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通寺

寶通寺

寶通寺位於風景秀麗的武昌洪山南麓,至今已有1600餘年歷史,具有豐富的佛教文化底蘊和深厚的傳統文化內涵,是武漢市唯一的皇家寺院,並且被列為國務院“漢地全國重點佛教寺院”、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武漢佛教“四大叢林”之一,規模之大、殿堂之宏偉為武昌諸剎之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寶通寺
  • 地理位置:武漢市武昌洪山南麓
  • 占地面積:11萬平方米
  • 開放時間:早9:00-晚5:00
  • 景點級別: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門票價格:10元
  • 著名景點:黃龍泉、白龍泉、乳泉、洪山寶塔
  • 所屬國家:中國
  • 所屬城市:湖北省武漢市
  • 適宜遊玩季節:四季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景區熱度指數,歷史沿革,初建,修繕重建,交通信息,公交,捷運,主要景點,規模建制,寺院大小,建築風格,

歷史沿革

初建

寶通禪寺始建於南朝劉宋年間,初名東山寺,後唐貞觀(627年-649年)年間易名彌陀寺,南宋端平年間(1234一1236年),荊湖制置使孟珙為防範金兵南侵,上奏理宗皇帝頒髮帶金,下詔將隨州大洪山寺遷此,改東山為洪山,賜寺名為崇寧萬壽撣寺
元代(1280一1291年),洪山寶塔建,塔高7層,巍峨壯觀。塔內有台階可攀。末萬壽禪寺毀於戰火,此後幾經毀壞。
1332年(元至順三年)華實任該寺住持,毅然以復興自任。他籌集幾萬緡經費,廣求大木由江上運歸。因原址地勢狹窄,不宜擴建,乃夷山填壑,壘石為基,使基寬敞,大興土木,l334年(元統二年)告竣。時人稱新建之寺宇,“金碧髹彤,輝映林谷,宏模偉觀,人天俱瞻”。隨州、許州(今許昌)“三大洪山法席之盛,莫武昌若也”。有黃縉作《武昌大洪山崇寧萬壽寺記》記其事。
1381年(明洪武十四年)朱元璋之子楚昭王朱楨就藩武昌,在蛇山之陽營建楚王府的同時,在洪山重建寺廟。其後楚靖王朱均訛在1457年(天順元年)又大修大雄寶殿等建築。
1485年(成化二十一年)規模大增,並更寺名為“寶通禪寺”,沿襲至今。

修繕重建

1676年(清康熙十五年)大司馬張朝珍、布政使徐惺先後增修,使殿宇宏偉,為“武昌諸剎第一”。
1792年(乾隆五十七年)再次修葺。鹹豐年間又遭兵燹毀圯。
1865一1879年(同治四年至光緒五年)修復,規模遠不及前,寺內現存建築多為當時所建。
辛亥(1911年)武昌起義時,革命軍曾設司令部於該寺。民國年間,程潛出資進行維修,未及竣工即被駐軍破壞。
1932年,方丈問賢法師以同鄉關係請時任湖北省政府主席的夏斗寅支持和援助該寺的復產重建工作,使寺中所失去的全部房產收回。當時該寺範圍甚大,山門設於岳王台(今傅家坡附近)。並在城內龍神廟(今古樓洞民主路東打火機廠附近)設立下院,作為寶通寺行館,專供進城辦事僧人食宿。此時可能是該寺鼎盛時期,香火十分旺盛。
1935年11月24日,已故民國大總統黎元洪國葬禮在這裡舉行超度儀式。
1952年,武漢市人民政府撥款修建,使寶通寺面貌煥然一新。
1953年政府撥款維修寶塔及備殿堂,培植園林花卉,使其恢復舊觀,並列為國家文物保護單位。
1983年列為全國重點寺廟之一,翌年即由國家撥款全面維修,並召回僧眾,恢復佛事活動,接待海內外僧俗各界人士,還設有僧伽培訓班,培訓各地來的青年僧眾。
1994年,在昌明等高僧大德的迫切要求下,在湖北省和武漢市民族宗教局的支持下,由湖北省和武漢市佛協具體籌備,終於恢復重建了武昌佛學院,院址選定在洪山寶通禪寺內。

交通信息

公交

武珞路捷運寶通寺站:59路、66路、401路、413路、503路、510路、518路、518路通宵線、521路、538路、576路、583路、593路、596路、618路、702路、703路、703路通宵線、715路、723路、728路、797路、804路、811路
寶通寺

