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樨(菊科灌木)

欒樨(菊科灌木)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欒樨(學名:Caulis et folium plucheae)又名闊苞菊,屬桔梗目,菊科灌木,高2-3m。莖上部分枝,幼枝被短柔毛,後脫落。葉互生;葉片倒卵形或倒闊卵形,長5-7cm,寬1-3cm,先端鈍或有短尖,基部楔形,邊緣有較密的細齒或鋸齒,兩面被短柔毛,或下面被疏毛。主要分布於中國、印度、緬甸、中南半島、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及菲律賓。瘦果圓柱狀,有4棱,被柔毛;冠毛白色,兩性花的冠毛常在下部聯合成闊帶狀。花期全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闊苞菊
  • 拉丁學名:Caulis et folium plucheae
  • 別稱:格雜樹、欒樨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亞綱:合瓣花亞綱
  • :桔梗目
  • :菊科
  • 亞科:管狀花亞科
  • :旋覆花族
  • :闊苞菊屬
  • 分布區域:中國南部各省沿海一帶和台灣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中國分布,國外分布,主要價值,化學成份,

形態特徵

灌木。莖直立,高2-3米,徑5-8毫米,分枝或上部多分枝。有明顯細溝紋,幼枝被短柔毛,後脫毛。下部葉無柄或近無柄,倒卵形或闊倒卵形,稀橢圓形,長5-7厘米,寬2.5-3厘米,基部漸狹成楔形,頂端渾圓、鈍或短尖,上面稍被粉狀短柔毛或脫毛,下面無毛或沿中脈被疏毛,有時僅具泡狀小突點,中脈兩面明顯,下面稍凸起,側脈6-7對,網脈稍明顯,中部和上部葉無柄,倒卵形或倒卵狀長圓形,長2.5-4.5厘米,寬1-2厘米,基部楔尖,頂端鈍或渾圓,邊緣有較密的細齒或鋸齒,兩面被卷短柔毛。頭狀花序徑3-5毫米,在莖枝頂端作傘房花序排列;花序梗細弱,長3-5毫米,密被卷短柔毛;總苞卵形或鐘狀,長約6毫米;總苞片5-6層,外層卵形或闊卵形,長3-4毫米,有緣毛,背面通常被短柔毛,內層狹,線形,長4-5毫米,頂端短尖,無毛或有時上半部疏被緣毛。雌花多層,花冠絲狀,長約4毫米,檐部3-4齒裂。兩性花較少或數朵,花冠管狀,長5-6毫米,檐部擴大,頂端5淺裂,裂片三角狀漸尖,背面有泡狀或乳頭狀突起。瘦果圓柱形,有4棱,長1.2-1.8毫米,被疏毛。冠毛白色,宿存,約與花冠等長,兩性花的冠毛常於下部聯合成闊帶狀。花期全年。

分布範圍

主要生於海濱沙地或近潮水的空曠地。

中國分布

分布於中國台灣和南部各省沿海一帶及其一些島嶼。

國外分布

分布於印度、緬甸、中南半島、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及菲律賓等地。

主要價值

鮮葉與米共磨爛,做成糍粑,稱欒樨餅,有暖胃去積效能。
性味:味甘;性微溫
考證:出自《嶺南採藥錄》
各家論述
  1. 《嶺南採藥錄》:治板癧,取莖葉搗取自然汁,加入牛皮膠、海帶,燉溶服之。
  2. 《廣州植物志》:取葉搗爛後;和米粉及糖,製成欒犀餅,小孩食之有暖胃去積之效。
  3. 香港中草藥》:治風濕骨痛,腰痛;欒樨15g,水煎服。
藥理作用:抗炎作用,欒樨根甲醇提取物有抗炎作用。該提取物對角叉菜膠、組胺、5-羥色胺、透明脂酸酶、鈉-尿酸等引起的多種炎症倖免有抑制作用。該提取物對角叉菜膠和棉球肉芽腫生成松油誘發的關節腫脹、輔劑誘發的關節炎均有作用。該提取物對滲出性、增生性、慢性炎症均有效。

化學成份

地上部分闊苞菊甙(plucheoside)A、B,豆甾醇葡萄糖甙(stigmasteryl glucoside),丁香油酚葡萄糖甙(eugenylglucoside),4-烯丙基-2,6-二甲氧基苯基葡萄糖甙(4-allyl-2,6-dimethoxyphenyl glucoside),水楊酸甲葡萄糖甙(methylsalicylate glucosicde),苯甲基葡萄糖甙(benzyl glucoside),苯乙基葡萄糖甙(phenylethyl glucoside),(Z)-2-已烯基葡萄糖甙[(Z)-2-hexenyl glucoside]松脂酚單葡萄糖甙(pimresinol monoglycoside),丁香樹脂酚單葡萄糖甙(syringaresinol monoglycosixde),蘇式(threo)的和赤式(erythro)的1,2-雙-(4-羥基-3-甲氧基苯基)-2-[2-甲氧基-4-(IE-丙烯-3-醇)-苯氧基]-1,3-丙二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