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嶺村(廣東省深圳市龍華區下轄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橫嶺村是廣東省深圳市龍華區民治街道下轄村。位於民治街道東南部,距街道辦事處約2.4千米。相鄰自然村有民樂村白石龍村沙元埔村樟坑村。村旁坐落著民治水庫,村內油松河穿境而過。因村旁橫亘一條從梅林坳一直延伸到坂田的山嶺而得名。始建於明朝。明清時期,吳、盧、蘇、李4姓先祖來到這裡,立新圍仔、新屋、發牛坑三村,1989年三村合併稱橫嶺村。現村為1993年在原村附近重建形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橫嶺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華南地區
  • 地理位置:深圳市龍華區民治街道
  • 車牌代碼:粵B
  • 鄰村:民樂村、白石龍村、沙元埔村、樟坑村
歷史沿革,經濟,人口,歷史文化,方言,傳統建築,傳統習俗,特產,公共設施,

歷史沿革

建村至明萬曆元年(1573年),屬東莞縣;明萬曆元年至清朝,屬新安縣。1914年,屬寶安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屬寶安縣民治鄉;1958年,屬紅色公社;1959年,屬觀瀾公社;1961年,屬龍華公社;1979年,屬深圳市龍華區龍華公社;1981年,屬深圳市寶安縣龍華公社:1983年,屬寶安縣龍華區民治鄉;1986年,屬龍華鎮民治行政村; 1993年,屬深圳市寶安區龍華鎮;2004年,屬龍華街道;2006年,屬民治街道;2011年,屬深圳市龍華新區民治街道民新社區。

經濟

傳統經濟以種植水稻為主,兼種番薯、甘蔗、花生、龍眼、荔枝等,特色農產品有芒麻、檸檬、黑橄欖等。改革開放後建起橫嶺工業區。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工資性收入等。

人口

世居村民主要有盧、蘇、吳、李等姓。盧姓為該村第一大姓,其祖先從福建遷至廣東韶關,清初從招關遷至當地。第二大姓為蘇姓,明初從廣東南雄遷移至東莞豪崗,明朝後期從東莞豪崗遷移至當地。第三大姓為吳姓,北宋末年從江蘇無錫梅里村遷移至廣東南雄,南宋前期遷往東莞石涌;清康熙年間(1662一1722年)從東莞石涌遷移至當地。第四大姓為李姓,南宋末年從福建遷移至廣東長樂(今五華);明朝從長樂遷移至當地。
2015年末,戶籍人口251人,其中男性112人,女性139人;80歲以上4人,最年長者91歲(女);實際在村人口180人;海外留學6人。非戶籍外來人口46025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120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7人,主要居住在美國。

歷史文化

方言

世居村民為漢族,廣府民系,使用粵方言

傳統建築

傳統民居為廣府民居,現存約100座,保存基本完好。代表性民居為橫嶺新圍仔35號屋,一開間兩進,三合土牆,木橫樑,灰瓦平脊,內有閣樓現存吳氏宗祠,始建於清朝,1978年重修。占地面積150平方米。系三開間兩進一天井格局。紅色大門,正門上方刻有“吳氏宗祠”匾額。後堂擺放祖宗牌位。現仍作宗祠使用。
現存有《蘇氏族譜》,1932年纂修;《吳氏族譜》,於清朝纂修。

傳統習俗

每年重陽節,吳姓族人先在家中祭拜自家已故親人,然後集體去祖墓祭拜祖先。之後有“太公分豬肉”,集體聚餐。該村吳姓族人有添丁點燈的習俗。

特產

自然資源較為豐富,附近山上有石英礦,還有野黃菊、山植、枸杞、石蟾蜂、金銀花等中草藥。特色傳統(節慶)食品有春節的煎堆、米餅、糖環,清明節的雞屎藤板,端午節的灰水粽,冬至的蘿蔔糕等。

公共設施

梅觀高速G94線、民治大道、民豐路、民康路經過該村。1967年通電,1978年通自來水,20世紀90年代通電話,90年代中期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2001年通網際網路。村中有行知實驗國小,設3個年級,10個班,2015年在校學生470人,教職工34人;潛龍學校(含國小、國中),設9個年級,86個班,其中,國小36個班、國中50個班,2015年在校學生2450人,教職工171人;有星星幼稚園、興茂幼稚園、潛龍花園幼稚園,2015年在園幼兒分別為460人、382人、280人,教職工分別有46人、54人、33人。有籃球場和老年活動中心。橫嶺圖書室,藏書1500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