙正,自號義學症,諡號義學正。山東省堂邑縣(今冠縣柳林鎮)武莊人。武訓先生是中國...
冠縣武訓高級中學是一所國辦全日制重點高中,目前擁有50個教學班,學生3000多人,教職工252人。學校創辦八年來,積極探索,大膽嘗試,實行教職工聘任制,對學生實行獎學...
電影《武訓傳》批判,1951 年中國文化教育界開展的對電影《武訓傳》的批判運動。該片以清末山東武訓行乞興學的故事為題材,由孫瑜編導,崑崙公司攝製,1951年 2 月...
致此,武訓先生被讚譽為普及教育之先導,私人興學之表率。早在民國十六年冬天,段承澤將軍(1897-1940)(河北定縣人)駐軍泰安時,聽到朋友們談及堂邑武訓行乞興學的...
武訓(1838~1896),清代平民教育家,今冠縣柳林鎮武莊人。因在兄姐中排行第七,故名武七,名訓則是清朝廷嘉獎他行乞興學時所賜。武訓7歲喪父,乞討為生,求學不...
共有豎碑26通,每個碑高3.1米,碑文為近現代國家名人(馮玉祥、郭沫若等)、名校(北師大、山師大等)所題,展示了武訓行乞興學對後世的重大影響。[2] ...
于山東省堂邑縣(今屬冠縣)柳林鎮武莊。是中國近代民眾辦學的先驅者、著名平民教育家、慈善家武訓先生的誕生處和祖宅,義學精神的發祥地,縣級重點文物單位。院內立...
《武訓先生》通過武訓從自發到自覺地行乞興學的經歷,刻畫出一個篤誠於信念,以殉道精神投身民間教育的“一代奇丐”形象,詮釋卑賤與崇高、貧窮與富有的深層意義。 ...
武訓 武訓(1838~1896)清代平民教育家,東昌府堂邑縣(今冠縣柳林鎮武莊)人。因在兄姐中排行第七,故名武七,名訓則是清廷嘉獎他行乞興學時所賜。武訓7歲喪父...
《千古奇丐》是著名青年歌唱家田毅2018年發行的一首個人單曲,歌曲以“中國行乞興學第一人——武訓先生”真實、感人的事跡,和對後世所產生的深遠影響為背景進行創作...
武訓(1838~1896),以“行乞興學”聞名於世。原名“武七”,“訓”是清廷嘉獎他時的賜名。籍今山東省冠縣柳林鎮武莊村。自幼家境貧苦,父母早喪,以行乞、打...
冠縣歷史淵遠,文化燦爛,民風淳樸,文化底蘊豐厚,尤其作為“行乞興學”的千古奇丐——武訓先生的故里,尊師重教、支教援教的氛圍極為濃厚。冠縣地處冀、魯、豫三省...
影片以細膩的敘述方式,展示了少年武訓的苦難生活和他從青年時代起由“行乞興學”而終於獲得“苦操奇行”和“千古一人”美譽的一生經歷。...
武訓(1838~1896),以“行乞興學”聞名於世。原名“武七”,“訓”是清廷嘉獎他時的賜名。籍今山東省冠縣柳林鎮武莊村。自幼家境貧苦,父母早喪,以行乞、打...
冠縣歷史淵遠,文化燦爛,民風淳樸,文化底蘊豐厚,尤其作為“行乞興學”的千古奇丐——武訓先生的故里,尊師重教、支教援教的氛圍極為濃厚。冠縣地處冀、魯、豫三省...
“千古奇丐”武訓,以行乞興學而聞名於世。近代和現代,著名學者傅斯年,書法家湯士俊,國畫大師呼?齋、李苦禪,聲樂鋼琴家李傑,琵琶藝術家楊少彝,箏壇名師金灼南,...
武訓興學 丐頭毛癱子 吳會丐 糊塗叟行乞中國傳奇譜:乞丐傳奇文摘 編輯 船上的人都是千里求財的,聽說有八箱貨物,一個個欣然願往。當時聚起十六個後生,準...
中華民族有興學的傳統,武訓行乞辦“義學。,陳嘉庚先生捐巨資辦學都已載入了不朽的史冊。所以鼓勵社會及個人捐資助學是解決義務教育經費不足的又一渠道,也是義務...
談遷:窮且益堅著信史武瘋子:世人皆濁我獨清柳敬亭:著名評話藝術家甘瘋子:危難之際顯身手楊岫:經世致用一布衣陳世元:教種甘薯濟蒼生武訓:行乞興學感天地...
歌曲以“中國行乞興學第一人——武訓先生”真實、感人的事跡[1],和對後世所產生的深遠影響為背景進行創作的主旋律音樂作品。通過歌曲的形式歌頌武訓先生的高尚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