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寶通寺
- 地理位置:武漢市武昌洪山南麓
- 占地面積:11萬平方米
- 開放時間:早9:00-晚5:00
- 景點級別: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門票價格:10元
- 著名景點:黃龍泉、白龍泉、乳泉、洪山寶塔
- 所屬國家:中國
- 所屬城市:湖北省武漢市
- 適宜遊玩季節:四季
歷史沿革
初建
修繕重建
交通信息
公交
捷運
主要景點
規模建制
寺院大小
建築風格
寶通寺建築恰恰如此,進得山門到彌勒殿,順階而上到大雄寶殿,順階而下到玉佛殿、如來殿,呈起伏縱軸,依次向里發展,在縱軸線上,各各分布相對的建築群,如山門兩邊的開闊地帶,左邊為樹林,右邊為空地,兩者虛實相生,聖僧橋從放生池中間跨過,步移橋下,法物流通處赫然在眼前,門前的一對明代石獅相映成趣,拾階而上為大雄寶殿,走過左邊廊道,便是迦藍殿,與之對稱的是僧舍,玉佛殿款款臥在大雄寶殿的後面,端莊寧靜。
這些小巧的建築群有的獨立在外,有的環抱主殿,它們之間隔而不斷,通過精緻的護廊巧妙地將它們聯繫在一起,前後連帶或加隔牆分成幾個部分或周圍牆環繞成為一個全體,形成一個院落塔群。布局井然有序。
寶通寺在設計布局上重視的是群體組合的有機構成和端方正直。它著意於表現整個群體空間的秩序,尺度、體量的合理搭配,講究順序組成,營構出了無窮的自然圓融之美。
寶通寺內的放生池、聖僧橋、東西廳、大雄寶殿、玉佛殿、經堂、禪堂等建築隨山勢而起伏,隱現自然、層疊有致,寺後有洪山寶塔、法界宮,木亭、華嚴洞等足跡無一不體現一種內心的平靜,它們對景和隔景的運用無不令人陶醉。
寶通寺內的對景安排雖是人為,卻帶自然。山門處的空地,按寺院建築的營造法則,應為鐘樓、鼓樓,但卻規劃了生機盎然的樹林和寬闊的空地,一高一低,一實一虛,相映成趣,讓人流連往返。大雄寶殿前後的兩處法物流通處,即嚴謹又實用,人行期間,會有短暫的錯然:是廟還是廟會?但那對石獅又馬上將人的思緒拉回寺院的現實中,它既左右對稱,又層次分明。
穿過接引殿,迦藍殿和僧舍分兩廂排列,迦藍殿為單體單層建築,僧舍為三層群體建築,迦藍殿雕欄刻柱,色彩絢麗,而僧舍紅瓦黃牆,簡潔樸素,這兩者一大一小、一簡一繁、一高一低,不僅在視覺上彌補了空間、體積的不對稱,而且更加烘托出大雄寶殿的雄偉肅穆。
更加巧妙地是洪山寶塔,它高高屹立在洪山上,是當時武昌區的最高點,在城市建築還沒有高速發展的時代,站在寶塔上可以遙見蛇山之上的黃鶴樓。塔對樓,正是一個絕佳的對景,正所謂“相看兩不厭”。雖然守塔的僧人告知,這是一個風水布局,但作者以為這正是規劃者的高明之處,有了這洪山寶塔,使得寶通寺無論在平面空間還是立面空間上,都符合了點、線、面結合的現代美學範疇,也使得不大的寶通寺顯得精緻、穩重。
隔景
隔景也是園林學中的一個名詞。是園林分隔景區的一種手法。使本身不具備風景的內容,通過牆、數、窗、廊等各種手法形成不同的區域。這種手法就是為了使原本平淡的場面更加曲折變化。使遊人感受不一樣的興致和驚喜。
寶通寺也用了隔景的手法,但它卻不是常見的人工製作的牆、窗、廊等,而是巧妙地藉助山勢,把其分成四個區:山門一彌勒殿、大雄寶殿一玉佛殿、祖師殿一羅漢堂、法界宮一洪山寶塔。山門開在一個平緩的斜坡上,站在山門往裡看,聖僧橋擋住了所有人的視線,以至於後面的彌勒殿半隱在紅牆綠柳之中,順看這個緩坡,沿看高高低低、上上下下的台階,才可以望見彌勒殿。初看讓人以為寶通寺只有一個彌勒殿。拜完彌勒殿,殿後門卻是一個陡坡,大雄寶殿就在這坡上,一階一抬頭,讓人感到佛的莊嚴。參完大雄寶殿卻見後面又一殿,原來著名的玉佛殿就隱藏在這層層樓宇中。玉佛殿並沒有後門,寶通寺的軸線也似乎在此嘎然而止,然而它的左邊有一個涼風習習的長廊,長廊盡頭卻又見步步石階,順山而升,站在這台階上,祖師殿、羅漢堂、洪山寶塔由遠及近一一呈列在山坡之上,蒼松翠柏、山風陣陣、莊嚴肅穆中有透著天然的野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