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書名:橋——施慶申得傳奇故事
- 作者:秦宗賢
作者,內容,評價,目錄,
作者
河北省作協會員、高邑縣作協主席秦宗賢編寫的長篇報告文學《橋——施慶申的傳奇故事》,近日由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並公開發行。
內容
作者利用兩年時間深入基層,塑造了施慶申這個活躍在農村田間地頭進行農業技術推廣入戶的優秀代表的形象。為了維護廣大農民利益,他可以裝傻充愣忽悠人;為了更好地搞好技術服務,他走南闖北拜師學藝;為了推廣農業技術,他貼上自己的收入。他能使幾近絕望的棉花峰迴路轉獲得豐收,他能使遭受滅頂之災的大棚蔬菜起死回生,不減收成。他殫精竭慮,用一顆赤誠的心為農民排憂解難,贏得了一方百姓的擁護和愛戴。
按說農業題材的作品,沒有什麼驚心動魄的大事,一個鄉鎮農業技術員也不可能有驚天動地的業績,但《橋:施慶申的傳奇故事》這部書稿卻寫得跌宕起伏,波瀾層起,情理交融,感人至深。秦老師流暢的語句,嫻熟的技法,清晰的文路,不能不使人嘆服。只兩個晚上我便將書稿讀完,不由得贊道:“寶刀不老啊。”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的農村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由過去的傳統農業已經發展為高科技的現代農業,農村的改革呈現出日新月異的嶄新面貌,反映了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無比優越,農村的發展折射出我們偉大祖國的發展進程。農業、農民、農村,“三農”是一個非常大的題材,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穩定是一個很大的課題。近些年來反映“三農”的文學作品不多,農村的素材廣泛卻不易濃縮,能夠寫好的就更少,而《橋:施慶申的傳奇故事》這部作品,寫我們身邊的人,眼前的事兒,常見的活兒,百姓的理,娓娓道來卻津津有味。
施慶申是一個土生土長的農業技術員,直到退休,他的職務也才是個鎮農業技術綜合服務站站長。《橋:施慶申的傳奇故事》這部作品以施慶申的個人經歷為線索,描寫了他一生為農業經濟發展奮鬥的事跡。施慶申的成長過程,體現了他堅強不屈的奮鬥精神,體現了他虛心好學的追求精神,體現了他向善為人的大愛精神,體現了他無私忘我的奉獻精神。書中的故事雖然都是生活中的日常小事,但它的境界卻是無上崇高的,無處不閃爍著新時代社會主義道德的光芒。
評價
該書語言流暢明快,充滿激情,讓人耳目一新。河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常務理事、原河北省民俗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劉其印、高邑縣政協主席陳金鎖為該書作序。
首先,這部作品是施慶申一生的寫照。施慶申是個孤兒,自打生下來就沒有見過父親,7歲上又失去了母親,從小與爺爺相依為命,在那處處都唯成分的年代,家庭又偏偏是個“地主”,這就注定了他一生多舛,曲折不順。從政策上,好事輪不上他,從社會上,屬於被歧視的那個階層,所以他只上了六年國小,便開始下地勞動。更為艱難的是,在他16歲時,一家之主的爺爺也因病去世,無依無靠的他還要照管嬸子留下來的一個妹妹,家庭的不幸使他過早地擔負起生活的重擔。然而,施慶申沒有潦倒,憑著他的勤奮和睿智,步入了農業技術戰線,一乾就是30多年,不懂就學,不會就問,不怕吃苦,潛心鑽研,大膽實踐,逐步積累經驗,竟然完成了幾十個農業科研項目,寫出近10萬字的科技論文。並且,由他領導的科研項目頻頻在省市獲獎,憑著過硬的技術為農民致富排憂解難,為農業生產貢獻才智,為推動農業發展不懈努力。
