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化學工業區發展“十三五”規劃

按照市委、市人民政府的總體部署和《武漢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精神,為適應國際國內發展環境新變化,推動武漢化學工業區(以下簡稱武漢化工區)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特制訂本規劃。

基本介紹

一、“十二五”時期發展的主要成就
“十二五”時期,武漢化工區以“建設園區”為目標,以服務乙烯項目發展為第一要務,克難攻堅,勇於開拓,構建了以乙烯為核心的石化產業體系,一座現代化的石化產業基地拔地而起,2015年和2016年,連續2年入選中國化工園區20強,2016年成為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
(一)綜合經濟實力實現跨越。“十二五”期間,武漢化工區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34.74億元。2015年,全區實現工業總產值163.66億元,比2010年增長95.84倍;完成工業增加值38.36億元,比2010年增長75.72倍;完成公共財政總收入15.07億元,比2010年增長49.23倍。
(二)石化產業體系基本建立。以80萬噸乙烯項目為核心,實施產業鏈招商,先後引進魯華粵達、遼寧奧克、山東力諾等一批中外知名企業,大力延伸碳五、碳九、芳烴和環氧乙烷等乙烯下游產業鏈,形成了“一核四鏈”的石化產業體系。
(三)安全環保體系日益完善。“十二五”期間,武漢化工區把安全環保視為園區發展的生命線,嚴把準入關、監管關及風險評估關,建立了安全環保消防應急管理平台,構建了由裝置圍堰、應急池、長江大堤組成的三道防線,形成了“事前、事中、事後”全方位的安全監管體系。2015年,全區企業“三廢”外排合格率達到100%。
(四)基礎設施和公用工程初具規模。園區供水、供電、供汽(熱)、消防、污水處理、公共管廊等相關配套設施一期項目全部建成。“十二五”時期,共建成污水處理廠2家,鐵路專用線22公里、碼頭泊位10個、管廊24.3公里、蒸汽管道17公里、園區道路39.2公里。
  (五)科技創新體系初步形成。建立戰略性新興產業引導基金,大力發展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十二五”時期,化工區共建成4家企業技術中心,組建1家工業技術研究院,參與建立乙烯下游產品和有機化工新材料等2個省級協同創新中心。
  (六)園區管理和民生保障能力不斷增強。全面開展機構改革,初步建立辦事不出園區的管理服務體系。建成八吉鑫府農民還建社區,建築面積達34萬平方米。“城中村”改造參保工作全面完成,實現了被征地村民養老保險全覆蓋,投入參保資金達8.77億元,新增參保人員1.86萬人。
  二、“十三五”時期發展面臨的形勢
  “十三五”時期,武漢化工區面臨著難得的發展機遇:從國際環境看,全球石化產業重心東移,石化產業增速將高於經濟平均增速;從國內環境看,石化產業仍有較大發展空間,內需將進一步擴大,為石化產業的持續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經濟環境和市場條件;從區域層面看,國家加快長江經濟帶發展等多重戰略疊加,為武漢化工區發展帶來重大機遇;從武漢化工區自身來看,區位優勢和市場優勢日益凸顯,呈現快速發展的良好勢頭。
  “十三五”時期,武漢化工區也將面臨一系列挑戰:石化產業呈現結構性過剩,行業面臨較大的下行壓力;協同創新體系不夠完善,企業創新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環保意識不斷增強,環境保護要求越來越高;資源要素約束不斷加劇,用地緊張和融資困難等問題將在一定程度上阻礙園區發展。
  三、“十三五”時期發展的總體思路和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以“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為統領,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按照“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要求,堅持產品項目、公用輔助、物流傳輸、環境保護和管理服務“五個一體化”理念,以乙烯項目為核心,以轉型升級為主線,以創新改革為動力,全力構建“一核六鏈三集群” 的產業體系,大力推進集聚發展、綠色發展和創新發展,打造武漢市新的經濟成長極,將武漢化工區建設成為經濟繁榮、社會和諧的“新材料之都、新生態之城”,為武漢市建設國家中心城市作出貢獻。