捷運

寶通寺(Baotong Temple:武漢軌道交通2號線

主要景點

放生池、聖僧橋、東西廳、大雄寶殿、玉佛殿、經堂、禪堂等建築隨山勢而起伏,隱現自然、層疊有致,寺後有洪山寶塔、法界宮,木亭、華嚴洞等

規模建制

寺院大小

寺院占地11萬平方米,是中南地區城市中占地面積最大的寺院

建築風格

過橋數十步為彌勒殿,又稱天王殿或接引殿。殿前左右各立石獅一隻,身高丈余,一戲繡球,一抱幼獅,神態可掬。殿左側有一口大鐵鐘,清鹹豐年間鑄造,由城內鐵佛寺遷來。殿內主尊為彌勒佛,金光奪目;佛寺的守護神韋馱亦供奉在此殿內,背向彌勒而立,造像威嚴。左右有觀音、地藏王塑像,兩壁立有高大的四大天王。
明代獅子明代獅子
由彌勒殿後拾級而上,即可達大雄寶殿。殿內一口有七百多年歷史的大鐵鐘還是1240年(嘉熙四年)孟珙遷寺時鑄造的,鐵身銅緣,形體龐大,重約萬斤,號稱:“萬斤鐘”,其聲雄渾,可傳數里之外。大雄寶殿為正殿,供三位主尊,佛教締造者釋迦牟尼居中,身後左右為文殊、普賢兩菩薩,兩廂有十八羅漢。殿中有歸元寺住持昌明法師所書楹聯一副:
古今來宗教幾何自由平等無如我佛;
東西國文明進化言行高尚獨讓法王。
出後門登山原有鐵佛殿,殿內有鐵佛二座,均為唐代遺物,系從城內鐵佛寺遷來。此殿原為方丈說法處,殿下石砌暗道曾發現方丈說法用的錫杖。殿中銀質舍利塔一座,八寸高,三寸寬,仿緬甸大金塔式樣製成。此殿1949年前已毀於大火。再上即法界宮,為寶通寺前住持持松於1923年由日本留學歸來,為恢復中國密宗,依唐密金剛部五佛曼荼羅修建。原建已遭破壞,如今維修復原。該殿右側有華嚴洞,深丈余,原供有毗盧佛像,現無存。洞上建有華嚴亭,為遊人休憩之所。最上為靈濟寶塔,又稱寶通塔或洪山寶塔。90年代初,中國佛協會長趙朴初先生說:當前最重要最迫切的事情,第一是培養人才,第二是培養人才,第三還是培養人才。湖北省佛教僧才奇缺,許多大小寺廟長期空閒無僧人或無住持,這與湖北在佛教教育史上的地位很不相稱。近代以來,湖北有華嚴大學、法界學院、中江佛學院、武昌佛學院等。其中武昌佛學院貢獻最大、影響最大、創立了新型現代的辦學體系。
玉佛殿玉佛殿
1994年由湖北省和武漢市佛教協會具體籌備,終於恢復重建了武昌佛學院,院址選定在洪山寶通禪寺內。昌明在復校典禮上的講話,處處聲明該院的辦學宗旨是對太虛的繼承:“武昌佛學院創始人太虛佛學思想的正信精華:學佛必須先學做人,成佛必須先成人。我們辦學宗旨就是培育僧才,振興佛教。”
寶通寺齋菜館寶通寺齋菜館
傳統的群體布局形制
這種設計原是根據各個建築物的功能聯繫又結合的思想性和藝術性的要求,在處理各個建築物的主及陪襯關係和掌握各部分的比例尺度上創造一個完整嚴密的群體形象。
寶通寺建築恰恰如此,進得山門到彌勒殿,順階而上到大雄寶殿,順階而下到玉佛殿、如來殿,呈起伏縱軸,依次向里發展,在縱軸線上,各各分布相對的建築群,如山門兩邊的開闊地帶,左邊為樹林,右邊為空地,兩者虛實相生,聖僧橋從放生池中間跨過,步移橋下,法物流通處赫然在眼前,門前的一對明代石獅相映成趣,拾階而上為大雄寶殿,走過左邊廊道,便是迦藍殿,與之對稱的是僧舍,玉佛殿款款臥在大雄寶殿的後面,端莊寧靜。
這些小巧的建築群有的獨立在外,有的環抱主殿,它們之間隔而不斷,通過精緻的護廊巧妙地將它們聯繫在一起,前後連帶或加隔牆分成幾個部分或周圍牆環繞成為一個全體,形成一個院落塔群。布局井然有序。
寶通寺在設計布局上重視的是群體組合的有機構成和端方正直。它著意於表現整個群體空間的秩序,尺度、體量的合理搭配,講究順序組成,營構出了無窮的自然圓融之美。
傳統的園林布局形式
寶通寺的空間比不上南海普陀寺的氣勢恢宏,也比不上少林寺的博大精深。“其地不多,其貴亦不多”,它通過動靜結合,步移景異的園林景觀打動遊人與香客,使人駐足間在“一枝一葉”中領悟“佛”的旨意和品質。正如東晉簡文帝所贊“會必處不必在遠,翳然林水。便有濠濮向想。”
寶通寺內的放生池、聖僧橋、東西廳、大雄寶殿、玉佛殿、經堂、禪堂等建築隨山勢而起伏,隱現自然、層疊有致,寺後有洪山寶塔、法界宮,木亭、華嚴洞等足跡無一不體現一種內心的平靜,它們對景和隔景的運用無不令人陶醉。
對景的布局
對景是指安排在遊人正前方的一些景物。藉以消除視覺中的寂寞感,這種手法即可以是主要景物的安排,也可以是散置在園內的點綴烘托和陪襯。
寶通寺內的對景安排雖是人為,卻帶自然。山門處的空地,按寺院建築的營造法則,應為鐘樓、鼓樓,但卻規劃了生機盎然的樹林和寬闊的空地,一高一低,一實一虛,相映成趣,讓人流連往返。大雄寶殿前後的兩處法物流通處,即嚴謹又實用,人行期間,會有短暫的錯然:是廟還是廟會?但那對石獅又馬上將人的思緒拉回寺院的現實中,它既左右對稱,又層次分明。
穿過接引殿,迦藍殿和僧舍分兩廂排列,迦藍殿為單體單層建築,僧舍為三層群體建築,迦藍殿雕欄刻柱,色彩絢麗,而僧舍紅瓦黃牆,簡潔樸素,這兩者一大一小、一簡一繁、一高一低,不僅在視覺上彌補了空間、體積的不對稱,而且更加烘托出大雄寶殿的雄偉肅穆。
更加巧妙地是洪山寶塔,它高高屹立在洪山上,是當時武昌區的最高點,在城市建築還沒有高速發展的時代,站在寶塔上可以遙見蛇山之上的黃鶴樓。塔對樓,正是一個絕佳的對景,正所謂“相看兩不厭”。雖然守塔的僧人告知,這是一個風水布局,但作者以為這正是規劃者的高明之處,有了這洪山寶塔,使得寶通寺無論在平面空間還是立面空間上,都符合了點、線、面結合的現代美學範疇,也使得不大的寶通寺顯得精緻、穩重。

