樺樹皮製作技藝(鄂溫克族樺樹皮製作技藝)

樺樹皮製作技藝(鄂溫克族樺樹皮製作技藝)

樺樹皮製作技藝(鄂溫克族樺樹皮製作技藝),內蒙古自治區根河市地方傳統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20世紀50年代,生活在這一區域的鄂倫春、鄂溫克、赫哲等民族仍在使用樺樹皮建造房屋。樺樹皮及其製品在古代北方各少數民族的經濟、文化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樺樹皮製品幾乎涵蓋了各少數民族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從衣食住行來講,哪一個方面都離不開樺樹皮,都有樺樹皮製品。簡單普通的一張張樺樹皮,幾乎可以取代漢民族普遍使用的金屬、陶瓷、塑膠、布匹、紙張等先進材料。

2008年,樺樹皮製作技藝(鄂溫克族樺樹皮製作技藝)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Ⅷ-180。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樺樹皮製作技藝(鄂溫克族樺樹皮製作技藝)
  • 批准時間:2008年
  • 遺產級別:國家級
  • 遺產類別:傳統技藝
  • 申報地區:內蒙古自治區根河市
  • 遺產編號:Ⅷ-83
歷史淵源,工藝特徵,工藝流程,傳承保護,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樺樹皮文化不是單一現象,而是一種世界性的文化。從地理分布來看,北緯40℃~70℃的廣闊範圍,包括了幾乎整個北寒溫帶和部分北寒帶,屬於樺樹,生長的主要地區。這一個地帶同時是樺樹皮文化的分布區,生活在該地帶的,古今中外的很多漁獵民族都擁有樺樹皮文化。因此,這一地帶被稱為“樺樹皮文化帶”。中國的東北地區、內蒙古北部和新疆北部地區正處在這一文化帶上。東北地區屬於中國樺樹皮文化的核心地帶。歷史上生活在東北地區的,鮮卑、突厥、室韋、契丹、女真、蒙古、滿等少數民族均擁有樺樹皮文化。近代以來的赫哲、鄂倫春、鄂溫克、達斡爾等民族則繼承和延續著樺樹皮文化,並隨著時代的變遷不斷地改革創新,將之發揚光大。
較早記載使用樺樹皮的文獻為《隋書》《北史》。《隋書室韋傳》載:“又北行千里,至缽室韋,依胡布山而住,人眾多北室韋,不知為幾部落。用樺皮蓋屋,其餘同北室韋。”隋唐時期,室韋各部分布在今黑龍江、嫩江和額爾古納河流域,正是中國樺樹皮文化的中心區域。20世紀50年代,生活在這一區域的鄂倫春、鄂溫克、赫哲等民族仍在使用樺樹皮建造房屋。《通典》《新唐書》《太平御覽》《三朝北盟會編》《大金國志》《元朝秘史》《長春真人西遊記》《清史稿》等史籍關於突厥人、拔悉蜜人、駁馬人、女真人、蒙古人、滿族人使用樺樹皮的記載俯拾即是,充分說明了古代北方地區樺樹皮文化的源遠流長。

工藝特徵

鄂溫克族聚居區有大量的白樺樹,樺樹皮的防水、抗腐蝕性能非常好,以此製成的器皿輕便、易攜帶,不易破碎。還裝飾有象徵吉祥、喜慶、平安、豐收的圖案,這些圖案大多來源於鄂溫克族人的生產、生活之中,動物紋有馴鹿紋、蝴蝶紋、獸角紋等;植物紋有花草;幾何紋有山、水、大地等等。裝飾技法多以壓花、畫花、刻花、點刺花和拼貼為主。與其他幾個同有樺樹皮文化的狩獵民族相比,最具鄂溫克族特色的是用樺樹皮做的服飾,如樺樹皮帽、樺樹皮鞋等。