  (二)基本原則
  1.轉型升級,提質增效。適應新形勢,實現“三個轉變”,即:發展動力由要素和投資拉動轉向創新驅動,重點產業由傳統石化產業逐步轉向以新材料為代表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品項目由大宗石化產品項目逐步轉向高端精細化工產品項目,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增強園區經濟實力。
  2.科技引領,協同創新。以新型工研院和企業研發中心為依託,搭建科技創新平台,促進產學研協同創新。大力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的深度融合,實現管理信息化、裝置智慧型化、產品高端化,提升產業競爭力。
  3.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把環境保護視為園區發展生命線。最佳化產業結構,著力引進能耗低、排放少、環境影響小的項目,推動園區低碳化、綠色化發展。大力發展循環經濟,著力促進園區企業間副產品、廢棄物交換利用和能源梯級利用,提高資源和能源利用效率。
  4.以人為本,改善民生。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處理好經濟成長與環境保護、產業發展與民生改善、新型工業化與新型城鎮化的關係,大力推進公共服務和社會事業發展,讓人民民眾共享產業發展和園區建設的成果。
  (三)發展目標
  實現轉型升級,形成“一軸一城兩園三帶” 的空間布局,建立和完善“一核六鏈三集群”的產業體系,努力打造一流生態工業園區、國家重要石化產業基地、長江中游重要化工物流基地和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
  1.綜合經濟實力大幅提升。全區經濟總量保持中高速增長,重點產業項目加快建設,基本形成以石油化工、新材料、港口物流為主導的產業發展格局,園區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到2020年,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達到320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達到350億元,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達到20億元,各項指標位於全國化工園區20強前列,基本建成產業集聚、環境優美的產業新城。
  2.產業創新體系健全完善。科技創新機制不斷最佳化,科技創新能力得到提升,產品精細化、價值高端化的新型產業體系逐步建立完善,高新技術產業不斷發展。乙烯年生產能力達到110萬噸,乙烯、丙烯、碳四、碳五、碳九、芳烴等六條產業鏈初步建成。到2020年,全區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3%,高新技術產值實現翻番,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和研發機構達到5家,建成國內較為先進的產業研發中心。
  3.安全生產水平顯著提高。“責任關懷”理念深入人心,良好的安全生產文化氛圍逐漸形成。建立和完善安全生產長效機制,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得到有效落實,企業現代安全管理體系、政府安全生產綜合保障體系、區域應急救援體系健全完善,安全生產達到國內先進化工園區水平。
  4.生態體系建設取得突破。牢固樹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實現原料供應、產品生產、產品包裝的全過程綠色化,形成現代生態工業體系。嚴把項目準入關,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單位能耗逐步下降,建成國內一流生態工業園區。到2020年,揮發性有機物及其他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完成市下達任務,單位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降低率完成市下達任務,工業集中供熱率達到100%,工業廢水達標排放率達到100%,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到95%,工業廢氣排放達標率達到100%。
