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火柴廠

武漢火柴廠

武漢火柴廠,2007年廢止的地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武漢火柴廠
  • 廢止年份:2007年
  • 設立年份:1917年
  • 所在區域:湖北省
  • 性質:地名
  • 羅馬字母拼寫:Wǔhàn Huǒcháichǎng
地名含義,歷史沿革,

地名含義

是一家位於武漢市境內從事火柴生產的工廠。

歷史沿革

民國六年(1917年),當時漢口商會會長李紫雲聯同齊香琴(齊相琴)等人集資20萬元,在礄口仁壽路興建“燧華火柴廠”,成為當時漢口的第二家火柴廠,日產黃磷火柴200簍,產品有“鸚鵡牌”、“飛馬牌”火柴。後由於產品質量不好,加之成本高,資金、原料困難,經營三年不到,於1920年宣告關門。 民國二十年(1931年),漢口商會會長萬澤生同周繡山、陳鏡堂三人合資,在老燧華火柴廠廠址上興辦“楚勝火柴廠”。萬澤生任總經理,陳鏡堂、周繡山任副總經理。聘請陳作風(陳卓嵐)為工程師,黃子權為業務經理。火柴廠籌備不久,武漢就遭受水災,一切工作暫告停止。在大水退卻後,一方面修建廠房,另一方面從上海僱傭熟練技術工人,從溫州購置設備。1932年7月4日,楚勝火柴廠正式生產,主要產品為“星球”牌火柴,同時還有“飛鷹”、“牡丹”、“漢口”、“飛燕”、“舞童”等,共8種品牌。投產初有6部排梗機,男女工人240餘人,每日產量可達16至20箱。1933年後,向漢口日商三井洋行陸續添購4部排梗機,設備趨於完善,每日產量可達24箱。但好景不長,在外商傾銷、同行惡意競爭、賦稅一加再加的惡劣環境下,火柴廠逐漸扭盈為虧。雖然在黃瑞麟、周德才等人的努力下,改進原材料渠道、改進技術設備、減少降低人工成本,但也只能勉強維持。至1935年,楚勝火柴廠虧損已達28萬元,幾位小股東先後挪用公款出走,僅剩周德才一人,形勢堪危。1935年夏,楚勝火柴廠與上海大中華火柴廠加入“中國火柴聯合公司”,改稱為“中華全國火柴產銷聯營社”,由劉鴻生為總經理,聘請日本人植田賢次郎為副經理。聯營社美其名為抵制外貨,實則產銷已受日商控制,通過偷稅等手段,已無虧損之憂。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上海、南京相繼淪陷,長江交通中斷,上海火柴不能運到武漢,漢口火柴價格上漲。萬澤生看準時機,抓緊生產,日夜加班,日產量達到80箱以上,工人增加到820人,盛況空前。火柴價格由聯營初時48元漲至80-116元,可謂發了一筆國難財。1938年初,武漢形勢緊張,火柴廠決定停產。1938年10月22日,武漢淪陷的前三天,楚勝火柴廠各股東達成按股分成協定,該廠宣告結束。武漢淪陷期間,火柴廠為日軍占據,交給日商三井洋行經辦,改名“三井火柴廠”。 1945年10月,火柴廠被國民政府接收,更名為“湖北省漢口火柴廠”,同年冬季開工。不久後將廠遷至慎昌街進化村生產。由於國民黨指派人員經營不善,不到三年就宣告倒閉,1948年3月,國民政府將慎昌街進化村的工廠賣給周呂琦等人,更名為“武漢火柴廠”。同期,李薦廷(李紫雲之子)、劉南陔等人集資法幣1億元,在原燧華廠址開辦“燧華新記火柴廠”。 1949年5月武漢解放後,燧華新記火柴廠因資金不足停工,武漢火柴廠因遭火災停產,湖北省軍區生產合作總社投資21億元(舊幣)扶植生產。1950年至1951年,武漢火柴廠、燧華新記火柴廠先後實現公私合營。1958年6月,兩廠合併,改名國營武漢火柴廠,集中在仁壽路生產。在各級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武漢火柴廠一路走向輝煌,其生產的火柴一度成為緊俏產品,遠銷東南亞各國,甚至火柴廠周邊許多居民以糊火柴盒的報酬貼補家用。直至20世紀90年代初,隨著一次性打火機的出現,武漢火柴廠經營形勢急轉直下。2007年9月,武漢火柴廠整體出售,走過百年風雨的武漢火柴廠就此成為歷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