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歌筵有乞書扇者
天教偽體領風花,一代人材有歲差。
我論文章恕中晚,略工感慨是名家。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歌筵有乞書扇者:在歌唱的筵席上有人請求詩人在扇面上題詩。
⑵
偽體:語出
杜甫《
戲為六絕句·其六》:“別裁偽體親風雅”。表面上指被梨園伶工改竄了的前人唱本,實際上指文壇的虛偽、粗俗之作,即專事形式摹擬而沒有真實內容的作品。風花:原指戲曲等演唱文學,此代稱文壇。
⑶
人材:有才能的人。多寫作“人才”。
歲差:天文學名詞。東晉科學家
虞喜首先測出太陽從前一年
冬至點到第二年冬至點,並不在一個原點上,而是不及一些,稱為“歲差”。根據現代天文學測定,
春分和
秋分兩點每年沿
黃道向西退行50.2角秒,約25800年迴轉一周。此用其字面意,即一年不如一年、一代不如一代的意思。
⑷恕中晚:對中晚唐作品採取寬容的態度。過去文學批評家把唐詩分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期,並抬高初盛唐而貶低中晚唐的成就。龔自珍在這裡仍是因襲傳統的看法,但同時又指出中晚唐詩人“工於感慨”,並進而提出“略工感慨是名家”的批評標準。
⑸工:擅長。感慨:指作家敢於正視現實並有明確的愛憎態度。
白話譯文
天帝都令這些粉飾太平、反現實主義的偽體獨霸文壇,那人才自然一代不如一代了。
我對中晚唐詩文持寬恕態度,只要稍能表現出一點真實感慨的,就該承認他是名家。
創作背景
此詩寫於
道光七年丁亥(1827)。清代中葉,詩壇上盛行“
格調派”“
神韻派”,以及與此對立出現的
宋詩運動;文壇上則盛行主張“
義法”的
桐城派古文。他們的文學主張雖各不相同,但實質上多是擬古主義和形式主義的花樣翻新,或粉飾現實,為統治階級歌功頌德;或逃避現實,抒發虛無頹廢的沒落感情。之所以造成這種局面,固然與清王朝長期的思想禁錮有關;另一方面也是在各種反現實主義理論的倡導下,作家思想空虛、生活貧乏,不敢面向現實、逃避鬥爭的必然結果。龔自珍借歌舞筵席上有人請他題扇的機會,寫下這首詩,對當時所謂“正統”的詩文進行了批判。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歌筵舞宴為遊戲場所,本來是不必太認真的地方,有人“乞書扇”也是對龔自珍文名、詩名的尊重。此時詩人完全可以隨意應付一首以交差完卷,弄個皆大歡喜。可是這位狷介、不太世故的詩人,卻在歌筵上寫了一首頗為嚴肅的小詩。
以消遣為目的的飲宴上所唱的小曲自然是吟風弄月、描花繪柳的淫詞艷曲,風雅正聲、黃鐘大呂上不了這種台面。因此,起句對這種現象仿佛有點無可奈何,詩人說讓這些粗劣的詞曲占領演唱的地盤大約是天意吧。第二句筆鋒順勢而下,對這種狀況作了探索。“歲差”本指天體運行的引力影響地球自轉,使曆法的制訂產生誤差,詩人借用這個詞,有退化之意。詩人認為,“偽體”之所以流行,是因為製作的人才一年年退化,今不如昔。這不僅僅是指“風花”的作者——那些伶師樂人,因為在封建社會,伶師之類是決不能算“人材”的,只有正統文學的作者才能榮膺此稱號。所以,從更廣泛的意義上說,“風花”實指所有的正統、非正統文學,而詩人更注意前者,後者只是引起他感嘆的台階而已。至於“偽體”,也就包括了正統文學中的那種不正常風氣。這樣,尋常的歌筵乞題,到詩人手中便變成了評論整整一代文學的大題目。
三、四兩句進一層揭露了那些“人材”們退化到了何等地步。清代自
雍正以來由於
文字獄的恐怖,詩壇是寂寞的。雖然有各種詩派之爭,掀起過杯水風波,但作品多是陳陳相因,缺少創造性,敢於指點江山,攄寫憤懣、揭露時弊、議論時政的作品幾成絕響。因此,詩人便借著舊時對唐詩的評價,辛辣地譏諷了這個時代的詩歌整體風尚。按照傳統的看法,唐詩分為初、盛、中、晚四期,盛唐是唐詩的頂峰,中唐尤其是晚唐的詩歌,成就不能與盛唐相比。但在這裡,詩人卻故意退一步說:我評論文章時,都對中晚唐採取寬恕、諒解的態度,只要那時的詩人能略微寫出一點“感慨”,就算他們是名家了。言下之意,如今的詩人連感慨也不敢發,更不如中晚唐,他們無一可算“名家”。這兩句的諷刺色彩是很濃厚的,“中晚”已是下乘,“人材”們尚不如之;詩人還不要求他們抗爭,只是要求他們略敢發點牢騷,“人材”們卻連這也做不到、不敢做。諷刺之餘,詩人的輕蔑之意也顯露無遺。
當然,在諷刺的背後,更有詩人高傲的面容疊現著:既然蔑視了這一代“偽體”“人材”,那么詩人自己的志趣和抱負也就可以想見了。事實上,正因他有這種傲視群庸的膽氣、魄力,所以他最終能在近代文壇上扶正去“偽”,成為這個時代的真正“人材”。
名家點評
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家
錢仲聯《
清詩三百首》:此詩是龔自珍對清代
鴉片戰爭以前詩壇的總評價。指出了那一時期詩歌的缺點,一多模仿乏創新,二是無批判現實的內容,總的是越到後來越差。而中晚唐詩中,工於感慨國事的名家倒還不少,不可輕視,所以要“恕”。
復旦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中心教授
黃霖《中國文學批評通史·近代卷》:所謂“工感慨”,也就是能面對衰敗的社會現實自然地抒寫真情實感。詩人能做到這一點,即可稱名家。
作者簡介
龔自珍(1792—1841),字璱人,更名易簡,字伯定,又更名鞏祚,號定庵,又號羽琌山民。浙江仁和(今杭州)人。道光九年(1829)進士,曾任內閣中書、宗人府主事、禮部主事等職,道光十九年(1839)辭官南歸,兩年後暴死於丹陽雲陽書院。論學主
公羊學派,講求
經世致用,主張革新,與同時的
魏源齊名,稱為“龔魏”,為近代思想界的先驅者。其詩多感時傷世的憂患意識和衝破沉悶、呼喚風雷的理想。既有斑斕變化、詭異譎怪的色彩,也有天然真率,淡宕清新的風致。對後世的
黃遵憲、
譚嗣同、
梁啓超、
柳亞子等人,都有較大影響。著作有《定庵文集》等。今人輯有《
龔自珍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