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高技派(High-Tech),亦稱“重技派”。“
高技派”這一設計流派形成於在上世紀中葉,當時,美國等已開發國家要建造超高層的大樓,混凝土結構已無法達到其要求,於是開始使用鋼結構,為減輕荷載,又大量採用玻璃,這樣,一種新的建築形式形成並開始流行。
到70年代,把航天技術上的一些材料和技術摻和在建築技術之中,用金屬結構、鋁材、
玻璃等技術結合起來構築成了一種新的建築結構元素和
視覺元素,逐漸形成一種成熟的建築設計語言,因其技術含量高而被稱為“高技派”。
突出當代工業技術成就,並在建築形體和室內環境設計中加以炫耀,崇尚“機械美”,在室內暴露梁板、網架等結構構件以及
風管、
線纜等各種設備和管道,強調工藝技術與時代感。高技派典型的實例為法國巴黎
蓬皮杜國家藝術與文化中心、香港
中國銀行等。
20世紀50年代後期起的、建築造型、風格上注意表現“
高度工業技術”的設計傾向。高技派理論上極力宣揚機器美學和新技術的美感,它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1、提倡採用最新的材料——高強鋼、
硬鋁、
塑膠和各種化學製品來製造體量輕、用料少,能夠快速與靈活裝配的建築;強調系統設計(Systematic Planning)和參數設計(Parametric Planning);主張採用與表現預製裝配化標準構件;
2、認為功能可變,結構不變。表現技術的合理性和空間的靈活性既能適應多功能需要又能達到機器美學效果。這類建築的代表作首推巴黎蓬皮杜藝術與文化中心;
3、強調新時代的審美觀應該考慮技術的決定因素,力求使高度工業技術接近人們習慣的生活方式和傳統的美學觀,使人們容易接受並產生
愉悅。 代表作品有由
福斯特設計的香港滙豐銀行大樓,法茲勒汗的
漢考克中心(HancackCenter),美國空軍高級學校教堂。
創新特點
高技派居室高技派闡述了工業化所帶給人們家居審美的重大改變,更加強調工業化的材質,講究並突顯生產技術帶給人的現代、冰冷、科技的感覺。這種全新的,以生產工藝為基礎的設計語言,一旦服務於家居設計,則以極富另類的視角,重新詮釋了現代文明。
他推崇幾何形式和季節風格,熱衷於用金屬、塑膠、玻璃、鋼鐵等工業時代的材料來裝配家居,善於通過技術的合理性和空間的靈活性來極力宣揚機械美學和新技術的美感。
這種看似冰冷的機械美學,在21世紀的今天,則被賦予了更多人性的光環,將感情注入空間,用技術來裝點生活,它以一種建立在設計師理性推理之上的片段的、富於質感的、充滿欲望的空間表達方式,來闡述自己對於未來的創想。
未來主義始於20世紀初,20世紀70年代進入空前繁榮期。世界上著名的建築作品如“巴黎蓬比社藝術與文化中心”就建於那個時期。而1969年7月,美國阿波羅登月成功,更激發人類向更多未知領域進發,它象徵著人類依靠技術的進步征服了自然。
科技的力量助漲了未來主義的風潮,藝術家們的創作興趣涵蓋了所有的藝術樣式,包括繪畫、雕塑、詩歌、戲劇、音樂,建築甚至延伸到烹飪領域。未來主義在家居領域的演變,我們稱之為“高科技”。
發展歷程
“高技派”於80年代末傳入中國,先是在建築外立面幕牆上使用,90年代中期開始引入到公共建築的內部空間,逐漸變成一股時尚的設計潮流。在近十年的發展中,這種設計風格發生了三次較大的演變過程。初期,設計師們只是將鋁板、玻璃這種材料作為一種飾面材料來代替以往的夾板、石膏板等,還不知道如何來利用它的個性。
隨著實踐的增多和觀摩借鑑國外的同類作品,設計師們已經開始認識到運用“高技派”手法的兩個特點:
一是強調材料特徵,用對比、類推、共生、重複、秩序等方式來構成空間;