  5.新型城鎮化全面推進。堅持以人為本,按照產城對接的要求,加快推進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實現資源共建共享、基礎設施無縫對接。嚴格控制北湖產業園周邊的安全生產隔離帶,加強生態保護和建設管控。以產興城、以城促產,到2020年,城鎮化率達到98%。
  6.社會事業繁榮發展。堅持保障和改善民生,公共服務體系基本形成,社會保障機制逐步完善,人居環境日益最佳化,主要社會發展指標高於全市平均水平,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成長同步,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進程加快,城鄉公共服務基本實現均等化,民眾幸福感大幅提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四、“十三五”時期發展的主要任務
  (一)構建新型產業體系
  按照產業園區化、煉化一體化、裝置大型化、生產清潔化、產品高端化的要求,以80萬噸乙烯項目為支撐,以轉型升級為主線,以高技術、高附加值、差異化為發展方向,促進乙烯項目擴能改造,著力發展以新材料為代表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大力構建“一核六鏈三集群”的產業體系(一核是指以煉化一體化基地為核心,六鏈是指乙烯、丙烯、碳四(C4)、碳五(C5)、碳九(C9)、芳烴(C6—C8)等六條產業鏈,三集群是指石化、新材料和生產性服務業等三大產業集群),初步建成國家重要的石化產業基地、長江中游重要化工物流基地和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
  1.大力延伸乙烯及其下游產業鏈。積極爭取中石化支持,推動乙烯生產能力由80萬噸/年擴能至110萬噸/年,規劃布局1500萬噸煉油和芳烴等重大石化產業項目,打造煉化一體化產業基地。積極外購甲醇,發展60萬噸/年甲醇制烯烴(MTO)項目,豐富烯烴等原料的來源,最大程度實現資源的有效利用和深度轉化。延伸產業鏈條,提升整體實力。最佳化乙烯下游產品方案,規劃建設一批產品市場前景廣闊、工藝技術先進、綠色安全環保、經濟效益良好的下游衍生產品。
  (1)乙烯產業鏈。乙烯擴能改造項目提供乙烯30萬噸/年,MTO項目提供乙烯32萬噸/年。依託新增乙烯資源,乙烯產業鏈規劃以下項目:30萬噸/年環氧乙烷(EO)項目、25萬噸/年苯乙烯項目、5萬噸/年三元乙丙橡膠(EPDM)項目、20萬噸/年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項目、5萬噸/年乙烯—辛烯共聚物(POE)項目、5萬噸/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項目和1萬噸/年聚乙烯蠟項目。
  (2)丙烯產業鏈。乙烯擴能改造項目提供丙烯15萬噸/年,MTO項目提供丙烯32萬噸/年。依託丙烯資源,規劃建設32萬噸/年苯酚/丙酮項目、30萬噸/年環氧丙烷項目和13萬噸/年丙烯腈項目。
  (3)C4產業鏈。利用液化石油氣(LPG)中的C4資源,規劃建設8萬噸/年順酐項目、20萬噸/年異丁烷脫氫項目、10萬噸/年醋酸仲丁酯項目、8萬噸/年2—丙基庚醇項目、15萬噸/年異壬醇項目和5萬噸/年己二腈項目。
  (4)C5、C9產業鏈。規劃建設0.5萬噸/年二氯菊酸乙酯和1萬噸/年芳樟醇項目、2萬噸/年C5加氫石油樹脂和2萬噸/年C5石油樹脂改性萜烯樹脂項目、0.3萬噸/年乙叉降冰片烯(ENB)和1萬噸/年環烯烴共聚物項目、2萬噸/年C9加氫石油樹脂項目、10萬噸/年苯甲酸項目。
  (5)芳烴產品鏈(C6—C8)。芳烴產品鏈與乙烯、丙烯、C4產業鏈融合發展,規劃建設苯乙烯、苯酚等項目。
  2.重點發展新材料產業。堅持市場需求導向,按照精細化、差異化、高端化原則,大力引進高性能樹脂、特種合成橡膠、高性能纖維、膜材料、高端專用化學品項目。通過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相結合的發展模式,形成上下游一體化發展格局,促進園區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
  (1)先進高分子材料
