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橄欖寨村
- 外文名稱:Olive Village
- 所屬地區:中國西南
- 地理位置:雲南省保山市龍陵縣平達鄉
- 面積:19.49平方公里
- 人口:1672
- 海拔:1402米
雲南省保山市龍陵縣平達鄉橄欖寨村,村情概況,自然資源,基礎設施,農村經濟,人口衛生,文化教育,村務公開,人文地理,雲南省保山市騰衝縣芒棒鄉橄欖寨村,村情概況,自然資源,基礎設施,農村經濟,人口衛生,文化教育,村務公開,雲南省保山市龍陵縣木城鄉橄欖寨村,村情概況,自然資源,基礎設施,農村經濟,人口衛生,文化教育,村務公開,風俗民情,雲南省西雙版納勐海縣格朗和鄉橄欖寨村,村情概況,自然資源,基礎設施,農村經濟,人口衛生,文化教育,村務公開,雲南省普洱鎮沅縣和平鄉橄欖寨村,村情概況,自然資源,基礎設施,農村經濟,人口衛生,文化教育,村務公開,地圖信息,
雲南省保山市龍陵縣平達鄉橄欖寨村
村情概況
全村國土面積19.49平方公里,海拔1402米,年平均氣溫16.5℃,年降水量1500毫米,適合種植水稻、玉米等農作物。
自然資源
截止2006年底,全村有耕地總面積6085畝(其中:田962畝,地5123畝),人均耕地3.6畝,主要種植甘蔗、烤菸、水稻、玉米、木薯等作物;擁有林地12458.5畝,其中經濟林果地94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57畝,主要種植茶葉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330畝,草地750 畝;荒山荒地 7615.5畝,其他面積1695.1畝。
基礎設施
截止2006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無路燈。全村有271戶通自來水,無飲用井水農戶,有145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38.56%)。有376戶通電,無通有線電視農戶,擁有電視機農戶244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和64.89%);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210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68戶(分別占總數的55.85%和44.68%)。
該村到鄉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12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12公里。截至2006年底,全村共擁有農用運輸車10輛,拖拉機15輛,機車117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200畝,有效灌溉率為3.29%,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20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12畝。
到2006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143戶;裝有太陽能農戶 146戶;建有小水窖216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143戶。
全村有4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4個自然村已通電;有4個自然村已通路;有4個自然村已通電話;無自然村通路燈。有4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無居住磚混結構住房的農戶;有208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168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507.33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413.8萬元,占總收入的81.56%;畜牧業收入 59.83萬元,占總收入的11.79%(其中,2006年內出欄肉豬910頭,肉牛33頭);林業收入14.2 萬元,占總收入的 2.8%;第二、三產業收入16萬元,占總收入的3.15 %;工資性收入3.5萬元,占總收入的 0.69%。農民人均純收入1556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2.6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26人(占勞動力的1.56%),在省內務工21人,到省外務工5人。
人口衛生
截止2006年底,該村有農戶376戶,鄉村人口1672人,其中男性914人,女性758人。其中農業人口1669人,勞動力1005人。該村以漢族為主(是漢族、彝族混居地),其中漢族1651 人,傣族9人,其他民族12人。
到2006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183人,占人口總數的10.96%;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586人,參合率95.03%;享受低保84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12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3人,該村距離鄉衛生院12公里。該村無建有公廁,無垃圾集中堆放場地,無村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人畜混居的農戶225戶,占農戶總數的59.84%。
文化教育
截止2006年底,該村建有國小1 所,校舍建築面積844平方米,擁有教師10人,距離平達中學12公里。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249人,其中小學生184人,中學生65人。
村務公開
到2006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370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6085畝,無土地流轉面積。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2006年無一事一議籌資籌勞。2006年末無集體總收入,有固定資產3.09萬元,年末集體無收益,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村帳鄉代管),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黑板報、會議方式公開財務,村務公開項目主要有債權、債務、各種支出、收入等。