國內的設計師對“高技派”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對設計符號符合施工,符合構件加工的要求有了較深的理解,認識到“高技派”是推動裝修行業工業化進程的一個非常好的方式。意識到它的加工要破除傳統的半機械,半手工的加工特點,要工廠化批量生產———“工廠化”;既然成品,半成品是在工廠生產,那么就必須運到現場來組裝,這就使設計要使用單元化構件———“構件化”,為使設計、加工的方便需要採用大量的標準件,因此又提出了一個“標準化”。“三化”———工廠化、構件化、標準化正是大工業生產的必須條件和基礎,裝修行業還是半機械、半手工,要向前發展,必須走“三化”之路。
“高技派”風格的室內裝修中多使用金屬材料、玻璃、石材這三大材料。其中金屬材料,以鋁材、不鏽鋼為主。其中,鋁材有鋁通、鋁單板,其表面塗飾有氟碳噴塗、
靜電粉末噴塗、鋦漆和本色四大工藝;不鏽鋼有鋼通、板材和鋼板網之分,其表面處理常用的有鏡面、拉絲面、砂面、腐蝕面工藝,特別是在鏡面不鏽鋼上加藥水砂,其視覺效果很特別。玻璃從本身的功能來看有安全玻璃、藝術玻璃、普通玻璃,從飾面效果來分有焗漆,噴砂、藥水砂、綠網砂……等等裝飾工藝。
設計風格
高技派反對傳統的審美觀念,強調設計作為信息的媒介和設計的交際功能,在建築設計、室內設計中堅持採用新技術,在美學上極力鼓吹表現新技術的作法,包括戰後“現代主義建築”在設計方法中所有“重理”的方面,以及講求技術精美和“粗野主義”傾向。
“高技派”的設計風格就是要跳出半機械、半手工的傳統製作方式,把工廠化的大生產的特性凸現在人們眼前,能否適應工廠化流水生產作業是建築裝飾產業效率能否提高的一個關鍵環節。當前很多設計師總是片面的強調建築內部空間的個性化,而沒有把工作重點放在如何提高生產效率上,如果不打破傳統裝飾業半機械半手工的狀況,裝飾產業的發展就是一句空話。
專屬人群
條理分明,理性思維占上風的理想主義者
科技改變生活,專屬於這種風格的人群對未來極度渴望,他們有著迥異的思維,喜歡一切具有創造力的與眾不同的事物和生活方式。為了突顯自己的特立獨行,他們所有的電子產品都是應季新品,而生活在一個充滿個性的居室空間力也成為順理成章的事。
代表人物
深澤直人
推薦理由:
宣揚機械美學和新技術的
運用,用理性推理建造充滿未來感的家居空間,專屬於對未來極度渴望,喜歡一切具有創造力的與眾不同的事物和生活方式的人們。
經典產品配飾:
多以誇張的冷色調或前衛的造型統納全局,常用線條簡練的鋁邊推拉門或鏡面、透明或者磨砂的玻璃裝飾櫃體,亦或是用“lris”新巴洛克瓷磚和金屬色澤的瓷磚來裝飾居室。
倫佐·皮亞諾
1977年,
皮亞諾與他的英國搭檔理察·羅格斯以喬治·蓬皮杜中心震驚了整個建築界,這座高科技戲仿品矗立於巴黎18世紀時的市中心。自那以後,皮亞諾處處顯得與眾不同。活潑靚麗、五彩繽紛的通道,加上晶瑩透明、蜿蜒曲折的電梯,使得蓬皮杜中心成了巴黎公認的標誌性建築之一。這座上下五層、占地近百萬平方米的文化中心,包括專門收藏現代藝術的博物館、臨時展廳、電影院、音樂廳、多媒體圖書館和檔案館,以及壯觀的觀景屋頂。每天2。5萬遊人使蓬皮杜中心立即成了這座城市裡最受歡迎的建築物。為了迎接新的千年,它作了全面整修和徹底翻新。
在皮亞諾的監理下,洞穴般的入口大廳代之以新的咖啡廳和新聞中心,圖書館入口的候書長廊被縮短,頂樓簡陋的飯館被裝修成別具一格的全方位服務餐廳。中心於千年盛典之際重新開放。
法國前總統喬治·蓬皮杜之所以挑選了當時均30剛出頭的皮亞諾與羅格斯,是因為他想作一大膽的建築表達。皮亞諾-羅格斯的設計滿足了他的心愿,甚至遠遠超出了他的預期。蓬皮杜中心引起了廣泛的爭論。法國鋼鐵製造商以原設計的雙重鋼樑可能倒塌為由拒絕合作,而皮亞諾和羅格斯的做法也頗令法國人吃驚:他們採用了德國製造商的鋼樑,並且是趁著夜幕偷偷將鋼樑運進去的。
自蓬皮杜項目之後,皮亞諾以他的層層疊疊的建築圖紙營造了世界性的聲譽,日本、德國、義大利和法國都有他大膽的商業性和公共建設項目,他設計的博物館更是讓人望塵莫及。
諾曼·福斯特
諾曼·福斯特建築學學士(
