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該書從漢宋《詩經》學轉變視角中確立評價《詩本義》的學術價值和思想意義,將《詩本義》的形成放在
歐陽修《詩經》學思想與研究不斷成熟與豐富的過程中考察,較為全面細密地考察了《詩本義》版本的衍變歷程、卷次關係及其思想學術意義,展示了《詩本義》在漢宋學術轉折中的獨特價值與複雜面貌。
作品目錄
| |
| |
第二章 《詩本義》的“本義”問題與歐陽修“道”論思想 | |
| |
| |
| |
作品思想
首先,該書將《詩本義》置於漢唐至宋明《詩經》學轉型過程中進行考察,以揭示其兼具漢宋學術的基本特徵和學術思想發展的內在規律。如專門論述《詩本義》與齊、魯、韓三家《詩》的承傳與革新關係,揭示了學術發展的規律,也彌補了以往《詩本義》研究的不足。同時,結合歐陽修個人人生歷程進行分析,關注貶謫夷陵時期的人生遭際以及中晚年經歷與《詩經》學研究的關係。景祐、寶元年間,歐陽修30歲左右的時候,已經出現《詩解》 (或《詩解統》)等作品,後經過長時期摸索研討,歐陽修在中晚年備受目足病痛折磨的情況下,熙寧三年《詩本義》定稿,並準備與好友講評商榷。這種考察展現了歐陽修《詩經》學思想的不斷成熟和演進過程。學術史和人生史相結合,有助於比較全面地把握《詩本義》的獨特價值和複雜面貌。
其次,該書對《詩本義》的研究探索,突出了其中體現的道論思想和據文求義、以今論古的解經方法及其影響,特別是闡明了《詩本義》 “義理解經”對宋代以“道”為核心的《詩經》學的開啟作用,以及它在“理學”思想形成發展史上的重要地位。這種比較成熟的解經方法,是奠基於解經的本末觀念和載道論(道論)基礎之上的,並為新的經解開闢了道路。從而在思想史與文學史的貫通中對《詩本義》進行了創造性的探討。
最後,該書既有對《詩本義》的學術思想的理論研究,又有對《詩本義》文本的演變、卷次、版本形態等問題的詳細考證與辨析,並與其他著作作不同程度的比較,如
劉敞《
七經小傳》、
朱熹《
詩集傳》、
呂祖謙《
呂氏家塾讀詩記》等,啟人良多。作者比較全面細密地考察了《詩本義》版本的演變歷程、卷次關係及其思想學術意義,避免將《詩本義》作為一種靜止的文本來對待。在歐陽發《先公事跡》、
韓琦《故觀文殿學士太子少師致仕贈太子太師歐陽公墓志銘》、
蘇轍《歐陽文忠公修神道碑》等作品中,均記載《詩本義》十四卷,後來流傳至今的《詩本義》基本是十五卷和十六卷兩種形式。作者在研究《詩本義》主要卷次的關係與校勘基礎上,通過內證和校勘等方法,彰顯了《詩本義》流傳與傳播的歷史性特徵。
作品影響
獲獎記錄
該書獲2017年陝西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出版信息
作者簡介
陳戰峰(1973年—),陝西藍田人。歷史學博士,西北大學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研究領域是中國儒學思想史等。現兼任陝西省人民政府參事室(陝西省文史研究館)特聘研究員、中國朱子學會理事、陝西孔子研究會常務理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