其次,這部作品是高邑縣農業科技創新的寫照。施慶申是個農業技術員,從生產小隊技術員乾起,當初就是棉花管理,整枝打杈,打藥治蟲,後來竟然搞起了棉花種植的系列試驗,使棉花連年獲得豐收。諸如棉花除治蚜蟲,用“敵百蟲”加火鹼,或用松香加肥皂水都有很好的效果,在治蚜蟲時往噴霧器里加碳氨,棉花種植由密植改大小壟,小麥由九寸壟改三密一稀,這些都是施慶申通過試驗取得的科技成果。正因為他在技術創新上的成就,被花園公社的領導看中,破例調到公社去當農業技術員。從此,他負責一個鄉的農技工作,舞台大了,責任重了,施展才智的天地寬了,他不負重望,先後實施了棉種的更新推廣、棉花的打群尖、棉鈴蟲的出卵期防治、地膜覆蓋配套技術的套用、花生葉面肥噴施、小麥低播量推廣、吸漿蟲的防治、西瓜技術的傳播、黃瓜的栽培技術等多項農業技術創新,為農民致富鋪設了一條條門路。他的這些農業科技創新的過程,就是高邑縣農業科技發展的過程。
再次,這部作品是高邑縣農業發展的寫照。施慶申的農業技術創新的步伐,與高邑縣30多年來農業發展的歷程環環相扣,從而映射出高邑縣農業進步的歷程。高邑縣20世紀60年代的“糧食過江”、70年代的棉花“白色革命”、80年代的小麥“千斤試驗方”、90年代的“噸糧田”,從糧棉間作到糧樹間作,從西瓜推廣到大棚蔬菜,經歷了一場場農業變革,發展到現在的設施農業、生態農業、旅遊觀光農業、機械化農業,農民不再是土裡刨食兒、面向黃土背朝天,新型農業合作社的出現為農業向園區化推進做出了示範。高邑縣農業發展的每個環節,都在這部作品中有體現,這部書是濃縮了的高邑農業發展史。
在秦老師的筆下,施慶申是個有血有肉的人物,雖然不是高大豐滿,卻也真實形象。對於他的悲歡離合、成功與失敗,內心世界的變化,作品給予了細膩的刻畫,感情豐富。作品的語言吸收了許多民間俗語,使人明白易懂,間或的調侃,也使作品增加了意趣。更為難得的是,在描寫農業技術套用方面,對於各種植物的生長、病蟲害的防治、藥物的使用、田間的管理等,用的都是地道的行話,這些只有業內人士才能說得如此準確,即便是種了一輩子地的農民,也不一定樣樣精通,我不知道秦老師為寫這部作品在鑽研農業技術知識方面下了怎樣的工夫。
這部作品儘管只寫了一個施慶申,但在高邑縣幾十年的農業發展中,有一批施慶申這樣的農業技術人員默默無聞地戰鬥在農業生產的一線,他們風餐露宿,穿梭于田間地頭,夏天頂著烈日,冬天冒著嚴寒,越是惡劣的天氣,越是需要他們的時候,越是農民憂心的時候,越是他們大顯身手的時候。這些年來,風災、水災、蟲災、雹災,不知多少次威脅著勢單力薄的農民兄弟,而每次都是他們挺身而出,幫助農民渡過難關,沒有他們的艱辛努力,就沒有年年的農業豐收,他們是高邑縣農業發展的功臣,在此,我代表社會各界對他們表示由衷的感謝。
高邑縣農業產業化剛剛起步,農業發展的路還很長,農業科技的創新是一個永恆的課題,農業產業的發展需要千千萬萬個施慶申這樣的農業科技人才。農業科技大有作為,我希望仍然戰鬥在農業一線的科技人員,充分發揮你們的聰明才智,為高邑縣的農業現代化作出新的貢獻。
目錄
序一
序二
開篇
一、苦命的孩子
二、“野孩子”成了技術員
三、逍遙派並不逍遙
四、“醜小鴨”要變“白天鵝”
五、喜從天降
六、這塊手錶要不得
七、首戰告捷
八、乾中學,學中乾
九、家庭的溫馨與煩惱
十、 父子情深
十一、不要金錢要鄉情
十二、智救險球
十三、謀劃
十四、都是B9惹的禍
十五、為保一箱農藥,白扔了五十塊錢
十六、發現問題就不能放過
十七、治住了小麥吸漿蟲
十八、為傳授技術,他不知貼進多少錢
十九、為更新知識,再拜師學藝(一)
二十、為更新知識,再拜師學藝(二)
二十一、起死回生
二十二、發生在服務站的故事
二十三、救活一個棚,挽救一家人
二十四、對老百姓有利咱就乾
二十五、小人物的技術推廣
尾聲
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