曼徹斯特大學),建築學碩士(
耶魯大學),
英國皇家建築師學會會員,國際上最傑出的建築大師之一,被譽為“高技派”的代表人物,第21屆
普利茲建築大獎得主。福斯特是高技派(High-tech)建築師的代表人物。諾曼·福斯特特彆強調人類與自然的共同存在,而不是互相牴觸,強調要從過去的文化形態中吸取教訓,提倡那些適合人類生活形態需要的建築方式。一生的
榮譽很多,作品很多。
作品:
柏林議會大廈,柏林議會大廈,法蘭克福商業銀行,法國
加里藝術中心,西班牙巴侖西亞會議中心,西班牙巴侖西亞會議中心等著名建築。
建築初探
探索新的設計
高技派設計設計產生以來,人們無時不刻不在探索新的設計,但在這些過程中,僅有少數人的行為或成果成為“流派”。因為它們首先意識到了社會的發展方向並作出了順應歷史潮流的探索,這樣,他們的成果才被人們接受,被歷史承認。所以說,設計是時代的產物。同時代的設計和建築、繪畫、音樂、甚至於人的生活方式都是環環相扣的,新思想無論從哪個方面開始突破,都是代表未來思潮和發展方向的。設計先驅首先應該是思想先鋒。
密斯曾說過:“當技術實現了它的真正使命,它就升華為藝術。”這段名言似乎是把技術等同於藝術了。其實,應該說,這裡所展示的正是建築藝術的又一個新的流派,一個建立在高科技基礎上的
藝術流派。
建築中的高技術主要是從思潮角度意指高技派作為一種普遍意義上的樣式表現出來的可視的技術形象。高技派則是指,60年代末以來,不僅採用高技術手段,而且在形式上極力表現高技術的結構,材料,設備,工藝以及建造的拆卸或擴展可能等美感的建築設糆傾向。
高技派在60年代末的出現與這次革命帶來的瀰漫於整個西方社會的技術樂觀主義有關,同時戰後各種新材料和新結構紛紛套用於建築中。
部分人認為“高技派”只是一味炫耀技術的偉大,認為技術是至高無上的,人們開始通過人本思想來正視科技,有的前衛設計師甚至開始批判對科技的盲目樂觀態度。於是,所謂的“超高技設計”應運而生,“超高技”是與“高技派”對立的異化物,將技術當作一種符號加以嘲弄和挖苦。倫敦的“獨體集團”的骨幹分子隆
阿拉特於1980年設計了一套“混凝土音響”將現代高保真電器裝置在從廢棄工地上撿來的混凝土塊上,以頹廢的形式來譏諷對高技術的盲目崇拜。“超高技”的技術悲觀思想注定了它是短命的。它的作品與生活距離太遠,但它的意義不在於它的作品,而在於它的精神為盲從科技的人們敲響了警鐘。
重視地區文化
高技派逐漸開始重視地區文化,歷史環境和生態平衡。比如福斯特多年來對生態技術的持續關注,格瑞姆肖的鋼樑,鋼索,桅桿的帆船式結構和獨創的外張式幕牆系統,
霍普金斯的帳篷結構探索,皮阿諾早期的單元式膜結構“輕盈”主題以及後來的技術詩性。在他們之外,帕歇,阿索普,“未來體系”等的許多作品都可劃入高技派的範疇。80年代後,高技派的典型手法幾乎成了建築師設糆語言上的一種選擇。以節能和減少污染為主的生態觀念成為重要議題,同時由於地區建築文化對全球化的自覺抵抗以及由後現代主義復興的
歷史意識的深入,高技派建築越來越從對技術形象的表現走向對地區文化,歷史環境和生態平衡的重視。1996年福斯特,
羅傑斯,
格雷姆肖,皮阿諾都曾參與赫佐格草擬的《建築和城市筫劃中套用太陽能的歐洲憲章》的評議和修改,表明高技派領頭人對生態思想的集體關注。福斯特的被譽為第一座生態高層的法蘭克福商業銀行、
柏林會議大廈改建等作品在採用智慧型化技術的同時運用了傳統的被動式環境控諩技術。皮阿諾的奇芭歐文化中心更可以說是地區文化、歷史環境、生態技術的完美結合。
技術原則是高技派技術觀的核心並主導其建築觀、美術觀和歷史觀。除替代技術外,適宜技術是建築師解釋技術則時最重要的概念。羅傑斯和福斯特都強調自己的技術為適宜技術。狹義上講,它常與低造價,再生能源技術有關。廣義上講,它指採用技術時根據當地的條件和使用的情況具體而論。實際上這一概念是建築師對高造價的外露結構技術和昂貴的生態技術的理論性修正。
艾菲爾鐵塔、
