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後期的英國Archigram學派提出了機械美學與結構美學思想。較之現代主義之第一代機械美學往往偏重的強調邏輯性、流程、機械設備、技術與結構,代晚期現代主義第二代機械美學則更注重形式的運動性(流動性),強調超感官的理念,比起第一代機械美學更輕巧、更靈活,風格傾向於外骨架效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機械美學
- 提出學派:Archigram學派
- 國家:英國
- 時間:50年代後期
簡介,起源史說,發展情況,分類解說,思潮成分,運用範圍,運用體現,
簡介
50年代後期的英國Archigram學派提出了機械美學與結構美學思想。較之現代主義之第一代機械美學往往偏重的強調邏輯性、流程、機械設備、技術與結構,代晚期現代主義第二代機械美學則更注重形式的運動性(流動性),強調超感官的理念,比起第一代機械美學更輕巧、更靈活,風格傾向於外骨架效果。這些看似離人們遙遠的理論美學知識卻預見著現代設計美學的某種發展方向。
而隨著真人版<變形金剛>的熱映,那些構造複雜、孔武有力、變化迅捷的機械武士正日益占據著我們的視線以至心靈,兒時的記憶被激發起來(一種對過去的時光的美好追憶?),更深層的原因乃是每個人(尤其是男人)的由來已久的心底的機械情結。在機械影像上從小時候看的<鐵臂阿童木>到大友克洋的<蒸汽男孩>,機械的別樣美以一種更具象的形式被表達著。
這些大大小小的機器人分布在了杭州166創意產業園區內。它們以冰冷的質感和靜默的姿態宣告著金屬彰顯的無限魅力。
起源史說
兩種歷史起源說,其一,高科技建築源始於50年代後期的英國Archigram學派之機械美學與結構美學思想。現代主義之第一代機械美學往往偏重於強調邏輯性、流程、機械設備、技術與結構;晚期現代主義之第二代機械美學則注重形式的運動性(流動性),強調超感官的理念,比起第一代機械美學更輕巧、更靈活,風格傾向於“外骨架效果”,或,像昆蟲般骨格在外而循環系統緊貼在內,結構所承托的空間或物體的內容變得可有可無,要緊是這般機械構件可以無限地添加再生,所體現的美學觀意義是為了裝飾,目的就是想增強這種機械式的藝術感受力,這裡,Archigram學派之巨大都市機械與圖象則成為高科技建築審美的主要依據,並發展出屬於高科技建築的設計理念----技術表現主義。
機械是人們製造的裝置,能以一定方式將能量、力從一個地方傳到另一個地方,作為人類技藝之製作,機械從歷史的源頭起就成為人類安身立命的手段和工具。弓箭的發明使捕食的範圍和成功率倍增;水力磨坊將自然力轉為舂米的不竭動力,使人擺脫了繁重的勞作。戰爭歷來是機械發明的最大推動力和催化劑。大型攻城器械,如重力拋石器和巨型攻城槌是工業革命前最大的人造機械,槍械和火炮的發明則改變了戰爭的形式,代表了當時最高的技術成就。
但在前現代的古典時期,奉行的是古典美學範式,美用來指藝術的德性,和諧、莊重、靜態的比例合適。機械作為實用的工具,通常與粗陋、笨拙、平庸劃等號,與美的殿堂無所關涉。當然也有象達·文西這樣的神人,既能畫出迷人永恆的<蒙娜麗莎>,又居然構想創造出直升飛機、潛水艇這樣遠超前於其時代的機械之作,其原理構造與現代對等物竟無二致。
發展情況
工業革命是人類進入祛魅的理性時代的標誌,神退身隱去,但新神又被造出來(人類天性總有造神的衝動),那就是機器。工具理性的時代的特徵就是工具對人的異化,人的主體性統一性的喪失。機器主宰的時代必然導致新的精神偶像和風尚地標。機械美學便是這一石破天驚的變革的戲劇性而又合乎邏輯的產物。傳統意義上的美學與機械似乎並無牽連,美學是研究人對現實的審美關係的學問,論述美和美的事物,是“美的藝術的哲學”。古希臘時期並沒有所謂美學,因為希臘先人認為善即是美。美學作為學科遲至近代的1775年才由鮑姆嘉通提出。但這不是說,此前的人們從不關注美的問題,對美的探索和追求幾乎與機械的產生同時,甚至更早。
