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韻子由使契丹至涿州見寄四首

《次韻子由使契丹至涿州見寄四首》是北宋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七言絕句組詩作品。第一首詩作者說自己老而痴頑愚鈍,不堪奉使,而且讚頌弟弟冒雪出使。第二首先以想像之筆描繪了北地風光,再以兄弟雖相隔遙遠仍同戴一天安慰對方並以之自慰。第三首針對蘇轍詩對他的讚譽,故自謙遜,表明自己老邁多病將歸隱江湖。第四首答詩借屈原稱美其弟,並以僧虔事贊其器識閎大。四首詩筆力勁健,格調高亢。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次韻子由使契丹至涿州見寄四首
  • 創作年代:北宋
  • 作品出處:《蘇東坡全集》
  • 文學體裁:七言絕句
  • 作者:蘇軾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評價,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次韻子由使契丹至涿州見寄四首
其一
老人痴鈍已逃寒,子復辭行理亦難。
要到盧龍看古塞,投文易水吊燕丹
其二
胡羊代馬得安眠,窮髮之南共一天
又見子卿持漢節,遙知遺老泣山前
其三
氈毳年來亦甚都,時時鴂舌問三蘇
那知老病渾無用,欲向君王乞鏡湖
其四
始憶庚寅降屈原,旋看蠟鳳戲僧虔
隨翁萬里心如鐵,此子何勞為買田?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老人:詩人自指。
⑵盧龍:李廣為右北平太守,匈奴號曰飛將軍,避不敢入塞。右北平,唐時為北平郡,又名平州,治所在廬龍縣。此處借指北方要塞。
⑶“投文”句:戰國時,燕太子丹曾被作為人質扣留在秦國,受到侮辱,他立誓報仇。衛國人荊軻為燕太子丹賓客,受命至秦刺秦王,不中,被殺。燕太子丹後亦被殺。荊軻自燕出發時,燕太子丹及眾賓客送行於易水之濱,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西漢時賈誼貶為長沙王太傅,曾投詩汨羅吊屈原,此處合二事用之。
⑷胡羊代馬:指北方以羊代馬駕車。
⑸窮髮之南:指蘇轍出使途經之地涿州。窮髮,《莊子·逍遙遊》:“窮髮之北,有冥海者,天地也。”《釋文》:“發猶毛也。山以草木為發,窮髮言極荒遠之地也。”此處以窮髮指契丹,涿州在契丹南,故云窮髮之南。
⑹子卿:蘇武(前140-前60年),西漢杜陵人,字子卿。武帝天漢元年以中郎將出使匈奴,被留。匈奴單于脅迫其投降,武不屈,被徙至北海,使牧公羊,言公羊產子乃釋放。武齧雪食草籽,持漢節牧羊十九年,節旄盡落。昭帝即位,與匈奴和親,武得歸,拜為典屬國。宣帝時賜爵關內侯,圖形於麒麟閣。此借蘇武事鼓勵蘇轍不辱使命。節:符節,古代使臣執以示信之物。
⑺遺老泣山前:五代時石敬塘割讓燕雲十六州給契丹,後漢、後周及宋均未能收復,詩人深以為恨,故云。遺老,指契丹治下舊時的漢族人。
⑻氈毳(zhān cuì):猶言氈幕、氈帳、氈鄉。北方遊牧民族多住氈帳,此指契丹。毳,粗糙的毛織物。都,優美貌,此處指有文化。
⑼“時時”句,蘇軾自註:“余與子由入京時,北使已問所在。後余館伴,北使屢誦三蘇文。” 鴂(jué)舌,《孟子·滕文公》上:“今也南蠻 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形容少數民族語言難聽難懂。此借指契丹人。三蘇,指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三人。
⑽欲向:一作“欲問”,一作“欲向”。乞鏡湖:賀知章晚年為道士,請求朝廷賜其鏡湖為放生池。此借指歸隱。
⑾“始憶”句:屈原《離騷》:“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攝提貞於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此藉以稱美蘇轍,謂其生於佳時。
⑿“旋看”句:用僧虔事。《南史·王曇首傳》:“僧虔,金紫光祿大夫僧綽弟也。父曇首,與兄弟集會子孫,任其戲適······僧虔采蠟珠為鳳凰,(伯父)弘稱其長者雲。”

白話譯文

其一
我年紀老邁痴頑愚鈍,可以不必出使去冒風寒,你想要推辭使命,從道理上說怕也困難。這一行能夠看到北地雄偉的要塞,路過易水時,可投贈詩文憑弔燕太子丹。
其二
胡羊代馬車駕走得緩慢,你正可得到安穩的睡眠,雖然你遠到窮髮以南,我們依舊共戴同一個青天。又見你像漢朝的蘇武持節出使,遙想遺老看到漢使,定會哭泣在山前。
其三
以氈帳為房的北方,近年來文化也有些發達,滿口異族話語的人們,時不時問起三蘇一家。哪裡知道我已然老病無用,想向朝廷請求歸隱從此告假。
其四
想起你像屈原一樣降生在嘉美時日,又見你如僧虔做成蠟鳳器識閎遠。跟隨父親萬里入京,用世之心堅定如鐵,如今為什麼說是要歸隱買田?

創作背景

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年),蘇轍權吏部尚書,出使契丹,行至涿州,寫有《神水館寄子瞻兄四絕》,蘇軾也答了四首和作,時出為杭州知州。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蘇軾第一首和作,先是謙遜地說自己老而痴頑愚鈍,不堪奉使。弟弟則是責無旁貸,雖冒嚴寒,但能觀賞異域風光,且能憑弔歷史名人的遺蹟,亦可謂壯哉此行。
蘇轍第二首詩主要抒寫思兄之情。蘇軾第二首和作先以想像之筆描繪了北地風光,再以兄弟雖相隔遙遠仍同戴一天安慰對方並以之自慰。詩中且以蘇武事策勵弟弟不辱使命,同時感慨北宋朝廷不能收復燕雲十六州,不能制服契丹,致使淪陷該地的遺老,因見漢使思故國,卻欲歸不能而傷心哭泣,表明蘇軾一貫反對屈和、主張淨掃邊塵的正義立場。雖為小詩而作鏜 之聲。
蘇轍第三詩中主要描述蘇氏父子的作品已流傳至契丹;而哥哥的聲名尤著。蘇軾答詩針對原詩對他的讚譽,故自謙遜,表明自己老邁多病將歸隱江湖。同時字裡行間對異域已流傳他父子三人的作品,也流露出喜悅之情。
蘇轍第四首詩中有使命已然完成可以歸田之意。蘇軾答詩借屈原稱美其弟,並以僧虔事贊其器識閎大。後二句意謂隨父入京以來,兄弟二人政治上從來共進退,而目前正應是積極用世之時,不當講到歸田云云。兄弟二人情兼師友,所守者惟道義二字,從此詩可見一斑。
四首詩筆力勁健,格調高亢,比蘇轍原作出色。

名家評價

愛新覺羅·弘曆唐宋詩醇》:“軾和之語語相叫應,古人和詩有不次韻,而但和其意者,未有次韻而各不相顧者,此詩亦其一證也。”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之子。嘉祐年間(1056—1063)進士。曾上書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後因作詩諷刺新法而下御史獄,貶黃州。宋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穎州,官至禮部尚書。後又貶謫惠州、儋州。在各地均有惠政。卒後追諡文忠。學識淵博,喜好獎勵後進。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其文縱橫恣肆,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並稱“蘇辛”。 又工書畫。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書傳》、《東坡樂府》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