人文地理
1984年成立橄欖寨行政村,下轄社。2000年改為橄欖寨村民委員會,現橄欖寨村民委員會下轄7個村民小組。
橄欖寨村,在樹木掩映之中,村莊秀美,田園靚麗,民風淳樸。村民的風俗習慣和其它村漢族的大相逕庭,也是多姿多彩,妙趣橫生。諸如打陀螺、轉鞦韆、唱山歌、彈三弦、“刮欠”等都是村民喜愛的文體活動。此外,村民還信奉自然宗教。每年的二月初八,全村的每一戶人家都要到寺廟裡開廟會,由村組長帶領著先沙豬宰雞祭獻“廟神”,然後再對村里一年的情況進行總結,並把一些公共事務、困難、計畫提出來大家討論定奪,於是,新一年的村規民約“在神的監督下”就此形成。五月初五端午節為紀念屈原,村民們用槁葉包粽子,還用各種顏色的布縫製“小猴子”戴在小孩的衣服上。到六月二十五日“火把節”,戴在小孩衣服上“小猴子”要取下來用火燒掉。村民還要殺好雞,備上齋飯,點上火把去獻田、獻地,以祈求田地肥沃、五穀豐登。7月半是供奉祖宗的節日,每頓飯前都要獻王、磕頭、燒香化“錢”,以示對祖宗的孝敬,並希望得到祖宗的保佑。大年三十夜晚,家家戶戶要“封門”。把煮好的“隔年飯”、“雞三生”擺在門前,點燃鞭炮,邊念“四句”邊關上門,祭獻完畢後才打開門,意為驅逐妖魔鬼怪,把住財門不外流。不止這些,村民在建正房立柱子時都要進行“上樑”儀式。由“風水大師”主持,他先把三尺六寸紅布畫上八卦圖包在正樑上,把公雞雞冠的血點在四根柱子上,擺上齋飯、果品、親戚送的所有糕點,示意大家放鞭炮,隨著連續不斷的鞭炮聲,大師站在樑上念完“四句”後,連連把上面插有硬幣的粑粑和糖果丟下來,隨後把一瓢水潑下來。先由主人跪著用圍裙接住最大那個粑粑跑開,然後圍觀的大人、小孩一擁擠上去搶,一直到把所有的粑粑和糖果搶完,有些人手裡拿著勞動果實,已經成了“落湯雞”,渾身濕透了,卻還笑得合不攏嘴。這代表村民祈願今後風調雨順,財源滾滾來,日子越過越紅火。
雲南省保山市騰衝縣芒棒鄉橄欖寨村
村情概況
該村隸屬於芒棒鄉水塘村行政村,屬於山區。位於芒棒鄉北邊,距離村委會2 公里,距離鄉政府8公里。國土面積2.76平方公里,海拔1480米,年平均氣溫21 ℃,年降水量1000毫米,適宜種植水稻、甘蔗等農作物。
自然資源
截止2008年底,全村有耕地總面積578畝(其中:田417畝,地161畝),人均耕地0.86畝,主要種植水稻、包穀等作物;擁有林地1451畝,主要水面面積150畝,荒山荒地60畝,其他面積1895畝。
基礎設施
截止2008年底,該村已實現通電、通水、通路。全村有120戶通自來水,有37戶飲用井水,有37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有157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157戶,安裝有線電視120戶;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105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90戶。
該村到鄉鎮道路為彈石路;進村道路為彈石路;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截止2008年底,全村共擁農用運輸車2輛,拖拉機6輛,機車7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417畝,有效灌溉率為72%,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30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45 畝。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15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142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70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90萬元,占總收入的52.9%;畜牧業收入15萬元,占總收入的8.8%(其中,2008年內出欄肉豬278頭,肉牛50頭);漁業收入1.1萬元,占總收入的0.6%;林業收入1萬元,占總收入的0.5%;第二、三產業收入40萬元,占總收入的23.5%;工資性收入1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414元,農民收入以種植、養殖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15萬元。
人口衛生
截止2008年底,該村有農戶157戶,鄉村人口704人,其中男性354人,女性350人。其中農業人口688人,勞動力222人。該村以漢族為主,漢族644人,少數民族60人,其中回族60人。
到2008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605人,參合率87.8 %;享受低保53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衛生院, 距離村委會衛生所3公里,距離鎮衛生院8公里。該村建有公廁1個,人畜混居的農戶30戶,占農戶總數的19.1%。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橄欖寨完小,中學生就讀到上營中學。
該村距離中學8公里。截止2008年底,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75人,其中小學生45人,中學生30人。
村務公開
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150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578畝。已是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會議方式公開。
雲南省保山市龍陵縣木城鄉橄欖寨村
村情概況
該村隸屬於木城鄉烏木寨行政村,屬於山區。位於木城鄉東北邊,距離村委會6公里,距離木城鄉34公里。國土面積有9.83平方公里,海拔1560米,年平均氣溫20℃,年降水量1350毫米,適宜種植烤菸、甘蔗、茶葉、木薯等農作物。
自然資源
截止2008年底,全村有耕地總面積873畝(其中:田239畝,地634畝),人均耕地3.65畝,主要種植糧食、烤菸等作物;擁有林地12123畝,其中經濟林果地208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89畝,主要種植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519畝,草地600畝;荒山荒地375畝,其他面積250畝。
基礎設施
截止2008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 、通電 、通路 (或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無路燈。全村有53戶通自來水,有53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42戶(占農戶總數的79%);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43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38戶(分別占總數的81%和71%)。