機械美學則完全是新興的工業時代的美學訴求。其心理基礎是認為各樣的機械本身蘊涵著美感,不僅是帶來實利的功能之美,更主要的是一種前所未有的形式之美,它與古典美迥異其趣。它認為機械本身的合乎功能、技術邏輯的構造和外表具有一種樸素的不加雕飾的美(那些發電廠的管線縱橫外露的工業構築物總對我有一種特別的吸引力)。這契合了人類講求邏輯理性的天性,又與人的求新奇變異的心理傾向若合符節。十九世紀後期出現的龐大複雜的蒸汽機、火車頭和巨型輪船無不以尺度、效率、聲響、見所未見的奇特外形刺激著人們,並激發出無窮的想像,比如遠見卓識的預言家儒勒·凡爾納,他早早地描繪了航程近乎無限的潛水艇、載人登月和地心探索,除了後者如今都已成為現實。
作為人類最古老棲居所在的建築也被先鋒派看作是“居住的機器”。天才的建築家勒·柯布西耶早就對飛機、汽車、輪船等情有獨鐘,他強調機械的美,認為這些產品的外形設計不受任何傳統式樣的約束,完全是新的功能要求的產物,只受經濟性的制約,更具有合理性。顯然除了美學考量,柯布更有道德層面的意圖,這與他的技術拯救的烏托邦思想不無干係。技術樂觀主義者對機械美學更是堅信不疑。他們信奉合理的即是美的,因而也是善的。密斯的機械式的精密工字鋼細部反映的正是這樣的美學信念。
更極端的是五十年代後期的英國ARCHIGRAM(建築電訊派)小組,他們的作品(基本只存在於繪圖板上)強調邏輯性、流線、機械設備、技術與結構、外表呈現為巨大的尺度和管線構件畢露的“外骨架效果”。羅傑斯和皮亞諾設計的蓬皮杜文化中心則完全實現了他們的夢想——作為機器的建築,且有生長的可能(至少表面看起來如此)。蓬皮杜中心完全達到了一種技術表現主義的高度,散發著獨特的美感,在巴黎市中心的灰濛濛的磚石老建築群中鶴立雞群,卓爾不群,成為早期高技派建築機械美學的典範。
現狀發展 隨著技術的發展,特別是計算機、環境、材料等領域的突飛猛進,新的技術表現理念更強調外表的光滑(如太空艙般的效果)、輕透、可呼吸的表皮、結構更加輕盈、內部巨大的靈活性等。這樣的建築宛若一架架巨大的都市機器,出現在世界各地,吞吐著人群、信息和財富,成為人造奇景,這個資本的世界的巨大的物質符號。
分類解說
影像機械美學 再回到影像中的機械美學。就我的觀影經驗,最早出現的是日本卡通片《鐵臂阿童木》,那個“十萬馬力、七大神力”的機械小孩,讓愛幻想年齡的人非常喜歡。人們喜歡給機械賦予人性,成為擬人的世界,或者乾脆讓有人性(或獸性)的機械介入人的社會,上演一幕幕的悲喜道德劇。因此,那些被賦予了各種人的本性——或善或惡的機械,成了異類的英雄或者反派,牽動人們的眼球。《變形金剛》的正邪兩派的霸天虎們和汽車人們的激烈炫技的鬥爭灌輸著古老的邪不壓正的道德誡律,如今又與時俱進地與政治正確(反恐戰爭)和商業化(從Ebay到雪佛蘭汽車)及美式笑料相結合,譜寫下了票房神話,也激發起萬千觀眾的心底的的機械情結,那些令人眼花繚亂的變形著的汽車人,儼然是一個個正義的肌肉發達的、集真、善、美、勇、信於一身的龐然大物般的戰士,也暗合了人們的英雄清結。當初,現在也一樣,每個少年(也包括不少成人)無不渴望擁有這樣一個酷極的玩具,不只是玩具,簡直是夥伴。
時間與空間的機械美學
對精密機械的痴狂恐怕是男人的通病,從刀械手槍到汽車輪船,糾結的鋼鐵螺絲散發出的誘惑力,非性情中人無法理解。最近,concord君皇表的研發小組g lab setries成為了新一代機械逐夢的代言人,自2008年研發至今的c1 quantumgravity量子引力腕錶,正力圖拋棄傳統“手錶”計時概念,嘗試以全新理念加速制表業的新蛻變。
c1 quantumgravity的驚人概念是對時間的重新解構。在這裡,時間不再僅是錶盤上的三根指針:橋樑結構陀飛輪。熒綠液體計時和鏤空錶盤構成了玄秘的腕上魔盒,將時間詮釋為一種既虛無又不可撼動的空間概念。想了解clab seres你需要三個方程式來幫助解答。
方程式一:動力儲備=垂直+流動性
c1 quantumgravity擁有一款神秘的柱形能量罐,功能如同汽車的油量表加蓄電池。錶盤內部有相應刻度顯示剩餘能量,位於能量罐底部的能量計推動罐內的磷光納米粒子上下流動。根據液體上下流動的高度,可以更直觀地判斷出手錶機芯剩餘的能量。能量罐兼具動力儲存功能,最多可儲備三天能量。
方程式二:陀飛輪=停頓+2軸
陀飛輪是機械手錶的心臟,c lab series潛心研製的仿斜張橋結構和兩點固定設計造就了這款不可思議的陀飛輪系統。
