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蘇武紀念館是依託蘇武墓而建立的一座人物類紀念館。
2005年,開始籌建。
2006年,正式開館。
建築布局
綜述
武功蘇武紀念館占地面積7000平方米、建築面積1080平方米。館內主要建築依次為仿漢闕門、蘇武牧羊銅像、南北廡廊、蘇武大殿、南北祭亭、蘇武墓祭台草冢。蘇武墓穴東向,背附青山,漆水河自墓前蜿蜒而過,依山傍水,為“武功八景”之一。墓前豎有清乾隆年間陝西巡撫畢沅書《漢典屬國蘇公墓》、武功縣令阮曙書《漢典屬國蘇子卿之墓》及民國時期的《重修蘇武墓門碑》等碑石。
館藏文物
綜述
武功蘇武紀念館通過原遺留,海外捐贈渠道取得文物。有名人題字、畫楹聯、詩詞等藏品共308件(副)。
重要藏品
華國鋒題字,鐘明善題寫詩作等。
藏品保護
除部分作品、石刻陳列展用外,全部收藏於珍藏室分類保管科學研究。
文化活動
宣傳教育
武功蘇武紀念館每年都要接待大量的學生參觀學習,共青團武功縣委組織武功縣中國小師生開展掃墓活動,寶雞文理學院、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生參加教學實踐活動,親身感受蘇武忠貞不屈的愛國主義精神,為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遠大理想奠定了基礎。與鹹陽電視台合作,製作完成蘇武—蘇武紀念館專題片,並在市、縣級電視台播出。2008年10月18日,武功縣在蘇武紀念館成功舉辦了中國武功蘇武文化藝術節和第七屆世界蘇姓懇親大會,中央電視台現場錄相,並在中央台三套藝苑風景線欄目播出,從2004年始,每年世界蘇姓總會與武功縣人民政府清明節公祭蘇武活動已成慣例。
交流合作
從2004年開始,武功蘇武紀念館與中國台灣、中國香港、韓國、印尼、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的蘇氏宗親會進行了廣泛的交流合作,內地各省、市的蘇氏宗親會每年祭祖活動從未間斷,寶雞文理學院哲學系學生將蘇研究作為課題,來館參加學習實踐活動,並取得一定成果。
科研隊伍
武功蘇武紀念館以蘇武紀念館為依託,成立了蘇武研究會和武功蘇武宗親聯誼會,兩會共吸納各界賢達人士200餘人,對蘇姓起源、蘇武精神、蘇姓分支、世界蘇姓分布進行了廣泛深入系統的研究,取得了較為豐富的成果和珍貴的歷史資料。編輯出版了《漢之魂——蘇武精神及其現代價值》一書。
相關歷史
蘇武,字子卿,陝西武功人,為平陵候蘇建次子。
漢武帝天漢元年(前100年),受漢武帝派遣,出使匈奴,後因受到副史張勝事發牽連,滯留閱奴十九載,仗節牧羊,忠貞不屈,愛國正氣浩然長存。
漢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才回到漢長安,被漢昭帝封為典屬國,專門負責邊疆民族事務。
神爵二年(前60年),蘇武病故,葬於故里武功,享年80餘歲蘇武出使匈奴只是西漢時期眾多使節往來中的一次,卻因其盪氣迴腸的感人場面而定格於歷史長河,並千古流芳。究其原因:作為使節的蘇武在歷史的緊要關頭,捍衛了使臣的尊嚴,維護了國家尊嚴。東漢史學家班固曾經引用孔子的話來評價蘇武,“志士仁人,有殺身以成仁,無求生以害仁”,“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前一句概括了蘇武的人品,後一句定性了蘇武不辱使命的責任感千百年來,蘇武的名字和他杖節牧羊的形象,一直以詩歌、繪畫、音樂、戲劇等形式在世間傳頌,蘇武的精神已經化作血液,在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軀體中流淌、流淌……。蘇武病故後,葬於武功縣龍門村前的二級台地之上,受到歷朝朝代的敬仰,祭奠活動從未間斷。改革開放以來,每年清明節前後都舉辦海內外蘇姓後裔及社會各界公祭蘇武的活動。
2008年10月,第七屆世界蘇姓懇親大會及中國·武功蘇武文化藝術節曾在這裡舉行館內現設有《蘇武生平事跡展》,用文物、圖片、文字等資料將蘇武一生的主要事跡和貢獻作了詳盡的敘述和介紹,得到觀眾的好評。
所獲榮譽
武功蘇武紀念館作為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寶雞文理學院教學實踐基地。
1957年5月31日,被公布為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4年8月,被鹹陽市委、市政府命名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機構設定
歷任館長:尚繼忠(2006年3月至今)。
單位性質:國有事業單位。
經費來源:全額撥款。
機構設定:下設辦公室、陳列部、保衛部、宣教部、後勤部5個部門。
人員編制、組成:人員編制30人,實有30人(其中管理崗位6人,專業技術崗位10人保衛人員6人,講解人員4人,工勤人員4人)。
服務觀眾項目:蘇武生平事跡陳列展、旅遊商品銷售部。
觀眾接待:每年接待觀眾5萬人次,其中學生2萬人次,外賓0.1萬人,國內遊客2.9萬人次。
參觀信息
武功蘇武紀念館位於武功鎮龍門村前的台地之上。
周一至周日,8:00—17:00。
免費開放。
從武功縣人民政府出發自駕約36分鐘、20.16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