該村到鄉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 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10公里。截止2008年底,全村共擁有拖拉機5輛,機車13輛。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15戶;裝有太陽能農戶6戶;建有小水窖17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12戶。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239畝,有效灌溉率為100%。該村到2008年底,農戶住房以土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10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43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67.08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52.23萬元,占總收入的77.86%;畜牧業收入9.75萬元,占總收入的14%(其中,2008年內出欄肉豬196頭,肉牛4頭,肉羊200頭);林業收入2.2萬元,占總收入的3.2%;第二、三產業收入1.8萬元,占總收入的2.6%;工資性收入0.6萬元,占總收入的0.46%。農民人均純收入1280元,農民收入以烤菸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0.3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2人(占勞動力的11%),在省內務工12人。
人口衛生
截止2008年底,該村有農戶53戶,鄉村人口243人,其中男性139人,女性104人。其中農業人口239人,勞動力106人。該村以漢族為主,漢族224人,彝族19人。到2008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239人,參合率100%;享受低保44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木城鄉衛生院,距離村委會衛生所6公里,距離鄉衛生院34公里。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烏木寨完小,中學生就讀到木城初級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6公里,距離中學34公里。截止2008年底,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32人,其中小學生22人,中學生10人。
村務公開
到2007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49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873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600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2007年末集體總收入3.2萬元,有固定資產1.2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2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開會方式公開。
風俗民情
該村受彝族傳統習俗影響,主要習俗:一是祭穡(農曆二月初八);二是供“木人”,家家戶戶以“木人”當祖供三代;三是婚喪請嗩吶手吹嗩吶助興;四是逢婚喪事窩者(打歌)到通宵達旦;五是喪事請“垛希”念經超度亡靈。傳統節日有:過年(春節)、二月八(祭穡)、端午節、火把節、七月半(鬼節)、主要樂器有:三弦、蘆笙、短笛、口弦、酒醉筒、土巴拉樂器組合等。
雲南省西雙版納勐海縣格朗和鄉橄欖寨村
村情概況
該村是格朗和哈尼族鄉蘇湖村委會的一個村民小組,地處山區,位於格朗和哈尼族鄉北邊,距離蘇湖村委會3.00 公里,距離格朗和鄉政府10.00公里。國土面積1.18平方公里,海拔1,618.00米,年平均氣溫21.00 ℃,年降水量1500.00毫米,適宜種植糧食、茶葉、苷蔗等農作物。
自然資源
截止2008年底,全村有耕地總面積1,272.40畝(其中:田277.00畝,地995.40畝),人均耕地5.00畝,主要種植糧食、甘蔗、茶葉等作物;擁有林地495.24畝,其中經濟林果地14.0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05畝,主要種植梨果等經濟林果等資源。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8年底,已實現通水、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全村有70戶通自來水,占農戶總數的100%。有70戶通電,占農戶總數的100 %,有20戶通有線電視,占農戶總數的28.57 %,擁有電視機農戶49戶,占農戶總數的70%;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56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5戶(分別占總數的80%和 7.14 %)。
該村到鄉鎮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沙石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3.00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20.00公里。全村共擁有拖拉機41輛,機車45輛。
全村裝有太陽能農戶22戶;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277.00畝,有效灌溉率為21.77%。
該村到2008年底,農戶住房以其他結構住房為主,有70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47.7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39.19萬元,占總收入的82.16%;畜牧業收入7.81萬元,占總收入的16.37%(其中,2008年內出欄肉豬30頭,肉牛28頭);農民收入來源主要以糧食、甘蔗、茶葉等為主。
人口衛生