  ——高性能樹脂。積極引進聚苯醚(PPO)、聚苯硫醚(PPS)、聚對苯二甲酸丙二醇酯(PTT)、對苯二甲酸1,4—環己烷二甲醇酯(PCT)、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1,4—環己烷二甲醇酯(PETG)、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聚醯亞胺(PI)、聚碸(PSF)、聚芳醚酮(PAEK)、液晶聚合物(LCP)、聚乙烯醇縮丁醛樹脂(PVB)、聚乙烯—乙烯醇樹脂(EVOH或EVOL)等工程塑膠項目。大力發展特種長鏈聚醯胺(尼龍)項目,建立國內首套生物基長鏈聚醯胺大型工業化裝置,進而建成在國際、國內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生物基長鏈聚醯胺生產基地。
  ——特種合成橡膠。重點引進聚丙烯酸酯橡膠(ACM)、高端熱塑性彈性體、異戊二烯及異戊橡膠、乙丙橡膠等項目。
  ——高性能纖維。重點引進高強度和高模度碳纖維、對位芳綸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聚醯亞胺纖維、聚對苯二甲酸丙二醇酯纖維等項目,並發展纖維級聚苯硫醚和生物法1,3—丙二醇等配套項目。
  (2)電子信息功能材料。重點推進電子化學品配套產業發展,重點引進光刻膠、CMP漿料等電子化學品、信息化學品項目。建設光纖預製棒項目,大力發展光纖光纜等材料。
  (3)先進電池材料。積極開發鋰電池、太陽能電池和燃料電池配套化學品,超級電容、鋰離子電池動力電池及電極材料、有機電解液等配套材料
  (4)高性能膜材料。重點引進高性能水處理膜項目,包括反滲透膜(RO)、超濾(UF)、納濾膜(NF)和微濾膜(MF)等,引進醫用分離膜、太陽能電池、鋰電池、燃料電池膜、特種光學膜、特種氣體分離膜、燒鹼用全離子交換膜等項目,並發展功能性膜材料配套專用樹脂項目。
  (5)其他新材料。積極引進日化產品專用化學品、食品添加劑、印刷油墨、橡膠加工劑、紡織化學品、水處理化學品、潤滑油相關化學品等項目。大力發展乙二醇、減水劑及特種聚醚、非離子表面活性劑、苯甲酸、戊二醛、甲基四氫苯酐、PPT級高純試劑、(氟代)碳酸丙烯酯、環保型印染助劑、化纖油劑、發酵法番茄紅素、環保型塑膠加工助劑等項目。適時發展納米、晶須材料、新能源材料(六氟磷酸鋰、磷酸鐵鋰、錳酸鋰等)、核用材料、建材、食品及醫用化學品等無機材料項目。
  3.積極打造港口物流產業。堅持安全、專業、綠色、高效原則,充分發揮武漢化工區獨特的區位交通、產業配套和物流設施等優勢,依託長江黃金水道,以第三方物流為重點,健全水路、公路、鐵路、管廊等“四位一體”的綜合運輸體系,實現商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等“四流合一”,加快形成立足武漢、服務中部、貫通長江、輻射全國的長江中游化工物流產業基地。
  4.配套發展現代服務業。以完善現代產業體系和提升園區服務水平為目標,配套發展現代生產性服務業、總部經濟及商貿商務服務業,逐步提高服務業增加值比重。
  (二)最佳化空間布局
  以化工大道為產業發展主軸,積極對接“大臨港”板塊,有效串聯各功能區。以“一城兩園”為主要功能區,支撐武漢化工區內各資源要素的有效集聚、有序發展。以“三帶”為生態底線,確保化工生產區與周邊區域實現隔離,滿足化工產業安全環保需要。重點推進北湖產業園建設,逐步推進建設新城建設,積極啟動清潭湖生態科技園建設。
  1.一軸——化工大道發展主軸。沿化工大道形成貫穿全區的產業發展主軸,有效串聯“一城、兩園”,全面融入“大臨港”板塊。
  2.一城——建設新城。規劃面積30.6平方公里,主要包括生活商業區、民營經濟區和生態經濟區三大部分。按照生活服務和產業配套總體思路,重點完善居民生活、商業、醫療、教育等配套設施和公共服務功能,以產興城、以城聚產,促進產城對接,打造生態生活之城。
  3.兩園——北湖產業園和清潭湖生態科技園。北湖產業園規劃面積30.28平方公里,主要包括 “一基地四片區”,即:煉化一體化產業基地;乙烯下游產業區、循環經濟產業區、港口物流區、智慧產業區。積極推進乙烯擴能,著力引進高端精細化工和化工新材料等產業,配套建設化工倉儲物流、循環經濟等產業。清潭湖生態科技園規劃面積10.76平方公里,著力打造高端生產性服務業,逐步形成“三大亮點+兩個支撐”的產業體系,即:研發、物流、商務服務等“三大亮點”產業;生態休閒業和教育培訓業等“兩個支撐”產業,打造美麗清潭、智慧清潭、國際清潭。
  4.三帶——長江生態景觀帶、北湖大港生態防護帶、八吉府生態綠化帶。加強重點湖泊、河流、長江沿岸生態修復和綜合整治工程建設。在沿江區域重點建設江灘濕地、林帶和公園,形成濱江生態景觀帶。充分發揮北湖大港的隔離作用,在北湖大港沿線發展生態防護林帶,構建高標準的自然生態防護體系。在乙烯核心廠區以西一定區域範圍內進行生態保護和開發,形成集生態保育、生態農業、生態旅遊等功能於一體的生態廊道。
  (三)建設一流生態工業園區
