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八里畈隸屬於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是花木蘭的故鄉,位於姚家集鎮,屬商、西周金牛畈遺址遺址:面積約3000平方米,文化層厚1米左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武漢八里畈
- 面積 :約3000平方米
- 位置: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
- 相關記載:花木蘭故鄉
村情概況:,位置:,歷史悠久,
村情概況:
採集商代陶片以夾砂灰陶為主,泥質紅陶次之,紋飾有繩紋、弦紋、圓圈紋,器形有鬲、豆等,西周陶片以夾砂褐陶為主,紋飾有繩紋、附加堆紋、弦紋,器形有鬲、豆、罐等。金盆店遺址:位於姚家集鎮金盆店村,屬商周遺址,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面積約2.5萬平方米,文化層厚2.5米左右。採集陶片以泥質灰褐陶為主.夾砂灰褐陶次之,有少量泥質褐陶或黑灰陶,紋飾有繩紋、附加堆紋,器形有鬲、甗、罐等。
位置:
八里畈村位於姚家集鎮治所東北4公里處。西瀕灄水河,東接紅安,北連大悟。此處歷史文化底蘊豐厚,積澱極深。西周時,八里畈就有先民棲息,戰國初期,楚軍曾與犯楚的敵人多次在此激戰。唐末五代時,有巴姓人居此經營茶館酒肆,北宋初,八里畈建成了街市,街市東的灄水河邊建成了能停泊百噸貨船的大碼頭,為豫皖東南一些州縣及黃安等地的商品集散地及轉運中心,成為與西陵城關、長軒嶺鴦雞坡齊名的“商賈雲集、貨載百船、旅店客棧甚多”的發達之地。更具文化特點的是:據傳北宋著名人物包文拯,曾在此為政一段時間。又相傳大理學家程顥程頤由黃陂北上河南,爾後由洛陽南下探視第一故里黃陂時,曾多次路過八里畈,並讚頌時稱為巴陵市畈的這個地方位置好、歷史久、土地寬。甲申仲夏的一天,在姚家集鎮辦公室胡劍中主任的安排下,我與當地作家丁和嵐先生驅車探訪了八里畈。
與程顥程頤同源共祖
到八里畈後,農民胡承忠、陳家源、杜德英、黃炳權、程敦權等人熱情地接待了我們的來訪。談到八里畈的由來,94歲高齡的杜德英老太婆說:聽上輩人講,北宋天禧末年(1021年),安徽定遠縣大批流民落居灄水中上游一帶,朝廷於天聖年間設臨時定遠縣治於此(算是定遠陪縣)。縣官即是初出仕的包文拯。包文拯“治定遠兩年績豐”,深得朝廷讚賞和百姓愛戴。時八里畈叫巴陵市畈或巴陵肆畈。巴陵,即巴姓人在八里畈建有陵墓;市畈,即街市建在畈上;肆畈,即鋪店等建在畈上。叫巴陵市畈自那時起,一直延用到20世紀50年代。明以後,八里畈就沒有巴姓人。巴姓人是怎樣在八里畈銷聲匿跡的,也無從考證。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有人認為巴陵市畈四字古板、筆劃多、不順口,便將巴陵市畈改叫了八里畈。叫八里畈,也有其道理。八里畈南起李家河灣、北至北門港,南北長8華里,東西寬2.2華里,一馬平川,土地肥沃。正因八里畈具備了臨灄水、水邊有連通豫皖的古驛道、水陸交通便利、土地寬闊肥沃等條件,又有程遹、程珦在黃陂為官、珦妻侯氏在陂生程顥程頤的歷史及程顥程頤稱巴陵市畈位置好、歷史久、土地寬的傳說,故明洪武后,今八里畈程氏先祖看中巴陵市畈山水土地,因住其地,繁衍生息。《程氏宗譜》上有詩為證:“閱盡遷居景,惟看綠水光,青鷹前向日,白鶴後朝陽,得地載培厚,承天積善強,森森山色翠,鬱郁水光涼,一脈成三穴,兩龍結一鄉,乾方形不改,異地是居場。”這首詩內容豐富,詩中也表明了程氏是由“異地”遷徙巴陵市畈的。丁和嵐先生說:“現住八里畈的程姓人先祖,是由河南洛陽遷徙黃陂的,與程顥程頤二夫子同源共祖。”
康熙皇帝賜程氏字派
“二程”理學的建立,不僅為“二程”本人贏得了聲譽,而且也為程姓人增添了光輝。宋徽宗大觀年後,程姓人都以程顥程頤是本族本姓人和先祖為榮。更使程姓人感到驕傲和光彩的是:清康熙皇帝還為程氏賜了世派。關於康熙帝為程氏賜世派字,民間有多種傳說。其中一個傳說是: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聖祖玄燁在尚書省翻閱志書譜牒時,應在朝為官的程姓人之請,特為程氏賜了世派字。康熙皇帝賜程氏世派字為“正大光明、行義敦仁、世德永昌、道惟中立、文華普照、含真抱璞、邦國之楨、大貴端方、輝耀綿長”。一國之尊為程氏世派賜字,足見康熙帝對“二程”夫子及後裔的敬重。
翻閱《程氏宗譜》,除了解康熙皇帝為程氏賜世派字外,我對程氏的世系等歷史亦有一些了解。程氏世系圖的文字記載是:“伯符公至元潭公四十五世,元潭公復為一世祖,一世祖元潭公至文季公十五世,文季公至二程夫子伊川先生二十世,伊川先生至德用公八世,德用公至楨字二十二世,總計一百零九世。
古賢經堂與程氏公祠
八里畈灣西北原有一始建於明正德年間的古賢經堂。丁和嵐、程敦權介紹:古賢經堂乃程氏公祠,因建在八里畈灣,人們也叫它八里古賢經堂。古賢,即程氏古代先賢。清嘉慶道光時,黃陂、孝感、黃安等地程姓人請祖入祠,程氏公祠內供奉的有程氏一世祖元潭公、十五世祖文季公及程遹、程珦、程顥、程頤等群賢木偶像。經堂,即藏四書五經、佛經道典等書的地方。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巴陵市畈古賢經堂改為吉言祠,並陳列有許多“二程”夫子著述的木刻版本書。清宣統三年(1911年),吉言祠垮毀,民國11年(1922年)初,由夏口縣山貨幫董程實夫組織,通過變賣田地、大戶捐款、無錢出力等途徑,於當年9月修復擴建了程氏公祠。復修擴建後的程氏公祠又復名古賢經堂。古賢經堂占地面積約3000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1200平方米。經堂斗拱飛檐,分上中下三重。前為供奉程氏賢哲的正堂,後為存放經書典籍及“二程”夫子著述的經堂,再後為食宿處和庫房。1937年秋,古賢經堂不慎火災後,又遭受人為的嚴重破壞,程氏先賢塑像、經書典籍等大多焚毀遭劫。1941年前後,日寇修整建在姚家集的太倉洋行,一部分木材就拆自於古賢經堂。抗日戰爭勝利後,古賢經堂殘存的房屋由一個老道人看護。老道人羽化升仙后,古賢經堂於1958年徹底毀沒。
程敦權等人講,古賢經堂除供奉程氏先賢遺像、存藏經書典籍著述外,它還是黃陂灄水中上游、八里畈周邊程姓人商討辦理本姓本宗族對內對外事務、族眾進行宗教、文化等活動及元宵節賽龍燈獅子、祭龍祭獅子的祭祀娛樂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