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侮(心理學名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一個個體被他人挑選作為反覆攻擊目標的行為模式;目標人(受害者)通常比參與攻擊的人(欺侮者)弱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欺侮
  • 套用學科:心理學
  • 套用範圍:社會心理學
介紹,欺侮者和受害者的特徵,對社會世界的知覺不同,自尊低,應對壓力的能力更差,減少欺侮的措施,

介紹

欺侮的目標是被反覆攻擊的對象,因為他比攻擊他的人——組裡的其他人員,有更少的力量和聲望(Olweus,1993)。儘管他不比我們其他人更小或更弱(欺侮的受害人通常是),他只是在某種程度上不能維護他自己,不能結束我們的欺侮,所以成為持續不斷的攻擊目標。起初研究者發現欺侮發生在兒童和十幾歲的少年中,其實它在其他場契約樣普遍,如工作場所和監獄。

欺侮者和受害者的特徵

也許我們應該從兩個基本的因素開始。
首先,研究表明,較少有兒童成為純粹的受害者或純粹的欺侮者;更多情況是,多數人扮演兩種角色:他們欺侮一些人,相應地也被別人欺侮。
第二,欺侮好像在全球都非常普遍。

對社會世界的知覺不同

首先,他們對社會世界的知覺不同。例如,欺侮者傾向於知覺他人會按他們所做的方式去做,因為他們正是那種人,或者因為他們想要按他們所做的方式去做( Smorti&Ciucci,2000)。相反,受害者知覺他人至少部分按他們的方式去做,因為他們對外在情境中的事件進行反應,包括他人怎樣對待他們。這所暗示的是欺侮者比受害者更有可能受敵意歸因偏差的折磨。所以,在某種意義上,他們反覆擊打他人,是因為他們知覺他人是潛在的危險,並希望提前征服這樣的對手。

自尊低

另外的發現表明雖然欺侮者和受害者在特殊特徵上不易區分,但是扮演兩種角色(欺侮者/受害者)的兒童與沒有捲入欺侮的兒童有所不同。
這樣的欺侮者/受害者在自尊上要低一些,在他們能控制自己的成果的信念要低一些,而在馬基雅維里主義(Machiavel-lianism) ——採用一種粗魯、操縱的方式與他人相處的傾向——上要高一些。正如一個研究者(Andreou,2000,p.54)所指出的:“這些孩子相信他們生活在這樣的世界上,他們能夠成為欺侮者或受害者,並且他們選擇成為兩者,從而與他們低的自尊以及用馬基雅維里式的方式與人相處相一致。”

應對壓力的能力更差

最後,我們應該注意到欺侮者/受害者好像比其他兒童,特別是比沒有捲入欺侮的兒童,應對壓力的能力更差。欺侮者和欺侮者/受害者應對壓力更有可能採用攻擊(用身體或口頭的方式猛烈攻擊某人)的方式,或用自我破壞(做一些危險的事情、吸菸、吸毒)的方式。相反,沒有捲入欺侮的兒童更有可能採用適應的方式應對壓力,如,讓自己分心(參與興趣愛好或進行練習讓他們的思維離開壓力)。大體來說,成為欺侮者和欺侮者/受害者的兒童比其他兒童對世界的看法更消極,並且表現出會干擾個人幸福和判斷的個性特徵。

減少欺侮的措施

發生在兒童中的欺侮,要採取一些積極的措施以減少。
首先,它揭示出學生自己在減少欺侮時是非常有效的。當欺侮發生時,學生被訓練去干預而不是簡單地站在一邊,這種行為的發生將被大量減少。但是,女生比男生更願意去干預,男生傾向於把欺侮知覺為男子漢氣概的一部分:真正的男孩子能夠接受它,也能施行它。特殊的努力是需要的,因此,在欺侮發生時,要引導男生像女生那樣進行干預。
教師在減少欺侮中也是一個非常有幫助的角色。一旦他們理解欺侮者和受害者都遭受了低自尊,教師採取措施來提高兒童的自尊感,這也相應地是減少欺侮的一個有效的初始步驟。
通過與父母的聯合以及外界專家的幫助,來減少欺侮。例如,在荷蘭,著重於以下幾點:
1、欺侮必須被所有捲入的團體都看作是一個重要問題,這些團體包括教師、家長和學生。
2.一旦欺侮發生,教師必須引起重視,還要明確地制止它。
3.必須提供給學生直接的方法來處理欺侮——他們必須被明確告知當欺侮發生時要做什麼。
4.如果教師或學校拒絕解決這個難題,那么必須請外界專家來進行幫助。
著重於這樣措施的項目很振奮人心,並表明採取了轉變行為,欺侮確實能夠減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