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王踐阼是西漢戴德《大戴禮記》中的一篇文章,講述的是周武王剛登基時,向姜太公詢問治國之道的故事。
周武王登基三日後,召見姜太公詢問:“尚父,你說這三皇五帝的治國之道,經過了商湯六百年的傳承和商紂王的毀壞,是否還存在呢?”。姜子牙聽完武王這么問,就知道自己需要向他答疑解惑了,不然若讓這個思想繼續下去,認為三皇五帝之道已經不存在,那么就沒有制衡和引導他為君王該有的德行,肆意而為的結果必然是“百姓遭殃、生靈塗炭”,如紂王是。
姜太公回答周武王的治國之道,有這兩個方面:“一是‘敬、怠’——凡事江山社稷大事,必須保存敬畏、虔誠之心,才能使江山社稷平順吉祥;若有輕慢、懈怠的思想,那么很快就會呈現滅亡的景象。二是‘義、欲’——行仁義、去欲望,只有仁義治國才是國家長治久安的辦法,若欲望橫生,定然使國家陷入凶途。世間上所有的事,不強健就會邪曲生,不心存敬畏就會失去正義;只有注意到這些問題,把那些影響國家治理的邪曲的事物廢除掉,對生民及萬物有虔敬之下,才能使國家萬世長存。”
一番道理講下來,直面厲害關係,存亡廢立之道昭然若揭。對於剛剛登基的周武王至少起到了點醒作用,據記載,周武王聽完了這個答對後“惕若恐懼”。這個事情,就是被取名為《武王踐阼》的歷史名臣奏議里的經典對話。
基本介紹
原文
王齊三日,端冕,師尚父亦端冕奉書而入,負屏而立,王下堂,南面而立,師尚父曰:"先王之道不北面!"王行西,折而南,東面而立,師尚父西面道書之言曰:"敬勝怠者吉,怠勝敬者滅,義勝欲者從,欲勝義者凶,凡事,不強則枉,弗敬則不正,枉者滅廢,敬者萬世。藏之約、行之行、可以為子孫常者,此言之謂也!且臣聞之,以仁得之,以仁守之,其量百世;以不仁得之,以仁守之,其量十世;以不仁得之,以不仁守之,必及其世。"
王聞書之言,惕若恐懼,退而為戒書,於席之四端為銘焉,於機為銘焉,於鑒為銘焉,於盥盤為銘焉,於楹為銘焉,於杖為銘焉,於帶為銘焉,於履屨為銘焉,於觴豆為銘焉,於戶為銘焉,於牖為銘焉,於劍為銘焉,於弓為銘焉,於矛為銘焉。
席前左端之銘曰:"安樂必敬";前右端之銘曰:"無行可悔";後左端之銘曰:"一反一側,亦不可以忘";後右端之銘曰:"所監不遠,視邇所代"。
機之銘曰:"皇皇惟敬,口生〈口後〉,口戕口。"鑒之銘曰:"見爾前,慮爾後。"盥盤之銘曰:"與其溺於人也,寧溺於淵,溺於淵猶可游也,溺於人不可救也。"
楹之銘曰:"毋曰胡殘,其禍將然,毋曰胡害,其禍將大。毋曰胡傷,其禍將長。"杖之銘曰:"惡乎危?於忿疐。惡乎失道?於嗜欲。惡乎相忘?於富貴。"
帶之銘曰:"火滅修容,慎戒必恭,恭則壽。"履屨之銘曰:"慎之勞,勞則富";觴豆之銘曰:"食自杖,食自杖!戒之憍,憍則逃。"
戶之銘曰:"夫名,難得而易失:無勤弗志,而曰我知之乎?無勤弗及,而曰我杖之乎?擾阻以泥之,若風將至,必先搖搖,雖有聖人,不能為謀也。"牖之銘曰:"隨天之時,以地之財,敬祀皇天,敬以先時。"
劍之銘曰:"帶之以為服,動必行德,行德則興,倍德則崩。"弓之銘曰:"屈伸之義,廢興之行,無忘自過。"矛之銘曰:"造矛造矛!少閒弗忍,終身之羞。""予一人所聞,以戒後世子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