  堅定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長江經濟帶發展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重要講話精神,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原則,注重園區開發與生態建設相協調,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和資源循環利用力度,打造安全、環保、綠色、可持續發展的一流生態工業園區。
  1.進一步完善園區循環經濟體系。加快組織修訂武漢化工區循環經濟發展規劃,形成裝置互聯、產品互供、系統集成、企業集群、產業集約(“兩互三集”)的循環經濟產業格局。通過企業間主、副產品循環、交換,發揮“隔牆”效應,使物料、熱能、水、土地等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實現資源利用最大化和廢棄物排放最小化。
  (1)建立和完善生態工業體系。結合園區實際,積極打造“一島兩鏈網”。一是建立以中韓石化公司為核心的“公用工程島”。充分發揮中韓石化的公用工程優勢,積極為乙烯下游企業提供原料、工業氣體、蒸汽等產品和副產品。二是打造“循環經濟動脈鏈網”。鼓勵企業採用先進技術,實施清潔生產,提高物料利用效率,減少廢棄物排放。依託中韓石化公司,構建乙烯、丙烯、C4、C5、C9、芳烴(C6—C8)等產業產品鏈,重點打造高性能樹脂、特種橡膠、高性能纖維和高端化學品等項目,構建“吃乾榨盡”的循環經濟動脈產業鏈網。三是打造“循環經濟靜脈鏈網”。制訂產業循環發展實施方案,鼓勵企業開展綠色產品設計、綠色原料選用及廢棄物回收利用,實現產品代謝的閉路循環、能源的梯級利用和工業廢物的資源化利用,切實提高資源和能源利用效率,構建“變廢為寶”的園區靜脈產業鏈網。到2020年,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到95%,全區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達到全國化工園區先進水平,工業集中供熱率達到100%。
  (2)構建小、中、大三級循環體系。一是嚴把項目準入關,構建企業內部小循環體系。把好項目審批關,引導、鼓勵企業採用先進工藝和清潔生產技術,推進資源的減量化和綜合利用,從源頭減少廢棄物的產生和排放。鼓勵企業採用餘熱梯級利用、中水回用等技術,提高能源和水利用效率。二是循環利用園區資源,構建企業間中循環體系。通過裝置互聯、產品互供,促使園區資源最佳化配置和廢棄物有效利用。鼓勵園區企業按照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加強廢棄物料和能源綜合利用,大力支持園區企業之間餘熱和乾氣回收利用等項目建設。三是注重區域間互通,構建區域間大循環體系。通過熱電聯產、廢渣利用,實現能源物料的最佳化利用。根據不同區域對能量等級要求不同進行合理配置,推動能源梯次利用。實施工業能效提升計畫,建立能源管理中心,推進能效對標活動,積極推行碳排放交易,促進企業節能減排。在北湖產業園建立循環經濟產業區,支持污水處理、粉煤灰綜合利用和廢舊電子資源綜合利用項目建設。到2020年,工業廢水達標排放率達到100%,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到95%。
  2.加強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按照綠色發展原則,堅持生態底線思維,加大環境治理和資源保護力度,推動園區企業節能減排,促進產業綠色發展。
  (1)完善節能減排機制。在項目選擇上堅持綠色節能,完善入園項目“部門初審、專家評審、管委會審核”三級審查制度,避免高能耗、高污染產業進入化工區。建立健全節能減排統計、監測和考核體系,加強園區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大力推動能源契約管理,探索建立企業能耗監測平台。完善全區環境監測體系建設,建立標準化環境空氣監測站和水監測網,重點對有機揮發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硫化氫及其他空氣污染物進行監測,強化對清潭湖和竹子湖水質的監控。完善企業節能減排管理制度,探索鼓勵環境污染治理第三方運營管理機制。督促企業嚴格執行“清污分流、雨污分流”,實行廢水分類收集、分質處理及預處理,確保園區污水達標排放。到2020年,揮發性有機物及其他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完成省市下達目標任務。
