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統十四年

正統十四年,指的是公元1449年。明朝第六任皇帝朱祁鎮的年號,是年發生土木堡之變,明代宗繼位改年號景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正統十四年
  • 性質:時間
  • 公元:1449年
  • 歷史大事:王驥征剿思機發
中國紀年,歷史大事,王驥征剿思機發,英宗親征瓦剌,土木之變,南遷之爭,郕王即皇帝位,也先大舉入寇中原,

中國紀年

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

歷史大事

王驥征剿思機發

王驥等奉命征剿思機發,於正統十四年(1449)二月十八日,由騰衝衛進兵乾崔,至南牙山登入抵沙壩,再造舟至沙江。思機發樹柵於江之西岸拒守,王驥等揮兵順江而下抵管屯,會木邦、緬甸兩宣慰亦列兵於沿江兩岸。王驥等遣兵奮力攻破其柵寨,得積穀四十餘萬石,軍士飽食,銳氣培增。官軍、土兵分道並進,盡破山寨。斬殺不計其數。思機發敗潰逃跑。四月,奉命班師。

英宗親征瓦剌

正統十四年(1449)瓦剌也先統一蒙古各部後,也先屢次入朝進貢,太監王振以藻飾太平為名,常齎瓦剌貢使金帛無數,凡其所請亦無不給予。不久,貢使日增,不久又以虛數報朝廷以冒領廩餼。是年春,也先遣二千人前來貢馬,號稱三千。王振怒其偽詐,令禮部核實,汰其虛報者不與賞賜及供應,對其貢使之請僅允予五分之一。也先恚怒,於是借減給貢使為釁端,率眾大舉攻掠明之邊境。也先率部先寇大同,至貓兒莊;脫脫不花進犯遼東;知院阿剌寇宣府,圍赤城;又有一路專攻甘州。明朝官軍相繼敗潰,北邊紛紛告急。王振勸英宗親征。兵部尚書鄺埜,侍郎于謙,力言“六師不宜輕出”,英宗不聽。同年七月十四日,吏部尚書王直率百官力諫:邊鄙之事,自古有之,惟在守備嚴固。陛下得天之臂助,宜固封疆,申號令,堅壁清野,蓄銳以待之,可圖必勝,不宜親率六師遠臨塞下。況目前秋署尚盛,旱氣未回,青草不豐,水泉猶澀,人畜之用,實有未充。且車駕既出,四方急奏豈能即達。其他利害難保必無。天子至尊而親赴險地,臣等以為不可。英宗不從,次日下詔親征,命郕王(朱祁鈺)居守。十六日,遣告廟社,車駕發京師,英宗親征,文武吏卒倉卒就道。英國公張輔,成國公朱勇等率官軍五十萬從征,戶部尚書王佐、兵部尚書鄺埜及翰林院學士曹鼐張益等扈行,吏部尚書王直留守京師。當時從行者,張輔居首,但不預軍政。閣臣惟曹鼐張益二人,而益入閣未及三月,相與憂憤。鼐乃乘間謀於諸御史曰:“不殺王振,則駕不可回也。今天子蒙塵,六軍氣喪,痛恨王振久矣。若用一武士之力,捽王振而碎其首於駕前,歷數其奸權誤國之罪,然後遣將前往大同,則無意猶可挽也。”諸御史惴惴無敢應者,又謀於張輔而不得機會,遂行。未至大同,兵已乏糧。也先佯避,誘師深入。途中,兵部尚書鄺埜多次諫阻親征,謂:“此兵內犯,一邊將之力足以制之。陛下為宗廟社稷之主,奈何不自重?”英宗不省。扈從出關以後,又首請英宗回蹕,王振大怒,以鄺埜與王佐首倡還師之議忤旨,罰跪草中,至暮不得起。前方敗報接踵而至,王振始有還意。八月初三日,還師。王振初議從紫荊關路過蔚州,邀英宗臨幸其家。不久又恐蹂躪其鄉之莊稼,復折向東。眾大將亟言於曹鼐等,謂“車駕宜從紫荊關,可保無虞。”鼐乃言於王振,王振不聽。也先大軍逼近明軍。

