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望的演化》是美國作家戴維·巴斯的一部關於心理學的書籍,由譚黎,王葉翻譯。
基本介紹
- 書名:欲望的演化(修訂版)
- 作者:(美國)戴維·巴斯
- 原版名稱:The Evolution of Desire Strategies of Human Mating(Revised Edition)
- 譯者:譚黎,王葉
- ISBN:7300130089, 9787300130088
- 頁數:344頁
- 定價:59.00
-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1年1月1日
- 裝幀:平裝
- 開本:16
- 叢書名:當代西方社會心理學名著譯叢
- 產品尺寸:23.4 x 15.2 x 2.2 cm
- 重量:499 g
- ASIN:B004IPQLOW
圖書簡介,作者簡介,目錄,序言,
圖書簡介
該書綜合了進化論與心理學最新研究成果,為解釋人類擇偶行為提供了獨特的視角,揭開了愛情和婚戀的神秘面紗,是進化心理學領域的重要前沿著作。該書在實證研究的基礎上解釋了兩性擇偶欲求、吸引策略、短期性行為、兩性衝突以及兩性和諧共處等嚴肅話題。講述了人類在擇偶活動中採用了與其祖先極其相似的行為方式,即運用各種策略來達到最現實的目的——獲得最佳配偶。這些在人類探索自身的科學歷程上具有填補空白的意義。
作者簡介
戴維·巴斯(David M. Buss),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心理學系教授。在人類擇偶策略的科學研究領域,巴斯享有很高的聲望,是進化心理學領域的集大成者。他運用進化論來解釋人類行為,研究領域集中於人類的性心理,以及它與達爾文所說的性選擇的關係。
方文,男,漢族,1966年生,博士,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社會心理學方向和宗教社會學方向博士生導師,教育部2008年度新世紀優秀人才。主要研究領域:當代社會心理學的理論範式、群體過程和群際過程、宗教群體。
目錄
第一章 擇偶行為的起源
演化的根源
性策略
挑選配偶
吸引配偶
留住配偶
更換配偶
兩性之間的衝突
文化和情境
理解人類性行為的障礙
第二章 女性之所求
欲望的組成部分
經濟實力
社會地位
年齡
抱負和勤奮
可靠性和穩定性
才智
和諧共處
體型和力量
良好的健康狀況
愛和承諾
當女性掌握權力時
女性的多種偏好
第三章 男性別有所求
年輕
身體美的標準
體形
外貌的重要性
男性的地位和女性的美麗
同性戀者的配偶偏好
達到自身欲求的男性
媒體對於標準的影響
貞節和忠誠
男性慾望的演化基礎
第四章 隨意性關係
性策略的生理學線索
性衝動
短期配偶的標準
庫利奇效應
對吸引力的感知
性的變異
女性短期性策略的隱藏面
短期性關係代價
短期性關係的有利情境
作為一種權力資源的隨意性關係
第五章 吸引伴侶
炫耀資源
承諾的展示
體能的展示
逞強和展示自信
改善外貌
展示忠誠
性信號的使用
相悖的兩性目的
第六章 長相廝守
性嫉妒的功能
嫉妒的結果
滿足配偶欲望的價值
情緒操縱的作用
牽制對手的方法
破壞性的挽留方式
脆弱的結合
第七章 兩性衝突
性可及性
情感承諾
資源投資
欺騙
虐待
強姦
進化的軍備競賽
第八章 分手
古代的狀況
進化的心理機制
不忠
不育
性拒絕
缺乏經濟保障
多妻的衝突
冷酷和不近人情
持久婚姻的蘊含
第九章 時過境遷
女性價值的變化
欲望的喪失
承諾減少
婚外情發生頻率的改變
男性價值的變化
男性的早廣
婚姻排擠
終生擇偶的預期
第十章 兩性和諧
女權主義者的觀點
擇偶策略的多樣性
擇偶行為的文化差異
擇偶戰場上的競爭和衝突
兩性合作
第十一章 女性隱藏的性策略
女性的性高潮是一種適應嗎?
女性高潮可能具有的五種功能
女性為何會有婚外戀
女性的生理周期是否會影響性策略?
男性能否察覺女性何時排卵?
第十二章 人類擇偶的謎題
同性戀問題
男人真的對隨意性關係更感興趣嗎?
藍顏知己?
亦敵亦友
竊偶的幽靈
抵禦性背叛——嫉妒和配偶監護
強姦是男性的適應嗎?
女性進化出了反強姦的防衛機制嗎?
性心智解讀的認知偏誤
各種各樣的謎題
擇偶在社會生活中的中心性
參考文獻
譯名對照表
譯後記
序言
只有一門社會心理學。它關注人之認知、情感和行為潛能的展現,如何受他人在場(presence of others)的影響;其使命就是激勵每個活生生的個體去超越約拿情結(Jonah Complex)的羈絆,以締造其動態、特異而完整的豐腴生命。但他人在場,已脫離奧爾波特(G.w.All-port)原初的實際在場(actual presence)、想像在場(imagined pres-ence)和隱含在場(implied presence)的微觀含義,可從共時一歷時和巨觀一微觀兩個維度進行重構,以含括長青的研究實踐和不斷拓展的學科符號邊界(方文,2008a:137)。社會心理學絕不是哪個學科的附屬亞學科,以從容開放的胸懷,持續融會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進化生物學和認知神經科學的智慧,逐漸建構和重構自主獨立的學科認同和概念框架,岸然成為人文社會科學的一門基礎學問。
在不斷建構和重構的學科歷史話語體系ee,社會心理學有不同版本 的誕生神話(myth of origin),如1897年特里普里特(Triplett)有關社會促進/社會助長(social facilitation)的實驗研究,1908年兩本偶然 以社會心理學為題的教科書,或1924年大奧爾波特(F.H.Allport)的權威教材。這些誕生神話,蘊涵可被解構的意識形態偏好和書寫策 略。援引學科制度視角(方文,2001),這門新生的社會/行為科學的學 科合法性和學科認同,在20世紀30年代中期於北美得以完成。而北美 社會心理學,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及戰後年代聲望日盛,成就其獨斷的符 號霸權。當代社會心理學的學科圖景和演進畫卷,展開在此脈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