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運乾先生之子。早年在動盪歲月里顛沛流離、艱苦求學。民國三十年(1941)冬,在貴陽清華中學高中畢業,參加貴州全省會考,因成績優異,獲得貴州省教育廳保送入國立大學的資格。翌年,又考取浙江大學史地系和中央大學師範英語系。最終,和胡濤一起由貴州省教育廳保送入當時風雲人物雲集的國立中央政治大學就讀。求學期間,積極參與抗日救亡活動。並得到父親曾運乾先生的支持,毅然參加青年遠征軍。
1949年後,先在武漢大學財務科工作,1952年年底隨查謙院長由武漢大學赴喻家山創建華中工學院(也就是以後的華中理工大學和華中科技大學,最早參與建校的還有張培剛和張啟明),主管財務,爾後又一手創建了華中工學院財務系統。在華中理工大學從事會計工作二三十年後,於1984年退休,隨後到湖北會計學會所辦雜誌《財會通訊》從事編輯工作九年。
1949年後的30年期間,遭到批鬥,並劃為右派,1979年平反。
基本介紹
人物經歷,主要貢獻,
人物經歷
曾鎮方在抗戰烽火歲月中的求學經歷
青少年時期正是讀書學習的黃金時間,他們那一代人卻不幸碰上了日寇侵華,在此時代背景下,便只能在顛簸流離中去完成學業了。
逃離東北,返鄉讀書救亡
曾鎮方是音韻學家曾運乾教授之子,幼年時曾兩度隨父親到東北奉天(瀋陽)。民國二十年(1931),他正在東北大學附屬國小讀高小一年級。9月18日深夜,他在看完電影后,一個人伏在桌上趕做第二天要交的算術作業,很晚才睡。整夜炮聲隆隆,第二天他才知道是日本人打進了瀋陽城。他只得告別美麗的校園,告別那位辛勤的令人難忘的東北籍老師趙德全,隨父母逃難入關。
他離開東北返回鄉里後,學業時輟時續,或鄉鎮辦國小,或三家村詩塾,顛簸往返,致使他在15歲時才入廣雅國中。
民國二十七年(1938)夏秋之際的高一下學期,他們到南嶽參加湖南學生第四屆集中軍訓,居住在南嶽大廟裡,每一幢僧房住一個中隊。當時訓練總隊長是湖南省主席張治中,副總隊長是俠女施劍翹的弟弟施軍長。來這裡講演的著名學者有晏陽初、蔣夢麟等,以及湖南教育廳長朱經農等。訓練項目包括內務、上操、軍事課程、射擊、打野外、夜間集合等,女同學要接受看護訓練。晚上則練唱抗日歌曲及《保衛馬德里》。日機經常飛過南嶽上空,對衡陽進行狂轟爛炸。每當空襲警報發出,一部分同學跑出廟外,躲入附近山岡的樹林中,部分膽大的同學則仍在廟裡僧房樓板上睡覺,呼嚕嚕地打著鼾。
三個月訓練期滿,他參加了湖南學生戰地服務團,駐紮在嶽麓山湖南大學實習工廠里。時日寇已陷廣州、武漢,戰區迫近長沙,風聲鶴唳,人們多已逃難疏散。
11月20日下午,他們過江來到省教育會坪,參加湖南各界慶祝總理誕辰紀念大會。會後遊行,高呼抗日口號。這時的長沙市面上,顯得非常空曠冷清。最熱鬧的南陽街已是人聲寂寥,車馬稀少,唯有理髮店門前的盤旋筒仍在不停地滾動著,有兩三位理髮師傅站在門前閒望著。他們從南門沿著鐵路向南走,沿路人煙寥落,時有尚未閉目的死者仰臥在鐵軌路旁,顯見得是逃難中慘死的同胞,令人慘目傷心。在猴子石,等待過渡的卡車排列如山,靜聽著那慢吞吞、哆哆哆的輪船聲音,荷槍實彈的憲兵在岸旁維持秩序。他們在此搭輪船渡過湘江,回到河西嶽麓山下。
半夜之際,長沙突起大火,只見對岸整個的長沙城火光通天,每一幢房子都吐出一團火舌,隔著湘江,映得江面通紅,江水恍如鏡子,可以映徹岸上房屋。翌日清晨,他們奉令自湘江西岸向湘潭方向撤退,走了幾十里後,回頭遙望,尚見長沙上空一角火光通紅。撤到湘鄉後,他們又接到回長沙辦理火災善後救濟工作的電令,將國庫中調出的鈔票發給受災災民,每人法幣五元。人山人海的災民排隊領取救濟,有些人一連領了數次。張治中獲知這一情況後說:“他們既站隊數次,也很勞累,以致多領了一點,算了,沒有關係。”
長沙大火後,市民看不到報紙,於是他們辦起了壁報,張貼在街道上。他們駐在又一村礦業研究所,每天到韭菜園一幢樓上,找湖南抗戰統一委員會主任黃少谷領取中央社的電稿,謄寫在壁報上。
他們學生隊又前往長沙東鄉榔梨、金井、麻林一帶,做了一周的抗日救亡巡迴宣傳工作,通過舉辦展覽會,揭露日寇在南京大屠殺中的血腥暴行,宣揚我軍民同胞英勇抗爭、誓死爭最後勝利的事跡,組織登記各鄉鎮的各種民眾救亡團體。
負笈貴陽,保送重慶國立政校