隔景
隔景也是園林學中的一個名詞。是園林分隔景區的一種手法。使本身不具備風景的內容,通過牆、數、窗、廊等各種手法形成不同的區域。這種手法就是為了使原本平淡的場面更加曲折變化。使遊人感受不一樣的興致和驚喜。
寶通寺也用了隔景的手法,但它卻不是常見的人工製作的牆、窗、廊等,而是巧妙地藉助山勢,把其分成四個區:山門一彌勒殿、大雄寶殿一玉佛殿、祖師殿一羅漢堂、法界宮一洪山寶塔。山門開在一個平緩的斜坡上,站在山門往裡看,聖僧橋擋住了所有人的視線,以至於後面的彌勒殿半隱在紅牆綠柳之中,順看這個緩坡,沿看高高低低、上上下下的台階,才可以望見彌勒殿。初看讓人以為寶通寺只有一個彌勒殿。拜完彌勒殿,殿後門卻是一個陡坡,大雄寶殿就在這坡上,一階一抬頭,讓人感到佛的莊嚴。參完大雄寶殿卻見後面又一殿,原來著名的玉佛殿就隱藏在這層層樓宇中。玉佛殿並沒有後門,寶通寺的軸線也似乎在此嘎然而止,然而它的左邊有一個涼風習習的長廊,長廊盡頭卻又見步步石階,順山而升,站在這台階上,祖師殿、羅漢堂、洪山寶塔由遠及近一一呈列在山坡之上,蒼松翠柏、山風陣陣、莊嚴肅穆中有透著天然的野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