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竇

橫竇

橫竇(transverse sinus)為硬腦膜竇,位於枕骨內面的橫竇溝內,起自竇匯,左側橫竇較右側橫竇細,接受直竇的血流,右側橫竇主要接受上矢狀竇的大部分血流。在岩骨脊後方,橫竇及岩上竇匯合處喝都離開小腦幕,變成乙狀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橫竇
  • 外文名:transverse sinus
  • 位置:枕骨內面的橫竇溝內
  • 所屬領域:大腦
硬腦膜竇的解剖結構,蝶頂竇,腦膜中竇,岩上竇,

硬腦膜竇的解剖結構

硬腦膜竇(sinuses of dura mater)位於硬腦膜內外兩層之間或內層的摺疊部分之中,竇壁僅有一層內皮貼附,是顱內靜脈回流的通道。循環於蛛網膜下腔中的腦脊液通過蛛網膜粒及絨毛也進入到靜脈竇。顱骨骨折傷及硬腦膜竇時,由於硬腦膜主要由大量的成纖維細胞和不同方向排列的膠原纖維構成,緻密堅韌,缺乏彈性,受損後不能收縮,竇內也無瓣膜,因而常導致致命性的出血,不易制止。成對的硬腦膜竇有海綿竇、蝶頂竇、腦膜中竇、岩上竇、岩下竇、枕竇、橫竇及乙狀竇(圖9-4)。不成對的硬腦膜竇有上矢狀竇、下矢狀竇、直竇、海綿間竇及基底竇(基底靜脈叢)。在顱中窩的硬腦膜竇有海綿竇、蝶頂竇、腦膜中竇和岩上竇。

蝶頂竇

蝶頂竇(sphenoparietal sinus)位於蝶骨小翼下方,並緊靠蝶骨小翼的後緣。收納相應區域硬腦膜的血液。約有75.7%的標本,蝶頂竇與腦膜中靜脈額支相連。在蝶頂竇的中部,常常接受大腦淺中靜脈(superficial middle cerebral vein)、大腦顳極靜脈、顳前板障靜脈的交通支。當這些靜脈粗大時,蝶頂竇可成為一個較大的靜脈通道。蝶頂竇向內注入海綿竇的前部。

腦膜中竇

腦膜中竇(middle meningeal sinus)也有人稱為腦膜中靜脈(middle meningeal veins)。但有學者研究,認為稱“腦膜中竇”較妥。因為:①它具有硬腦膜靜脈竇的特點,解剖中見到,在其中上段有數個大小不等的蛛網膜顆粒,它們大部分(86.2%)對顱骨內板可產生壓跡:②連線著上矢狀竇與蝶頂竇;③並非與腦膜中動脈伴行。
據國人解剖資料,腦膜中竇的出現率為63.3%,平均寬度為2.4 mm(1.0~3.7 mm),上連上矢狀竇,下接蝶頂竇,途中接受鄰近的來自腦、腦膜、板障靜脈的靜脈支。向下可由靜脈支通過棘孔和卵圓孔與顳下窩的翼叢相連。腦膜中竇與腦膜中動脈關係密切,但二者並不完全伴行,而是在腦膜中竇內有腦膜中動脈前支或/和其分支穿行。由於腦膜中竇與較多的板障靜脈相通,當在此部位翻開顱骨時,會使這些連線支扯斷,且腦膜中竇也會不同程度地被撕裂。提示腦外科手術經額頂入路開顱時,應注意此竇的存在與否,及時做好準備,以免在開顱翻骨瓣時撕裂腦膜中竇而致大出血。
腦膜中竇位於顳、頂骨內側面的腦膜中竇溝內,這條溝位於冠狀縫的後方、腦膜中動脈前支壓跡的前方。在35.8%的X平片上,可以見到一條較寬的透亮帶,即為腦膜中竇影,易被誤認為是骨折線,為此應與額頂部的顱骨骨折線相鑑別:一般骨折線呈邊緣銳利、較直的長線狀透亮影,無一定走行方向,而腦膜中竇溝影則走行位置固定、較寬、邊界多不清、透亮度較低,有的有分支。
頭顱平片的腦膜中竇影除了要與額頂部的骨折線相鑑別外,尚應與腦膜瘤時擴張、迂曲的腦膜中動脈壓跡影相鑑別。腦膜瘤除腦膜中動脈壓跡影扭曲增寬外,還有顱內占位性體徵、局部顱骨骨質破壞、骨質增生、顱骨骨板增厚及局部軟組織腫塊等改變。

岩上竇

岩上竇(superior petrosal sinus)位於顳骨岩部上緣的淺溝內,由蝶鞍側面起自海綿竇,沿小腦幕的附著緣後行,匯入乙狀竇的起始部或橫竇的最前端。大部分情況下岩上竇行經三叉神經根的上方,少數情況可行經三叉神經根的下方或分兩支分別通過三叉神經根的上、下方。岩上竇接受來自小腦和大腦下靜脈以及鼓室的靜脈支,同時與岩下竇和基底靜脈叢相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