蓬皮杜藝術文化中心,從外觀上看,便是工業技術的產物。艾菲爾鐵塔的設計者稱,其形狀便是依賴人體骨胳的科學結構而來的,而蓬皮杜藝術文化中心外表更是一個裸露的大車間。它們一開始並不為人們所接受,被視為“怪物”、“無任何藝術感”,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似乎已“被迫”接受了它們,且承認這同樣是藝術化了的。同樣,密斯設計的,於1952年落成的紐約利華大樓,是最早的全玻璃大樓,可以說也是出於同一理念,且幾十年後,人們仍給了它一個建築的大獎。
是讓新技術被動地去順應建築藝術,還是按照新技術本身的特性去創造、發展新的建築藝術?這正是高技派建築需要回答的問題。 而問題答案正是後者。技術不可以簡單順應藝術,或者否定藝術,從而引起建築藝術消亡的恐懼——這其實是杞人憂天罷了。技術反而會開創藝術、完美藝術,讓新建築盡善盡美,這卻是現代科技突飛猛進之際應有的自信。像倫敦的
勞埃德大廈、香港的香港—上海滙豐銀行,更鮮明地體現出高技派建築藝術之際,人們的心態,則已由驚詫到平和,進而為之激賞了。
也就是說,高度發達的科學技術,在建築上的進一步運用,是可以作為藝術而為人們所接受、所欣賞的。把新技術運用到建築設計中,已成了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並且奠定了自己的地位,開創了一個新的、可觀的前景。著名建築大師
柯布西耶早在上世紀初便講過:“建築結構和裝飾的形式經過幾個世紀的緩慢變化,在鋼筋水泥的50年裡人類建築史作出了巨大貢獻之後,又經歷了一次徹底的變革。”人們不難看到,正是在上個世紀,金屬構架、玻璃幕牆等,已經成為新建築的重要材料,這比過去的木結構、磚石結構,也比
鋼筋混凝土結構等,大大地前進了一步,從而使建築的藝術形式,也發生了根本性的演變,人們對新技術、新材料的認識,不斷在加深,正是在這加深的過程中,藝術形式也就相應發生了這樣那樣、或大或小的變化。例如合金鋼的高強度提高10倍或更多,作為高層建築的柱子,那就不僅僅可支撐100層樓的高度,完全可達到300層乃至500層高。又如玻璃,不僅可以隔熱、變色、單面透光等等,甚至可以自行發電、呼吸,具有生態調節功能。風行的膜結構,輕靈、潔白,如運用得當,也更具藝術感。
無疑,建築的發展是離不開建築技術的進步,完全脫離技術的建築設計,未必行得通。建築材料的開發利用,力學模型理論的深化研究,結構的創新,水、電技術的進化,對建築的影響是不可以置之不理的。失去技術支撐的建築,非但成不了藝術,也無法在地上站起來。應該說,建築藝術與科學技術之間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
如果把密斯的話再讀一遍,當可以讀成建築藝術,則是技術真正使命的實現。這技術的真正使命,不正是人類歷史文化的進步,文明的勝利么?工程建築學理所當然是側重於科學技術的,但它並未阻止建築藝術的實現,畢竟它並非純粹的技術現象。一位建築師,很難是全知全能的,也可能在偏重藝術之際忽略了技術,這包括環保等問題在內,所以,作為一個系統工程,技術的作用也就突出了。高技派建築的出現,不僅令建築學更多姿多彩,也讓建築更腳踏實地、健康地發展。
多元化
在設計形式,設計風格上,多元化的格局已經形成,沒有哪一種流派能夠一統天下,也沒有什麼權威去剝奪某些流派存在的權力。理性與感性是天平的兩端,它們誰也不能壓倒誰而趨向於某種平衡。出現在汽車設計上的“新鋒銳”風格就將符合空氣動力學的流線型與剛挺有力度的“硬線條”結合在一起。實現了感性認識、理性推理的協諧。成為造型設計形式的新引導趨勢。總之,當今時代多元化的形式之間只有主流和非主流之分。“高科技”轉化為“高情感”,“改造自然”轉變為“適應自然”才是未來設計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