思潮成分
其實機械美學本身是時代思潮(Zeitgeist)的一部分,代表時代精神,是部分藝術家在思想觀念與性情上赫然的轉變。由此而言,更傾向於將<東方紅系列>視為有美學價值的紀念物,它們可以用來衡量社會變遷與藝術之間的關係,也稱得上是紅色中國重要的社會指標及其象徵。藉此,不妨檢討現代性雕塑存在的主要問題,即可以發現這種反思性紀念物的價值所在。我們看到在紀念物的領域之外,現代雕塑的重要性顯然不及繪畫。現代主義的闡釋多與繪畫相關聯,大部分還是在界定雕塑不是什麼,換言之,就只是說明雕塑不是繪畫(Greenberg quoted in O’Brian vol 2,1986:60),雕塑也有抽象手法,只是並不成功。除了現成物的利用外,很難將現代主義的繪畫創作論套用於雕塑方面。現代主義發覺難以將個人隱喻性的表現方式融入雕塑作品中。主觀性的感受較易用繪畫來表現,而且現代主義繪畫不費吹灰之力就能進入個體的沉思之途;雕塑則依舊殘留有公共儀式意涵,神化的人物塑像還是最為廣泛接受的形式。現代主義矛盾的地方就是它追求普遍的共性,卻又造成不受一般大眾觀迎的。
藝術 雕塑直到1960年代地景藝術興盛後,才返回公共領域,否則多以新畫廊或現代美術館為營:特別是展示於美術館的雕塑花園或成為巡迴性展覽。然而,中國當代公共雕塑至今依然乏善可陳,原因有許多,其中關鍵問題是思想因素的貧乏、反思精神的薄弱、形式實驗的畏縮。
理論 本雅明的文化大工業時代背景下的機械複製的美學理論,主張在資本主義商業經濟極度發達的社會背景下,文化被作為一種商品,成為具有生產力的事物,並根據馬克思的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學說設立了文化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學說。
本雅明針對精英文化盛行的過去,提出現在的文化是大眾文化,文學藝術不再具有貴族特權,其次,以往的文學藝術反映客觀事物的真實的程度遠遠不如現在的攝影和電影技術對現實反映和記錄的真實,第三,cd唱片等雷射技術的發展讓藝術可以大範圍的廉價的傳播並被接受,文化真正成為一種可以製造經濟效益的商品。這個機械複製就是說,以前的藝術品比如蒙娜麗莎,是有真品和贗品之分的,現在唱片一發行,消除了真品和贗品的隔膜。這是大眾文化的基本定義傳播條件和它的基本影響。
運用範圍
機械美學無處不在,機器美學作為一種藝術和設計的邏輯,既在藝術的創造中,更是在設計的廣泛領域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體現。
最早提出機器美並理解它的基本性質的是兩個美國人沙利文和萊特,兩個奧地利人盧斯和華格納,以及一個比利時人凡·德·威爾德。他們拒絕復古主義,對機器和技術進步有著熱忱的認識,其批評思想超越了英國而向前發展。威爾德、盧斯對裝飾的反對無疑是正在興起的機器美學的先聲,威爾德認為“技術是生產新文化的重要因素”;“美一旦掌握機器的鐵臂,這些鐵臂有力地揮舞,就能創造美”。 芝加哥學派建築師沙利文宣揚“形式隨從功能”的口號,認為“功能不變,形式就不變”。曾經作為他學生的賴特在此基礎上更是提出了“功能與形式同為一體”的說法。
<未來派宣言>稱現代建築應該“像巨大的機器”。柯布西耶在<走向新建築>中更是言簡意賅地說:“建築就是居住的機器”,極力渲染機器美學和工業建築中的功能主義。因此,可以說,機器之美使當代設計功能美的最直接和最集中的體現。
更極端的是五十年代後期的英國有人十分強調邏輯、流線、機械設備、技術與結構,他們的作品外表呈現為巨大的尺度和管線構件畢露的“外露骨架效果”。建築師羅傑斯和皮亞諾70年代設計的法國“蓬皮杜藝術與文化中心”則完全實現了他們的夢想,一座作為機器的建築,“翻腸倒肚”似的把琳琅滿目的管道毫不掩飾地暴露在外,甚至用鮮艷奪目的色彩加以強調。“蓬皮杜文化中心”完全達到了一種技術表現主義的高度,散發著獨特的美感,這件建築一問世,立即引起人們的驚嘆。在巴黎市中心那灰濛濛的磚石老建築群中鶴立雞群,卓爾不群,成為早期高技派建築機械美學的典範。