截止2008年底,該村有農戶70戶,鄉村人口257人,其中男性130人,女性127人;其中農業人口253人,勞動力160人,全村以哈尼族為居多。
到2008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215人,參合率83.65%。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衛生院,距離村委會衛生所2公里,距離鄉衛生院12公里。該村人畜混居的農戶70戶,占農戶總數的100%。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蘇湖國小,中學生就讀到格朗和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3.00公里,距離中學10.00公里。截止2008年底,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21 人,其中小學生12人,中學生9人。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8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62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272.40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有固定資產0.4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會議方式公開。
雲南省普洱鎮沅縣和平鄉橄欖寨村
村情概況
該村隸屬於和平鄉那洛村民委員會行政村,屬於壩區。位於那洛村委會的西邊,距離那洛村委會2.00 公里,距離和平鄉政府32.00公里,(是村委會所在地)。國土面積3.91平方公里,海拔975.00米,年平均氣溫23.00 ℃,年降水量1,300.00毫米,適宜種植木署、橡膠等農作物。
自然資源
截止2008年底,全村有耕地總面積275.00畝(其中:田58.00畝,地217.00畝),人均耕地2.72畝,主要種植糧食作物等作物;擁有林地4,646.0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4.0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04畝;水面面積251.38畝,其中養殖面積1.38畝;荒山荒地500.00畝,其他面積200.00畝。資源待查。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8年底,已實現通電、通水、通路。全村有26戶通自來水。有26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20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 100%和77%);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21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20戶(分別占總數的81%和80%)。
該村到鄉鎮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32.00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32.00公里。全村共擁有農用運輸車2輛,拖拉機2輛,機車28輛。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10戶;裝有太陽能農戶20戶。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58.00畝,有效灌溉率為21.1%,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51.0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50 畝。該村到2008年底,農戶住房以磚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23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3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9.27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7.02萬元,占總收入的36%;畜牧業收入5.03萬元,占總收入的26%其中,2008年內出欄肉豬85頭;漁業收入0.05萬元,占總收入的0.3%;林業收入2.54萬元,占總收入的13%;第二、三產業收入1.53萬元,占總收入的8%;工資性收入0.97萬元,占總收入的5%。農民人均純收入1246.00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畜牧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0.71萬元。
人口衛生
截止2008年底,該村有農戶26戶,共鄉村人口101人,其中男性62人,女性39人。其中農業人口101人,勞動力73人。該村以傣族為主(是傣族、拉祜族混居地),其中傣族55人,拉祜族23人,其他民族23人。到2008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1人,占人口總數的0.1%;參加農村合作醫療81人,參合率80%;享受低保10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鄉衛生院, 距離村委會衛生所2公里,距離鎮衛生院32公里。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那洛國小,中學生就讀到和平鄉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2.50公里,距離中學32.00公里。截止2008年底,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2人,其中小學生4人,中學生8人。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8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26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275.00畝。已是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會議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村內政務公開和財務公開。
地圖信息
地址:保山市龍陵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