工藝流程

鄂溫克族樺樹皮製作技藝:
(一)剝取
每年的農曆五六月份,樺樹皮水分最大,乾枝與外皮之間因含有大量水分而形成一定的空隙,樹皮柔軟濕潤,易剝落,是剝取樺樹皮的最好季節。剝取的工具和程式都很簡單,早期使用薄石片作為工具,後來改用金屬制的獵刀。首先選擇樹幹筆直、樹面光滑平整、無結疤的樹,然後在樹幹的上下左右各劃一刀,劃出一個方形或長方形,樹皮自然裂開,即可順勢用手將其揭下來。或者在樹幹上下各劃一圈,中間豎向劃一刀,即可將整張樺樹皮剝落下來。
(二)處理
對於剝落下來的樺樹皮要進行精心細緻的加工處理。樺樹皮剛剛被剝落時,質地柔軟,可以直接用來製作物品。如果是保存起來留待以後使用,首先要將樹皮表面的硬皮削去,放在平坦處,用物體壓住,使之變得平整挺直。製作物品時,將樺樹皮翻轉過來,用較為光滑的裡面作為物品的表面。其次,放置一段時間後,水分被蒸發,樹皮變得乾脆,製作前,要進行柔軟處理。一種方法就是蒸煮,將樹皮打成捆(以防止蒸煮時變形),放入盛滿清水的鍋中,用重物壓住樹皮,確保樹皮完全浸入水中,蒸煮時間約為12小時,水溫要保持在100℃左右。將煮好的皮子放在架子,上晾乾,留待使用。另一種方法是火烤,使其變軟。還有一種比較簡單的處理方法,就是將樹皮放在水中浸泡,待變軟後使用。
(三)製作
不同樺樹皮製品的製作方法是不同的,但樹皮的裁剪與拼接等工序是相同的。根據製作物品的形狀,對樺樹皮進行裁剪,然後進行拼接。裁剪需要嫻熟的功夫和豐富的經驗。裁剪前,要對製作的物品有基本的估量,這樣裁剪下的料才能適合尺寸,而不浪費材料。裁剪時,先用剪刀,再用刻刀或刀裁下毛邊。裁下來的料有時候還需要進行修整,以使料子表面光滑平整。
拼接主要採用三種方法。一是縫合法。即將樺樹皮器不同部位縫合在一起。最初使用骨針、骨錐,後來使用鋼針、鋼錐。縫合使用的線是用馬尾與線麻混合搓成的線,其堅韌不易腐爛。二是摺疊法。製作碗、盆等小型器物時,將一張方形樺樹皮的四角剪開,四邊分別向上折起,對接口用馬尾線縫合。這種方法也可歸到縫合法中。三是咬合法。在需要對接的樺樹皮邊沿剪出或刻出榫頭和榫眼,兩塊樹皮對接,榫頭和榫眼咬合在一起。對於接頭和縫隙,以前用松樹油或獸油塗塞,後來使用瀝青粘縫,然後都要用火烘烤,使之軟化,完全堵住縫隙,防止滲水和腐爛斷裂。至於各類樺皮器的具體製作方式,上文對個別主要樺皮器的製作方法略有提及,此處不再贅述。
(四)裝飾
鄂溫克族人樺樹皮器的裝飾手法主要有壓劃、剔刻、壓印和點刺等,並以壓劃裝飾手法居多。壓劃裝飾手法就是用以獸骨或鐵做成的尖狀工具在樺樹皮器表面進行壓制刻劃,並在劃槽內塗抹各種顏色。剔刻是按照事先繪好的線稿,將多餘部分剔除,留下圖案部分。壓印和點刺技法與其他民族相同。在色彩運用上,鄂溫克族人多用紅、綠、藍、黑、白等顏色,少量以油敷彩,具有自己獨特的色彩審美意識。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鄂溫克族樺樹皮製作技藝是珍貴的民族工藝瑰寶,它繼承祖先三千多年的優秀傳統,成為鄂溫克族人的民族文化符號,具有民族學、歷史文化和民族手工藝史等多方面的研究價值。
傳承人物
吳旭升,男,鄂溫克族,內蒙古自治區根河市人,樺樹皮製作技藝(鄂溫克族樺樹皮製作技藝)傳承人。 2017年12月28日,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推薦名單。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公布,根河市文化館獲得“樺樹皮製作技藝(鄂溫克族樺樹皮製作技藝)”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樺樹皮製作技藝(鄂溫克族樺樹皮製作技藝)項目保護單位根河市文化館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社會活動
2003年4月28日,內蒙古自治區鄂溫克草原深處的“家庭展覽館”展出鄂溫克族用樺樹皮製作的盒、桶、碗、盆、箱、挎包等生產生活用品有幾十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