隨著時代的發展,那些構造複雜、巨大有力、變化迅捷的機械正日益占據著我們的視線。機械是人們製造的裝置,它能以一定的方式將能量、力從一個地方傳到另一個地方,作為人類技藝之製作,機械從歷史的源頭起就成為人類安身立命的手段和工具,機械使人擺脫了繁重的勞動。
而隨著計算機、環境、材料等領域技術的突飛猛進,新的技術表現更強調外表的光滑、輕透,結構更加輕盈、空間更加靈活。這樣的建築就宛如一架巨大的都市機器,吞吐著人群、信息和財富。也將成為人造的奇景,成為這個世界的巨大物質符號。而從一台刷了大紅色油漆的龍門吊旁邊走過,想起了有關機器美學的話題,也拍了幾張龍門吊車的照片。
運用體現
德系腕錶的機械美學
德國人嚴謹得像一台機器,他們是“機械美學”的最佳代言人。嚴密、謹慎的思維方式,讓精準成為德國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8分鐘的談話,不會含糊地說是10分鐘,兩分鐘的細節可能就是決定成敗的關鍵。德國人自己就像是會走路的鐘,他們一絲不苟的性格與腕錶追求精準的本質珠聯璧合。德系表簡於形精於心,外表簡約、洗鍊,大氣的骨架勾畫出男人的剛強、理性足以,正確的計時才是他們更看重的。日耳曼民族的意志堅如鋼鐵,他們重視的是千錘百鍊、百折不撓的品格,腕錶自然而然也帶上了堅固恆久的特性。德系表往往選材精良,做工嚴謹,品質經得起嚴酷環境和時間的考驗。除了純粹的德國表,有不少瑞士表也可歸入德系。
像勞力士固然創立於瑞士,它的創始人之一德國人Hans Wilsdorf 將日耳曼民族的堅韌性情和嚴謹態度帶入了腕錶製造中。他們製造了世界上第一塊防水防塵表“蚝式表”。游泳女星Gleitze曾戴著勞力士防水錶橫渡英吉祥海峽,在海水中浸泡了15小時15分鐘,腕錶分秒不差。後來登山家戴著勞力士登上珠穆朗瑪峰,探險家戴著勞力士征服了南極,事實勝於雄辯,德系表不用絞盡腦汁給表換造型,憑著卓越的品質就能征服眾人。德系的人用理性制表,選用合適的材料,加以公道的設計,用一絲不苟的工藝,打造實用的功能。精準、堅固、實用,德系表屬於追求“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境界的一派。
德系的機芯零件不像法系那么纖巧精美,但是注重材質,強壯、堅固、耐用,機芯的打磨有著德式的嚴謹。德系的機芯也許不是唯美派,不會為了美而美,他們講究的是機械美學:公道的才是美的。德系機芯更多保存著機械原始的美,機芯的外形設計不受傳統美學式樣的約束,完全是功能要求的產物。由於機械本身就是合乎功能、合乎技術邏輯的構造,公道就是美,樸素不加修飾就是美。德系表正面露出機芯或表背透出機芯的設計並不少見,而格拉蘇蒂PanoInverse XL腕錶不但正面露出機芯,還把機芯翻轉過來,讓你可以直接從錶盤窺視德式機芯的幾大特點。3/4夾板、黃金套筒讓機芯更堅固耐用。鵝頸式微調讓走時更正確,而格拉蘇蒂獨特的雙鵝頸微調,是德系機芯中少數具有裝飾美的設計,也成為德式機械美學的經典。格拉蘇蒂式打磨、藍鋼螺絲,德系的機芯重視的是精準和堅固,散發出和外形一樣樸實、可靠的氣味。
和法系表比起來,德系表的外形真的是守舊而傳統。一旦出現一個經典的設計,他們就能幾十年如一日地將此發揚光大。像勞力士的“蚝式表”,萬國表(IWC)的飛行員系列,只在設計上稍作改動和修飾,基本上不會大改動。德系表喜歡延續經典款和復古,與喜歡創新、前衛設計的人不同,有人就是喜歡永不過期的沉穩。
德系的表沒那么多鮮艷的色彩,他們像鋼鐵一樣冷,展現的是男人的剛毅。黑白灰和各種金屬的原色是德系表的主要色調,德系表總體是低調而內斂的。你不會看見特別張揚的設計,最多看到的就是鋼鐵的稜角和粗獷。德系表偶然出現一點亮色也總是點綴,經常是在運動款上閃現。即便用鑽石和黃金去裝飾,德系表依然是低調的,可以尊貴但是無需浮誇。德系重視的是外形的功能性和恆久不變的堅固。像萬國表的飛行員系列,脫胎於專為軍事飛行的偵查員和飛行員設計的腕錶,風格陽剛硬朗,大錶盤清楚易讀,一目了然。高對比的螢光時分針及碩大的螢光刻度,無論晝夜都能清楚地判定讀時,注重功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