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理經

正理經

正理經(Nyaya sutras)是足目·喬答摩(Aksapada Gautama)(公元前3世紀)的著述。經文共五卷,每卷兩章。

依據正理經,有獲得正理的四種量: 現量(感覺),比量(推理),譬喻量(類比),聖言量(可靠的口頭證言)。經文隱含的開發出了一種因果理論。因和果在本性上應當是同類的(homogeneous),但是果是一個新的開始而不是已經包含在因當中。佛教經論認為的所有事物在本性上都是空的(negative)(因為事物的本性由它與其他事物的差別構成)被否決了,還有所有事物都是恆常或所有事物都是無常的也被否決了。這兩個觀點都不符合經驗。所以,導致的形上學接受了兩類實體: 恆常的和無常的。整體是在構成它的部分之外之上的新的實體。還有, 神是宇宙的實質原因被否決了。神被看作是直接有效的原因,而人需要在 神的控制和協作下生成他們的結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正理經
  • 外文名:Nyaya sutras
  • 作者:足目·喬答摩
  • 目錄:共五卷,每卷兩章
主導思想,五支論式,目錄,

主導思想

正理經的終極目的是達成解脫,就是說免除諸--而解脫是通過16句義(範疇)獲得的,它們是:
  1. 正理的量(pramana, mean);
  2. 正理的所量(prameya, object);
  3. 疑(samshaya, doubt);
  4. 目的(prayojana, purpose);
  5. 見邊(drstanta, example);
  6. 宗義(siddhanta, conclusion);
  7. 論式(論證的要素)(avayava);
  8. 思擇(tarka, argumentation);
  9. 決斷(nirnaya, ascertainment);
  10. 論議(vada, debate);
  11. 詭論議(jalpa, disputation);
  12. 壞義(破壞性批評)(vitanda);
  13. 似因(hetvabhasa, fallacy);
  14. 曲解(chala, quibble);
  15. 倒難(jati, refutations);
  16. 墮負(導致辯論失敗的各種情況)(nigrahasthana)。

五支論式

1. 山上著火了(宗(pratijna): 對要證明什麼的陳述)。
2. 因為它在冒煙(因(hetu): 理由的陳述)。
3. 冒煙的東西都著火了,廚房就是個例子(喻(udaharana): 由實例支持的普遍規則的陳述)。
4. 山也是如此(合(upanaya): 套用規則於此個例)。
5. 所以山上著了(結(nigamana): 達成結論)。
正理論式的典型性特徵是它對例證的堅持--它暗示出正理派邏輯學家想要確定的不只是形式的有效性還有實質上的真實。五類似是而非的"因"(hetu)要被辨別出來: 不確定的(savyabhicara),它導致多於一個結論;矛盾的(viruddha),它反對要確定的結論;有爭議的(prakaranasama),它引起與要確定的結論同一的問題;反問的(sadhyasama),它自身也是未證明的;不和時宜的(kalatita),它被引述為"沒有在它還有效的時間內套用"。

目錄

正理經目錄
第一卷
第一章
第一節 序論
第二節 量
第三節 所量
第四節 疑惑
第五節 動機
第六節 實例
第七節 宗義
第八節 論式
第九節 思擇
第十節 決定
第二章
第一節 論議
第二節 論諍
第三節 論詰
第四節 似因
第五節 詭辯
第六節 誤難
第七節 負處
第二卷
第一章
第一節 疑惑的探討
第二節 量的全面探討
第三節 現量的探討
第四節 全體的探討
第五節 比量的探討
第六節 現在的探討
第七節 譬喻量的探討
第八節 聲量的探討
第九節 特殊聲的探討
第二章
第一節 量數--四量的確立
第二節 聲的無常性
第三節 聲的變化
第四節 語言及其能力的探討
第三卷
第一章
第一節 靈魂與感官的不同
第二節 靈魂與身體的不同
第三節 對“視覺器官是獨立的”這一見解的探討
第四節 靈魂與意的不同
第五節 靈魂的永恆性
第六節 身體的性質
第七節 感官與那些元素
第八節 感官的多樣性
第九節 感官的對象
第二章
第一節 覺的無常性
第二節 剎那滅
第三節,覺是靈魂的屬性
第四節 覺的生滅性
第五節 覺不是身體的屬性
第六節 意
第七節 身體由於不可見力而形成
第四卷
第一章
第一節 行動與過失
第二節 三類過失
第三節 再生
第四節 否定世界以空性為質料因
第五節 以主宰神[自在天]為原因的世界觀探討
第六節 “偶然性所產生”的世界觀探討
第七節 “一切皆無常”的世界觀的探討
第八節 “一切皆常”的世界觀探討
第九節 “一切皆個別”的世界觀探討
第十節 “一切皆非存在”的世界觀探討
第十一節 關於事物之數的諸見解探討
第十二節 結果的探討
第十三節 苦的探討
第十四節 解脫的探討
第二章
第一節 真理性認識的產生
第二節 部分和全體
第三節 無部分的微塵
第四節 駁否定外界存在
第五節 擴大真理的認識
第六節 擁護真理的認識
第五卷
第一章
第一節 誤難的分類及(1)同法相似、(2)異法相似
第二節 誤難:(3)增益相似(4)損減相似(5)要證相似
(6)不要證相似(7)分別相似(8)所立相似
第三節 (9)到相似[10]不到相似
第四節 (11)無窮相似(12)反喻相似
第五節 (13)無生相似
第六節 (14)疑惑相似
第七節 (15)問題相似
第八節 (16)無因相似
第九節 (17)義準相似
第十節 (18)無異相似
第十一節(19)可能相似
第十二節(20)可得相似
第十三節(21)不可得相似
第十四節(22)無常相似
第十五節(23)常住相似
第十六節(24)果相似
第十七節六種立量論法
第二章
第一節 負處的概述及(1)壞宗--(5)異因
第二節 負處(6)異義--(9)缺義
第三節 負處(10)不至時(11)缺減(12)增加
第四節 負處(13)重言
第五節 負處(14)不能誦--(17)避遁
第六節 負處(18)認許他難--[20]責難不可責難處
第七節 負處(21)離宗義(22)似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