  (2)推動企業開展清潔生產。支持企業開展節能技術改造,積極推廣餘熱余壓利用、能量系統最佳化、電機系統能效提升等節能技術,進一步提升園區內企業節能減排技術水平。開展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工作,力爭到2020年園區內規模以上企業全部達到清潔生產企業水平,強制清潔生產審核實施率達到100%。
  (3)加強自然生態系統保護。加強園區內清潭湖、竹子湖、嚴西湖等湖泊及其水系的生態修復和保護,落實重點湖泊“三線一路”保護規劃,完成竹子湖、清潭湖清淤整治工程。完善生態保護利用制度,維護區內生態框架的完整性,充分利用現有湖泊、山體以及自然地形地貌,構建生態隔離帶,實現居住區與產業區隔離,減少廢氣、廢渣、粉塵、噪音等對居住區的影響。
  (4)大力推進園林綠化建設。強化自然山體的保護和綠化,加強道路林帶、農田林網、江河湖泊岸林、人工濕地、生態綠道建設,形成山水相互融合、綠地均衡分布的生態體系。
  (5)加強環境保護工作。開展園區規劃環境影響評價以及園區內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對新建項目建設用地的土壤和地下水污染情況進行風險評估,適時對園區規劃開展環境影響跟蹤評價,及時核查規劃實施過程中產生的不良環境影響。組織開展 “環境開放日”活動,加強責任關懷,保障公眾知情權與監督權,構建公眾、企業同政府部門之間的溝通橋樑。
  3.強化安全生產監管。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堅守安全生產紅線,對標新加坡裕廊島工業園,完善園區封閉管理,加快安全設施建設,構建園區安全生產管理、風險管控、應急救援體系,全面提升園區安全生產水平。
  (1)完善園區安全生產管理體系。明確行業監管責任,構建綜合監督和行業監督相結合、各部門齊抓共管的安全生產監管格局。按照“五落實、五到位”要求,強化企業主體責任落實,監督和指導企業建立完善的隱患排查治理體系,提高企業風險防控能力。深入開展安全生產標準化達標活動,提高企業基礎安全管理水平。完善園區安全生產監管體系,進一步充實安全監管人員,建立專門的安全生產執法隊伍,提高安全監管能力。完善安全生產投入機制,建立安全生產專項基金。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安全生產,建立生產安全誠信約束機制。大力推行安全生產責任險和環境污染強制險,建立社會力量和社會商業保險機構參與的安全監管的新模式。委託專門機構、行業協會等第三方組織,定期或者不定期開展安全檢查和安全評估。
  (2)健全園區整體安全風險管控體系。一是嚴格項目準入。認真貫徹落實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完善化工區項目安全準入辦法,建立項目安全事項“負面清單”和新項目安全管控聯動機制,構建風險管控長效機制。對入圍重大項目實行綜合評價管理,對危險性較大的建設項目開展定量風險評估。開展新一輪園區整體安全風險評價工作,針對出現的新風險和危險源,全方位進行管控,將風險防範任務具體落實到各個負有安全監管職能的部門。二是提升企業工藝設備本質化安全水平。按照“四個一流”理念,堅持高標準嚴要求,鼓勵危險化學品企業採用一流的設計、一流的設備、一流的工藝和一流的管理模式。鼓勵企業裝備自動化控制系統(DCS)和緊急停車系統。三是強化化工過程安全管理。全面推行隱患排查治理“兩化體系”建設。推動危險化學品企業建立風險管控制度,開展全員、全過程風險辨識分析,將風險管理融入設計、施工等各個環節。突出加強重大危險源、公共管廊、危化品運輸車輛重點部位的動態監控,深入推進園區封閉管理。
  (3)建立現代化的應急救援體系。一是構建一體化應急指揮系統。整合區內相關部門和資源,建立集信息收集、傳輸、反饋、區域安全監控、事故和災難預警、調度、處置於一體的綜合應急聯動中心。強化應急管理機構、專項應急指揮機構與相關部門之間的信息溝通和應急協作。建立聯絡會商工作機制,強化聯合檢測預警、信息互通和資源共享。完善突發事件應急處理預案,加大現場統籌和管控力度。二是加強應急救援隊伍建設。堅持“專業搶險為主、社會救援為輔,專兼結合”原則,形成以公安消防專業隊伍為骨幹、園區工程搶險單位和企業共同參與的應急救援隊伍。三是加快應急救援設施建設。大力推進武漢化工區安全環保應急平台(二、三期)建設,建立統一指揮、反應迅速、保障有力的國家級危險品應急救援基地。進一步完善企業事故預警預報體系,鼓勵企業建立健全環境應急預案體系及有毒有害風險預警體系。建立具有化學品傷害急救、職業病防治等功能的三甲醫院,加快園區應急避險疏散場所和危化品停車場的建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