繼長沙大火的國難後,次年他家裡又突遭空前大火,財產文物盡付一炬,前不久長兄又猝然病逝,真到了家破人亡的境地。此時我國沿海精華各省盡受日寇蹂躪,政府機關、文化院校紛紛西遷。民國二十九年(1940),他乃應二兄(曾子泉)之召,負笈貴陽求學。
民國三十年(1941)冬,他在貴陽清華中學高中畢業,參加貴州全省會考,因成績優異,獲得貴州省教育廳保送入國立大學的資格。翌年,他又考取浙江大學史地系和中央大學師範英語系。最終,他和胡濤一起由貴州省教育廳保送入國立中央政治大學(以下簡稱“國立政大”)就讀。
民國三十一年(1942)冬天,他坐汽車從貴陽出發,沿公路北上,渡過波濤洶湧的烏江渡,越過驚險萬狀的釣絲岩,到達我國戰時陪都重慶,到小溫泉中央政治學校報到,入經濟系行政組(學號2480)學習。
學習的內容包括始業教育的精誠講話和學程中的講課。文史哲方面有羅家倫的黨史、錢穆的國史講座、鄭合成的中國史教程、陳節堅的理則學(似為形式邏輯),政治學方面是薩孟武的中國政治史和各國比較政治,專業課有趙蘭坪的經濟學和貨幣學、趙廷樞的初級會計和章長卿的政府會計、田克明的統計學,法學方面則有唐炳麟的民法概論等。
當時是抗戰時期,物資艱困,紙張缺乏,上課時沒有課本,聽講專靠手抄筆記,致有“謄文公”之稱。晚自習全班擠在一個竹棚搭成的教室里,照明則只有一盞煤氣燈。因此,有的同學多等候到圖書館去自習,那裡靜悄悄的,十分安靜。一伙食方面則至為艱苦,每人每餐一小碗菜。環境如此困難,莘莘學子依然弦歌不絕。
報名從軍,受訓復興關
民國三十三年(1944)秋季,日寇自廣西北犯黔邊,侵陷獨山,川黔震動。校長號召十萬知識青年從軍,學校里的從軍運動風起雲湧。他毅然報了名,並得到父親的支持,同班同學羅海澄、白介中、李友鳳、張國荃等也報了名。
他們到江北鴛鴦橋,加入教導第三團待命,擬赴緬甸參加遠征軍。不久,緬甸方面突然來電,不需要人了,全團解散,令他們大失所望。此時他又突接家電,父親在遷址辰溪的湖南大學逝世。數月以來,雖連遭不幸,但他仍然想繼續從軍。
民國三十四年(1945)1月,他到復興關參加青年遠征軍政工人員訓練班,受訓一月。班主任是蔣經國,副主任是鄧文儀,同班受訓的有前期學長馬鶴齡(馬英九的父親)、同期學長徐佳士等。受訓期滿,他被分配到雲南曲靖青年軍207師政治部任上尉連訓導員。同期政法系學長張秘在該師擔任一個劇團的組織事務,外交系學長曹崇祖任美軍譯員。207師士兵均系素質甚高的知識青年,軍事編制及火力配備均甚優越,軍需營養甚佳。
日本投降後復學,畢業後赴天津工作
這年8月,日本宣告無條件投降,抗日戰爭勝利。年底,207師奉令開赴東北接收主權。自雲南曲靖開拔,經貴陽、芷江、洪江、邵陽、湘潭,次年1月至長沙。他向政治部主任請假回益陽鄉里省親,而該師已經開往東北。他向該師政治部函件申請,取得退伍證明書。
民國三十五年(1946)上半年,他在長沙一家工廠工作了數月。入秋之際,他到南京國立政治大學復學,入畢業班。冬天,被分發到鎮江江蘇省田賦糧食管理處實習。民國三十六年(1947),在校學習上課,撰寫畢業論文,題為《中國農村經濟貧困之研究》。7月,在南京紅紙廊政大的大禮堂舉行畢業典禮。畢業後,分配到中央財務委員會,由陳果夫接見談話,具函介紹他和鄭志農、陳新維、鄭長和往天津恆大公司工作。他們每人拿著140萬元法幣的旅費,搭車往上海,再搭輪船赴天津。
天津恆大公司董事長是駱美奐,總經理是李爾康。該公司下有東亞菸草廠、東亞麵粉廠、中華火柴廠。他分配在東亞麵粉廠作會計一年。民國三十七年(1948)10月,他攜內子南返,在國立政校學長王建寅任科長的武漢大學會計科工作。
1949年後,他先在武漢大學財務科工作,1952年年底隨查謙院長由武漢大學赴喻家山創建華中工學院(也就是以後的華中理工大學和華中科技大學)。最早參與建校的還有張培剛和張啟明,他主管財務,爾後又一手創建了華中工學院財務系統。在華中理工大學從事會計工作二三十年後,他於1984年退休,隨後到湖北會計學會所辦雜誌《財會通訊》從事編輯工作九年。1949年後的30年期間,他遭到批鬥,並劃為右派,1979年平反。”
時代的一粒塵埃,倘若落到個人頭上,便是一座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