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樂村(廣東省深圳市龍華區民治街道民樂社區下轄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1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民樂村是廣東省深圳市龍華區民治街道民樂社區下轄村,位於民治街道南部,距街道辦事處約2.8千米。相鄰自然村有橫嶺村、白石龍村。坐落於梅林坳山北麓,向北開擴,近旁有海拔220米梅林坳山,附近有民樂水庫、民治水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民樂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廣東省深圳市龍華區民治街道民樂社區
  • 地理位置:民治街道南部
始建於明朝,因鄭氏兄弟從下梅林分村到此而形成。現村於1991年在原址重建。該村原名李公徑。因該村經常發生雷電,加之舊時地處梅林關口,土匪經常出沒,使人聞風喪膽而得名"雷公驚"。客家話音同"李公徑"。1941年李公徑改為民樂。
建村至明萬曆元年(1573年),屬東莞縣;明萬曆元年至清朝,屬新安縣。1914年,屬寶安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屬寶安縣民治鄉;1958年,屬紅色公社;1959年,屬觀瀾公社;1961年,屬龍華公社;1979年,屬深圳市龍華區龍華公社;1981年,屬深圳市寶安縣龍華公社;1983年,屬寶安縣龍華區民治鄉;1986年,屬龍華鎮民治行政村;1993年,屬深圳市寶安區龍華鎮民治行政村;2004年,屬龍華街道;2006年,屬民治街道;2011年,屬深圳市龍華新區民治街道民樂社區。
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該村主要有鄭、鄒、何、劉4姓。鄭姓為該村第一大姓,祖先來自河南滎陽,南宋從福建永定遷至廣東下梅林;明朝從下梅林遷至當地。第二大姓為鄒姓,明朝從江西吉水遷至廣東龍川;清朝從龍川遷至當地。
2015年末,戶籍人口224人,其中男性91人,女性133人;80歲以上13人,最年長者93歲(女);實際在村人口145人;常年在城鎮生活和打工75人;海外留學4人。非戶籍外來人口107903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97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1人,居住在新加坡。
傳統經濟以種植水稻為主,兼種番薯、甘蔗、花生、荔枝、香蕉、蔬菜等。改革開放後,建起民樂市場、商住樓、9棟廠房等。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工資性收入等。自然資源有天門冬、野黃菊、石蟾蜍、石蒜、土茯苓、金銀花等中藥材。特色傳統食品有春節的米餅、油角、糖環,清明節的艾粄,端午節的灰水粽,農曆七月十四(鬼節)的手粉,冬至的蘿蔔糕等。
梅觀高速G94線、梅板大道經過該村。20世紀60年代通電,80年代通自來水,1992年通電話,90年代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21世紀初通網際網路。村內有書香國小,2015年在校學生1408 人,教職工84人;丹堤實驗學校,2015年在校學生1300人,教職工98人。有民治瀅水幼稚園、豐澤湖幼稚園、瀅水二區幼稚園、書香門第幼稚園、遠恆佳溪幼稚園、翠嶺華庭幼稚園,2015年在園幼兒分別為330人、390人、210人、300人、330人、210人,教職工分別為45人、54人、36人、45人、56人、36人。有民樂公園、星光老人之家、籃球場、健身房、健身器材及藏書10000 余冊的圖書室等。
傳統民居為客家民居,現已無保存。村內現存《鄒氏族譜》。
重陽節是村民一年一度的祭祖日。村民有除夕夜洗"大吉水"的習俗。
民樂村村民有"不打三春鳥,不砍河邊樹"的祖訓。將一棵大樹奉為"沙嚇伯公",並於2005年在樹旁建起一個占地面積約10平方米的沙嚇伯公廟。農曆每月初一、十五,有村民自帶香火和紙錢到此祭拜,祈求家人平安。
抗日戰爭時期,民樂村曾遭日軍反覆"掃蕩",村莊幾乎一片廢墟。據說1944年,村里抗日游擊隊員殺死日本兵,村民估計日軍會報復,於是躲到山上,當晚日本兵果然放火燒村,沒來得及逃跑的村民被日本兵殺害。
代表性人物∶
何九(1917—1942),曾任村抗日自衛隊隊長,擔任秘密情報員和交通員,1942年秋天的一天,日軍將前日剛為游擊隊送完情報回村的何九抓住,對他嚴刑拷打,要其供出共產黨游擊隊駐地及藏糧的地方,何九寧死不屈,用客家話大罵日軍,被日軍槍殺;1950年被追認為革命烈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