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生微塑膠是由大型塑膠垃圾經過物理、化學和生物過程造成分裂和體積減小而成的塑膠顆粒。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次生微塑膠
- 定義:由大型塑膠垃圾經過物理、化學和生物過程造成分裂和體積減小而成的塑膠顆粒
次生微塑膠是由大型塑膠垃圾經過物理、化學和生物過程造成分裂和體積減小而成的塑膠顆粒。
次生微塑膠是由大型塑膠垃圾經過物理、化學和生物過程造成分裂和體積減小而成的塑膠顆粒。...
初生微塑膠是指經過河流、污水處理廠等而排入水環境中的塑膠顆粒工業產品,如化妝品等含有的微塑膠顆粒或作為工業原料的塑膠顆粒和樹脂顆粒。次生微塑膠是由大型塑膠垃圾經過物理、化學和生物過程造成分裂和體積減小而成的塑膠顆粒。存在危害 《環境署2014年年鑑》和《評估塑膠的價值》報告指出,塑膠污染威脅到了海洋生物...
1.2.2 微塑膠的次生來源6 1.2.3 微塑膠的環境分布與歸趨7 1.3 微塑膠的性質與環境賦存特徵8 1.3.1 微塑膠的性質8 1.3.2 微塑膠的環境賦存特徵10 1.4 微塑膠環境污染概述13 1.4.1 天然水體中的微塑膠污染13 1.4.2 土壤中的微塑膠污染17 1.4.3 大氣中的微塑膠污染21 1.4.4 食品中的微...
初生微塑膠是指經過河流、污水處理廠等而排入水環境中的塑膠顆粒工業產品,如化妝品等含有的微塑膠顆粒或作為工業原料的塑膠顆粒和樹脂顆粒;次生微塑膠是由大型塑膠垃圾經過物理、化學和生物過程造成分裂和體積減小而成的塑膠顆粒。經調查,長江水環境中的微塑膠主要以次生微塑膠為主,長江表層水微塑膠豐度在每立方米...
微塑膠:是直徑在1微米至5毫米間的塑膠碎片。微塑膠根據來源可分為初生微塑膠(以微米大小生產的塑膠材料,如化妝品中的塑膠微珠)和次生微塑膠(較大塑膠碎片物理磨損或光降解產生的微小碎片)。據估計,基於食物的消耗,每人每年微塑膠的攝入量約為39,000-52,000微塑膠顆粒。微塑膠進入人體後會在呼吸系統、肝臟...
所謂“白色污染”,是人們對塑膠垃圾污染環境的一種形象稱謂。它是指用聚苯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等高分子化合物製成的各類生活塑膠製品使用後被棄置成為固體廢物,由於隨意亂丟亂扔,難於降解處理,以致造成城市環境嚴重污染的現象。水污染 水體污染影響工業生產、增大設備腐蝕、影響產品質量,甚至使生產不能進行下去。...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開放研究基金:農田土壤中微塑膠及重金屬的分布與遷移特徵(主持)鋰資源與鋰材料四川省重點實驗室開放研究基金:高原高寒地區礦山生態修復關鍵技術研究(主持)浙江省農業資源與環境重點實驗室開放研究基金:基於秸稈生物炭複合材料的重金屬污染農田土壤的改良和修 復技術研究(主持) 四川大學引進人才啟動...
重點防範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內分泌干擾素、抗生素、微塑膠和汞等化學物質的環境風險,嚴格履行化學品環境國際公約要求,提升化學物質環境風險評估與管控能力。強化廢棄危險化學品處置監管。持續開展廢棄危險化學品規範化環境管理;督促企業落實主體責任,對定性不明的中間產物(產品)、副產物(品)等物料,開展固體廢物鑑別...
強化新污染物風險管控。嚴格履行化學品環境國際公約要求,以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內分泌干擾素、抗生素和微塑膠等為重點,持續提升新污染物環境風險評估與管控能力;配合推進化學物質風險評估基礎資料庫建設。強化廢棄危險化學品處置監管。持續開展廢棄危險化學品規範化環境管理;督促企業落實主體責任,對定性不明的中間產物(...
加強典型流域生態安全系統研究,實現複合污染情況下有機、毒害污染物的快速篩查和污染排放溯源,開展毒害污染物線上監測、篩查、溯源、預警一體化智慧型技術及裝備研究;推進構建新型環境污染物(內分泌干擾物、消毒副產物、抗性基因、微塑膠、藻毒素、藥品和個人護理品、全氟化合物和納米材料等)生態安全評估體系及區域基準...
開展海洋塑膠垃圾和微塑膠污染現狀調查及海洋生態環境影響評估,加強海洋微塑膠等新污染物治理技術研究。完善“海上環衛”機制,強化親海岸線、岸灘及海漂垃圾的治理,提升海漂垃圾預測打撈能力。強化海洋生態保護與修復。加強入海河流水資源統籌調配,推動河口海灣生態系統恢復。實施“藍色海灣”整治修復,加強海岸帶分類...
最佳化調整空氣、地表水、地下水、輻射、海洋、土壤、噪聲、生態等要素環境質量監測點位,擴大縣級城市、鄉鎮及農村監測覆蓋範圍,擴展海洋垃圾、微塑膠、水生生物等指標監測,推進各級各類監測系統互聯、數據共享。提升污染源自動監控水平,規範排污單位和工業園區污染源自行監測的管理。建立完善自治區、市兩級應急監測網路,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