土木之變

正統十四年(1449)八月十四日,英宗率親征大軍至土木堡(今河北懷來東),下午六進左右,距懷來(今官廳水庫)二十里,英宗欲入保懷來城,因王振輜重千餘輛未至,滯留以待。尚書鄺埜再上言:請車駕疾驅入關,嚴兵為殿後。英宗不聽,遂駐土木。瓦剌軍四面合圍,地無水泉,人馬饑渴,掘井深二丈不得水。其南十五里有河,也先已遣兵占據,明軍不得發。次日,也先遣使持書來,以和為名,英宗信以為真,令曹鼐起草敕令,派二名翻譯持敕偕瓦剌使臣去。王振亟令移營,大營一動,行伍大亂,未及三、四里,瓦剌以勁騎四面攻入,明軍蹈藉死者蔽塞川野。英宗與親軍突圍不得出而被俘。王振被護衛將軍樊忠錘死,說“吾為天下除此賊。”是役,明朝官軍死傷數十萬。文武官員從征遇難者有英國公張輔、王佐、鄺埜等五十餘人。時中官、從臣皆奔散,喜寧降於也先,悉以中國虛實告之。惟錦衣衛校尉袁彬陷於敵陣,也先使之服侍英宗,不離左右。十六日,英宗命袁彬作書,遣千戶梁貴送示懷來守臣,言被俘狀,且索金帛。敗耗傳至京師,百官皆集闕下痛哭。太后及皇后錢氏盡括宮中金寶、文綺等送至也先營中,以贖取英宗。

南遷之爭

正統十四年(1449)八月十八日,皇太后命郕王監國,召集群臣議戰守之策。當時京師疲卒贏馬不足十萬,人情洶洶。翰林院侍講徐珵徐有貞)大言:驗之星象,稽之天數,天命已去,惟南遷可以紓難。尚書胡濙極言不可,說:“文皇(指明成祖)定陵寢於此,示子孫不拔之計。”兵部侍郎于謙厲聲說:言南遷者可斬!京師為天下根本之地,一動則大事去。獨不見宋南渡事?請速召勤王兵,誓以死守。尚書王直、學士陳循等議皆全。太監興安、金英言於太后:若去,陵寢將誰與守?怒叱徐珵,議遂定,中外軍民始固志以守。二十二日,立皇子朱見深為皇太子。

郕王即皇帝位

正統十四年(1449)九月初一,英宗仍在沙漠。廷臣合請皇太后:英宗皇帝北狩,皇太子年紀尚幼。古人云“國有長君,社稷之福”請速定大計,謀立新君以安天下。皇太后同意廷臣之議。郕王聞知驚讓再三,避歸郕王府,于謙等率群臣又請。正值都指揮岳謙出使瓦剌部回京,口傳英宗之旨,以郕王年長且賢明,令郕即繼統以奉祭祀,郕王於是受命。九月初六日,郕王即皇帝位,以明年為景泰元年,遙尊英宗為太上皇。頒詔大赦天下,免除景泰二年田租十分之三。

也先大舉入寇中原

瓦剌首領也先以郕王即位,不可再挾英宗要脅,於是集眾會議。喜寧獻計:請以送上皇為名,至明朝各邊關威脅眾將開啟城門,召守城總兵官、鎮守官出見上皇,乘機逮其將,攻其城。目前京師空虛,長驅直入,明朝廷必將南遷,瓦剌可據京城為大都。也先從其計,遂於正統十四年(1449)十月初一日挾英宗至大同,總兵官郭登閉門不出,也先知其防守嚴備,不敢攻城。初八日,也先從大同至陽和,攻陷牡羊口,守將逃遁。次日也先抵紫荊關,喜寧引兵夾攻。守備都御史孫祥、都指揮韓青戰死,紫荊關失陷,也先大軍長驅東南,攻居庸關、易州等地。直逼京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